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特別奇葩的名字,是怎樣的體驗
父母起了一個難聽的名字,這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如果你在知乎上打開這一話題,會發(fā)現(xiàn)5000多位網(wǎng)友都在分享他們的血淚故事。
名字叫“魏忠賢”的網(wǎng)友說,他從小到大都是被人叫“魏公公”,同學這么叫,同事這么叫,連侄子都這么叫,好基友雖然不直稱公公,但叫的也是差不多的“東廠廠長”。
名字叫“陶淘”的網(wǎng)友,本來名字不算難聽的,但當她做了獸醫(yī)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跟患者們都重名了。
名字叫“付巖杰”的網(wǎng)友,自從那個著名廣告播出后,生命中就沒有了春天。
大家的名字雖然不同,但痛苦可能是相似的:叫“高科技”的網(wǎng)友,每次上計算機課都要被老師點名;叫“母星星”的網(wǎng)友,要痛苦地承認自己是個男生;而叫“劉小三”的網(wǎng)友,所體驗的無非是“每次點名時都想死”。?
當父母們給孩子起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名字時,肯定不會想到,將來孩子要用幾十年的時間來控訴這一決定。
年輕人有多嫌棄自己名字
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的年輕人,當吐槽自己的名字時,最大的苦惱可能是,它太普通甚至俗氣了。
比如,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姓氏“李”,再加上一個普通的名字“明”,這位同學就會立刻擁有無數(shù)重名的伙伴,以及成為小學課本上做錯題、潑墨水,要你給他寫封信的人。
而名字如果是“翠花 ”,大庭廣眾之下,她可能不愿意被任何人認出來。
如果你剛好看過諸如《起名的藝術(shù)》之類的書,就會知道父母在起名時的隨便草率,可能讓孩子面臨怎樣的尷尬局面。

因為書上叮嚀囑咐的各種取名要避免的坑,父母們可能都踩過。
2006年出版的《現(xiàn)代實用起名藝術(shù)》中提到,起名第一避免的是重名,但是1998年的媒體報道發(fā)現(xiàn),僅在北京就有13000多個王淑芬,11000多個張淑芬,還有10100多個劉淑芬[1]。?
重名除了被叫時的尷尬外,還可能帶來工作生活上的麻煩,比如去醫(yī)院取藥,結(jié)果拿錯了藥單。
而且,如果起名太過直白,你可能也會成為被揶揄的對象。?
書中就提到,一個叫“高魁梧”的男生,聽到名字會覺得這個人高大魁偉,儀表堂堂。但實際上他身高不足一米六,而且很瘦弱,每當自我介紹時,都會有強烈的反差。而另一個叫“盛美麗”的女生,實際上長得并不好看,名字反倒成了自我嘲諷[1]。

這樣的體會,恐怕名字叫“高富帥”、“白富美”、“成功”、“發(fā)財”的人,都能感受到。在知乎上,就有位網(wǎng)友吐槽自己叫“美美”,每次被點名時都想找地洞。
而實際上,讓自己的名字含蓄點,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樣表達美麗的意思,如果換成“一姝”之類的名字,立刻會讓人覺得含蓄而美。
只不過,一個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父母文化水平?jīng)]那么高的普通年輕人,名字很可能是以下單字的排列組合:
如果是個男孩,就是剛、強、堅、偉、杰、振、興、龍、鵬、蜂、海、志、毅、勇、武這些字,而如果是女孩,則可能是艷、麗、淑、賢、貞、慧、蓮、菊、娟、鳳、珍、珠、虹這些字。
頂著這樣普通的名字,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特別一點呢?
給孩子起名,就要標新立異
所以,給孩子起一個特別點的名字,就相當于給自己的童年補償。這時候,就算翻爛字典,也要找出幾個生僻字來,好像孩子在人群中一眼出眾。
于是,在95后00后們的新生名單上,你可能就會看到各種眼花繚亂的彧文、彧添、忞皓、鍵翀、偲淵、姝偲 、昉軒、翀玥……

起生僻字名字的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特別點”,但“特別”本身也在進化。
在2006年出版的起名書籍中,“婧、昉、堃”這樣字都還算生僻字。但是如今,我們靠認識新朋友,就認識了這些生僻字。?
像“宸、鈺、梓”這樣的單字,你以前可能都還拿捏不準讀音,但這已經(jīng)是2018年新生兒用得最多名字的前50名[2]。
甚至連“淑慎”、“馛瑀”這種從《詩經(jīng)》里翻出來的名字,如今都不算少見了[3]。

我們跟上一代的區(qū)別就在于,他們起名用“靜、芳、坤”,我們換成了生僻的“婧、昉、堃”,等哪一天這些字也變得常見了,新一代就要換成更生僻的字了。
起這么生僻的名字,可能是家長為了表現(xiàn)自己“有文化”?!拔幕Y本理論”就認為,如果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知識,或者使用和別人不一樣的術(shù)語,就能跟別人形成差異,顯示出不一樣的地位[4]。?
如果給孩子起名“文才”,你可能就是個普通中產(chǎn),但如果給孩子起名“翀偲”,雖然意思上差不多,別人會覺得你是個識字多的中產(chǎn)階級。

可是,家長們光顧著炫耀自己的文化,頂著這生僻名字的孩子可不好受。?
一位叫“李馛瑀”(bó yǔ)的網(wǎng)友就說,從小到大就沒被人叫對過名字,每次老師點名,都是叫成“李什么什么”,“李某某”,只有一個老師艱難地認對了一個字,叫成了“李什么瑀”。
為了不那么費勁地向同學解釋自己的名字,她干脆就接受了同學按名字諧音給她起的外號——小魔女。
還有叫禤靐龘(xuān bìng dá)的網(wǎng)友,由于名字太生僻了,小學同學直接叫他“雷雷雷”,中學同學則叫他“喂”。

取名“馬騳骉”的同學,客氣點可能會接被人叫做“萬馬奔騰”,再直接點就要被叫成“馬一群”了。?
如果名字里放進像“龘靁蘡燚、赑曌叕、骉翳禤瓛翾”這樣的生僻字,別人可能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二維碼。
其實念不對名字還是小事,多念幾次就行了。名字里有生僻字最慘的,是可能影響到實際生活。
有網(wǎng)友就表示,自己的名字叫“王瞾堃”,但是機票打印出來就成了“王○□”。

這還不算什么,有媒體報道,一個名字里有“頔”字的大四學生,本來要保送研究生,但名字卻沒法輸入“學信網(wǎng)”系統(tǒng),因為系統(tǒng)中沒有這樣的生僻字。如果報不上名,保送生的名額就可能泡湯。
還有一位想買房子的市民,在銀行辦理按揭時,輸入法打不出名字里的生僻字,結(jié)果不但按揭辦不了,房子沒買到,連之前繳納的中介費都打水漂了[5]。
今天的梓涵,就是當年的翠花
拋開那些麻煩不說,一門心思想起“特別名字”的父母,肯定不會想到,他們想一塊去了。
想要讓孩子更特別點,結(jié)果起出來的名字都成了毫無差別的軒軒、萱萱,浩浩、昊昊、灝灝、暠暠。
公安部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登記的新生兒名字中,使用頻率最高的5個名字為:梓涵、一諾、浩宇、欣怡、浩然[2]。
而使用最多的5個字,則是:梓、宇、子、涵、澤。

如果在新生名單里看到“澤言”、“許墨”,不要以為這是哪位霸道總裁家的少主,或者書香世家的千金,他們可能就是和你一樣普通的小張小李。
從他們的名字里,你不一定能看出父母對孩子的深愛,但一定能看出他們對言情小說的深愛。
甚至是那些我們追過的明星,在給孩子起名時,也明顯被潮流帶著走了。
比如劉燁的兒子“劉諾一”,身后可能就跟著千千萬萬個“一諾”。就連楊冪的女兒小糯米,全名也是未能免俗的“劉梓蘭”。拳王鄒市明大兒子“鄒明軒”,還有個弟弟叫“鄒明皓”。
這可能才是最尷尬的事情,以為給孩子起了最獨一無二的名字,結(jié)果老師一點名,站起來了三個“浩然”“昊然”“皓然”。?
20年后的浩然,說不定也會像20年前的翠花一樣,在網(wǎng)上血淚控訴自己這充滿時代感的名字。

現(xiàn)在再來想想,大家現(xiàn)在對生僻字名字、“梓”、“涵”之類名字是什么態(tài)度?是覺得家長有文化,識字多;還是一樣未能免俗,甚至還有點裝?
不同的人當然看法不一,如果是持后一種看法的人,很可能就走向另一個起名方向:讓孩子的名字越隨便越好。
比如,給孩子起名叫“吳所謂”的吳京,看起來也不像是沒文化,反倒更像是另一種標新立異。
事實上,在美國你也會時不時看到幾個名字完全是憑空編造出來奇名(比如“Inti”、“Areea”),或者是和尋常拼寫方式不符的異類(比如把“Madison”拼成“Madysyn”、把“Andrew”拼成“Andruw”的)[6]。
有這些名字,不是因為父母沒文化,而且父母們想要彰顯個性。
畢竟,當所有人都叫“梓涵”的時候,“梓涵”就不是個性的名字,“吳所謂”才是。
就像在美國,當?shù)蟼悾―ylan)、安珀(Amber)和凱拉(Kayla)這些曾經(jīng)與眾不同的名字,在更低層次的階級中被普及以后,精英階層就不再會用這些名字[6]。

起名字叫“顧彧媆”的,可能瞧不起“王翠萍”這么直白俗氣的名字,可是別忘了,“彧媆”在另一些人看來,也可能是另一種做作的俗氣。既然都是為了彰顯個性,誰知道“個性”的走向會是哪里。
說不定,今天叫“王梓涵”、“李一諾”的小朋友,二十年后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就是“王蘿卜”、“李高興”、“王王王”、“李離原上草”。
參考文獻:
[1]楊蔭滸著,現(xiàn)代實用起名藝術(sh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04月第1版
[2]“中國警方在線”微博. (2019). 二〇一八年全國姓名報告.
[3]中國新聞網(wǎng). (2019). 被“梓”掉的一代:誰限制了起名的想象力?
[4] Lamont, M., & Lareau, A. (1988). Cultural capital: Allusions, gaps, and glissandos in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ociological Theory, 6, 153–168.
[5]誰來化解民眾姓名生僻字的煩惱?新京報 .2019-11-23
[6] Oliver, J., Wood, E., & Bass, T. (2016). Liberellas Versus Konservatives: Social Status, Ideology, and Birth Na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 Behavior, 38(1), 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