從藏在少女私密處的「藍寶石」,談日本動畫中的性別不對稱


作者/?半張紙
編輯/ 彼方
排版/ Pel
“在‘藍寶石女孩’的故事里,男孩們必須通過一個女孩才能開啟冒險。而女孩,則總是作為被接觸、被了解、被探索、被揭示的一方?!?/p>
前不久在《宮崎駿與庵野秀明的“父子局”》一文中,我們沿著托馬斯·拉馬爾的思路,深扒了《天空之城》和《藍寶石之謎》沾親帶故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二者的故事十分相似。它們都把象征毀滅技術(shù)的寶石放在女孩的身上,然后讓男性角色們以保護寶石或爭奪寶石為目的圍著少女團團轉(zhuǎn)。

明面上看,兩部作品的核心議題都是人與技術(shù)的關(guān)系,但少男少女在面對技術(shù)時的不同態(tài)度又讓人無法忽視性別的作用——男孩試圖收集技術(shù)、占有技術(shù)和操控技術(shù),女孩則通過與技術(shù)的溝通,同時肩負著毀滅與救贖的生殺大權(quán)。這種男女有別的刻畫方式很容易讓人想到“男孩愛玩車,女孩愛玩娃娃”的刻板印象,也因此讓兩部作品對于技術(shù)的討論與性別問題糾纏不清。
而一旦我們試著從性別的角度去審視這兩部作品,“少女所佩戴的藍寶石”就仿佛有了另外的內(nèi)涵。
1. 藍寶石和少女
我們不妨一起來回憶一下兩位女主人公的相似之處。
《天空之城》中的席達和《藍寶石之謎》中的娜迪婭在出場時都帶著一條項鏈,項墜是一顆神秘的藍色寶石。少年巴魯和讓分別被寶石散發(fā)出的奇異光束吸引,就像面對一切新奇技術(shù)時一樣對此表現(xiàn)出求知若渴的熱情。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逐漸得知,少女的身世與某個擁有先進技術(shù)的古老文明有關(guān),而胸前的寶石就是重啟那一文明技術(shù)的鑰匙。反派角色為了奪取這一技術(shù)接踵而至,在經(jīng)歷一系列磨難后,席達和娜迪婭分別為了拯救世界和心愛的人而銷毀了這個寶石。

擁有危險藍寶石的少女并非《天空之城》和《藍寶石之謎》的首創(chuàng),這一設定可以追溯到東映動畫時期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片中的女主人公希爾達是個矛盾的人物,既有著美好可愛的一面,也有著叵測危險的一面。

她一方面必須聽從惡魔格倫瓦爾達的命令去為非作歹,一方面又不忍心傷害與她有所交集的無辜村民。這種兩面性就和潛伏于席達和娜迪婭寶石中的力量如出一轍,它們都同時兼具破壞和拯救的雙重可能。而希爾達胸前所佩戴的寶石項墜,則是格倫瓦爾達用于遠程操控她的工具。

希爾達同席達和娜迪婭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出場時的身世成謎。就像從天上落入巴魯懷中的席達、從塞納河畔闖入讓視線的娜迪婭一樣,希爾達也是“沒有一點點防備,沒有一絲絲顧慮”,就這樣地出現(xiàn)在了霍爾斯的世界里。面對霍爾斯種種關(guān)于其身世的詢問,希爾達都語焉不詳。但善良大氣的霍爾斯在一問三不知的情況下,還是慷慨地接納了她。

《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是宮崎駿動畫生涯的重要開端,而希爾達則可以看成是“藍寶石少女”的鼻祖。不過我們在此進行考古的目的不是要說明幾部作品之間的承襲關(guān)系,而是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何“藍寶石女孩”會一再出現(xiàn)在日本動畫里?“藍寶石”究竟意味著什么?
雖然提出了問題,但《天空之城》和《藍寶石之謎》卻很難幫助我們得到答案。這是因為,兩部作品雖然都涉及到了性別的問題,但它們的核心關(guān)注依舊是人與技術(shù)世界的關(guān)系。因此在這兩部作品中,“藍寶石”更多還是作為具有兩面性(毀滅性和拯救性)的技術(shù)的隱喻,而這樣一種技術(shù),說到底是可以從脖子上取下來的。
可是,當“藍寶石”無法再被取下,或者說,當它成為少女身體的一部分時,我們就無法再回避性別的問題了。改編自CLAMP原作漫畫的《人型電腦天使心》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這樣情境,其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身體和“藍寶石”合二為一后的形態(tài)。

2. 小嘰和身體里的“藍寶石”
《人型電腦天使心》(又名《Chobits》)是CLAMP創(chuàng)作于2000至2002年間的一部青年向漫畫,于2002年被改編成同名TV動畫。

漫畫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型電腦和普通人類共同生活著的世界,這個世界里的人型電腦有著和人類近乎一致的外貌,可以與人進行日常交往,甚至有人把人型電腦作為自己的伴侶。

故事的主人公本須和秀樹是個沒能考上大學而不得不在東京繼續(xù)備考的潦倒青年,偶然間在回家途中撿到了一臺女性人型電腦,手忙腳亂地啟動了電腦后,他的生活開始改變,自此,被取名為“小嘰”的人型電腦成為了他重要的陪伴,并讓他屢屢陷入不知該把人型電腦當成電腦還是人的困惑中。

總之,《人型電腦天使心》所描繪的未來圖景,就同《銀翼殺手》、《機械姬》等科幻電影中的設定很相似,其探討的問題始終圍繞著“機器人伴侶”的概念。

“機器人伴侶”的話題同樣繞不開人與技術(shù)的關(guān)系,只不過,這里的技術(shù)擁有了人類的外形。于是,我們的問題也隨之變成了:當技術(shù)擁有了人的外形,尤其是美麗的異性的外形時,我們和技術(shù)的關(guān)系會改變嗎?或者說,兩性之間的關(guān)系同人與技術(shù)的關(guān)系有沒有什么相似之處?
《人型電腦天使心》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疑問中展開的。有趣的是,盡管小嘰并沒有佩戴任何藍寶石在身上,但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我們會逐漸在她身上看到各種“藍寶石女孩”的特征。
第一個特征就是身世成謎。秀樹從垃圾堆里把她撿回來,她的身上除了捆綁著的繃帶,便無一物可以提示她的來源。當秀樹試圖去了解她的型號和OS時,通用的方法都失敗了。小嘰的數(shù)據(jù)被嚴密保護著,任何外力無法輕易接入她的系統(tǒng)。

第二個特征是超凡的力量。在TV動畫的第7集中,小嘰被一個從事色情傳播的攝影師誘騙到偷窺屋,當攝影師試圖侵犯她的隱私部位時,她突然發(fā)出強光,破窗而走,在某種奇異的失神狀態(tài)里一邊發(fā)著光,一邊輕盈跳躍。與此同時,城中所有人型電腦都隨著她而死機。

毫無疑問,隱藏在小嘰私密部位的東西既有著足以引起巨大災難的力量,也起著保護女孩的作用?;叵肫饋?,藍寶石似乎也有相同的特點?!短炜罩恰分?,飛行石不僅可以啟動戰(zhàn)爭機器人,也能保護墜落的席達;《藍寶石之謎》中,Blue Water不僅能啟動亞特蘭蒂斯人的通天塔,也會在危險臨近時發(fā)出預警。
不僅如此,隱藏在小嘰身體里的秘密還使她成為一些隱秘勢力的追蹤目標。在該系列的后期,兩名服務于政府的人型電腦(吉瑪和戴特)成為故事中的一大隱患。這就又讓人想起了追捕席達的“黑眼鏡”和糾纏娜迪婭的新亞特蘭蒂斯人,只不過吉瑪和戴特的目的并非占有和利用小嘰的能力,而是預防她的失控。

種種跡象都表明,小嘰也是一個“藍寶石女孩”。只不過代表技術(shù)的“藍寶石”不再被具象化地佩戴在女孩的胸前,而是隱藏在了女孩的私密部位。所有的情節(jié)都在告訴我們,小嘰的身世、她的力量、她被追蹤的原因等等都來自于這個部位。
可盡管這個部位如此重要,但該系列卻始終對此諱莫如深,我們始終不知道那里究竟是一個機械化的按鈕,還是一個高仿真的觸控裝置?這一似是而非的處理十分引人遐想??杉幢阄覀儫o法確認那里的結(jié)構(gòu)是什么,也不影響它在組織角色欲望和推動故事發(fā)展方面起作用。
言歸正傳,《人型電腦天使心》使“藍寶石”的另一種解讀變得更加明晰了。它就是一種性象征。它的兩面性(毀滅性和拯救性)似乎就對應著精神分析學所提出的男性用于逃避閹割焦慮的兩條途徑:一是將女性作為有罪的對象來進行貶值;二是將女性徹底地物化來進行崇拜。于是,“藍寶石女孩”不是毀滅的天使就是救世的女神。

當我們以這樣一種方式去重看《天空之城》和《藍寶石之謎》,圍繞著“藍寶石”的紛爭也變得滋味不同了。尤其是《藍寶石之謎》的結(jié)尾。當讓和尼莫船長同樣面臨死亡威脅時,娜迪婭身邊所有的成年人都鼓勵她用藍寶石去換回讓的生命。換言之,大家都希望她能放下對父親的依戀,通過舍棄藍寶石來拯救她未來的丈夫。

這樣看來,“藍寶石女孩”的故事不僅僅在討論人與技術(shù)的關(guān)系,也同樣在涉及性別的問題。男孩們在面對技術(shù)難題的時候,也同樣在面對女性這道難題;女孩們與其說在和他們一起面對技術(shù),不如說在作為技術(shù)被他們所面對。
3. 用動畫方式呈現(xiàn)的性別不對稱
“藍寶石女孩”的故事在性別問題上體現(xiàn)出的依然是經(jīng)典精神分析的那一套,這種分析傾向于在解釋兩性關(guān)系時將女性描述為男性欲望的癥狀。也就是說,所謂的“女性”,是根據(jù)男性的欲望被建構(gòu)出來的,而男性,則通過“女性”這一癥狀的化身來尋求自身存在的統(tǒng)一性。
顯然,這種分析模式將男性欲望作為了分析的起點,也就因此體現(xiàn)出了一種性別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常常會在一些類型化的影視作品中得到強化,比如黑色電影中的蛇蝎美人就是作為男性欲望的癥狀出現(xiàn)的,而一旦她們被硬漢男主角所拒絕,就會陷入存在的幻滅,這種幻滅就暗示著“她們”除了是一束欲望癥狀的集合外什么也不是的本質(zhì)。

在“藍寶石女孩”的故事里,男孩們也必須通過一個女孩才能開啟冒險。而女孩,則總是作為被接觸、被了解、被探索、被揭示的一方。她們神秘莫測,又可愛迷人,所有的謎團都圍繞著她們,吸引著男孩去探索與追尋。這種模式鼓勵我們?nèi)ゲ捎媚泻⒌囊暯?,即使女孩在劇情中的分量與男孩相當。
但與黑色電影不同的是,在“藍寶石女孩”的故事里,女孩最終不會陷入存在的危機。這不僅是因為這些動畫承諾要給出光明的結(jié)局,也因為這些動畫對于揭穿性欲望的結(jié)構(gòu)不感興趣,它們更多是直接把這種結(jié)構(gòu)拿來利用。

在《天空之城》中,宮崎駿盡可能將男孩女孩之間的關(guān)系處理得格外純潔,同時通過謳歌少女的力量來挑戰(zhàn)由男性主導的技術(shù)世界。在《藍寶石之謎》中,庵野秀明則通過強調(diào)女性對于男性的吸引力和她們的反復無常來將性別不對稱的結(jié)構(gòu)毫不掩飾地暴露在外,并由此為我們質(zhì)疑和反思這種結(jié)構(gòu)做足準備。
《人型電腦天使心》同樣不加粉飾地將小嘰作為欲望對象的功能明示出來,并以此為基礎來對愛與性、靈與肉、情感與功能在親密關(guān)系中的作用作出區(qū)分。

與黑色電影的另一個不同在于,“藍寶石女孩”中的性別不對稱不是通過建構(gòu)男性視點的電影語言來實現(xiàn)的(相關(guān)的研究可以參看穆爾維和齊澤克的著作),而是通過動畫的方式。


比如在《天空之城》這種偏愛通過角色運動來彰顯開放合成的動畫里,性別不對稱就是通過角色的動態(tài)來展現(xiàn)的。男孩巴魯?shù)闹饕獎討B(tài)特征是用力的、使勁的,女孩席達的動態(tài)特征則是飄逸的、失重的。
以兩人相遇的場景為例,席達漂浮著從天而降,巴魯為了接住她則使出了渾身的力氣。縱觀全片,巴魯似乎也一直在努力地接住、抓住和舉起席達,席達則一直在飄來蕩去和飛走。這種一方不斷向著另一方使勁,另一方則總是飄忽不定的動態(tài)對比就對應著男性不斷通過女性來捕捉和確立自身存在的性別模式。

在《藍寶石之謎》的第一集中也是一樣,當讓必須通過雙手雙腿的力量來操縱滑翔機起飛時,娜迪婭卻可以輕松地在埃菲爾鐵塔上跳躍翻騰。

除了通過角色動態(tài)來體現(xiàn)性別不對稱以外,角色的造型設計也會有意無意地透露出這一傾向。在“藍寶石女孩”的故事里,男孩的臉總會賦予他們一些專注、投入的精神氣質(zhì),而女孩的臉上則總是掛著疏離、飄渺的神色。這并不是說男孩角色會更多地做出認真的表情來,而是說,他們的面部設計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讓他們的人格特征一目了然,觀眾甚至無需了解動畫的劇情發(fā)展,也能從角色的造型上感覺出他們的個性。
在《人型電腦天使心》中,性別的不對稱就鮮明地體現(xiàn)在了角色眼睛的設計上。從下圖中就能明顯看出男主角秀樹和女主角小嘰的眼睛在設計上的不同:前者的瞳孔和虹膜全都聚焦在一個微小的黑點上,給人一種精神高度集中的緊張感;后者的的瞳仁則幾乎充滿整個眼眶,給人一種天真渙散而又超然出塵的印象。當專注的眼睛在鎖定中追尋時,疏離的目光則在躲閃中飄渺漸遠。這兩種觀感所形成的張力同樣可以對應于性別不對稱的結(jié)構(gòu)。

總之,盡管“藍寶石女孩”的故事同黑色電影一樣,都在重復精神分析的性別不對稱,但它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意義。它把性別不對稱同技術(shù)問題的討論融合到一起,或者說,將技術(shù)條件與性別條件對應起來。
通過這種聯(lián)系,我們可以在具體的情境中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兩性之間的關(guān)系和人與技術(shù)的關(guān)系是否有什么異同?人們對于技術(shù)的迷戀和對于異性的迷戀是否存在關(guān)聯(lián)?技術(shù)能否改變?nèi)藗儩M足欲望的方式,進而顛覆現(xiàn)有的性別制度?等等等等。
雖然 “藍寶石女孩”的動畫并不志在于對以上問題做出明確解答,也很難對這些問題做出統(tǒng)一的解答,但這恰恰給了我們提問的空間和探討的自由,并豐富了我們思考性別問題的角度。
結(jié)語
關(guān)于?“動畫機器”的系列寫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感覺意猶未盡。
這一系列的目的是盡可能用淺顯的方式對托馬斯·拉馬爾的理論做一個粗疏的介紹和解讀,因而難免會有不準確或“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之嫌,在此只能請明察秋毫的諸君能多多海涵。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能翻閱原文,相信《The Anime Machine》定能改變或加深你對動畫的認識。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shù)趴」,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我們需要?全職編輯、全職運營,有意者可以投稿至 babblers@163.com。
從藏在少女私密處的「藍寶石」,談日本動畫中的性別不對稱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