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坦克第20旅的征途(下) - 柏林,最后的戰(zhàn)役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607958
題圖:攝于1945年5月2日,投降的德軍列隊從勃蘭登堡大門前走過。不久之后,坦克第20旅的坦克將會在此就位。
注:本文譯自Игорь Злобин所著《20-я танковая: штурм вражьей цитадели》。
聲明:長文翻譯不易,未經(jīng)譯者許可,本文嚴禁任何公眾號或網(wǎng)站私自轉(zhuǎn)載。另外,譯者強烈譴責任何盜載或是洗稿本文以牟取私利的行為。

在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蘇軍坦克第20旅的征途(上) - 從華沙到柏林》中,筆者根據(jù)德方影像資料與蘇方檔案日志,最終確認了1944年夏季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坦克第11軍的坦克第20旅麾下所屬T-34坦克的外觀。而在更早的文章《被遺忘的戰(zhàn)斗 - 淺談1944年7月29日謝德爾采北郊裝甲戰(zhàn)》中,筆者已介紹過坦克第20旅所參與的發(fā)生在波蘭華沙以東85公里處的謝德爾采城郊的坦克戰(zhàn)。今天,讓我們將時間后移,將目光聚焦到坦克第20旅在第三帝國的心臟——柏林的戰(zhàn)斗歷程。
1945年4月初,結(jié)束了為擴大奧德河西岸橋頭堡而進行的戰(zhàn)斗后,坦克第20旅終于暫時停下腳步,駐守在屈斯特林(Кюстрина/Küstrin)以西的拉施托克(Ратшток/Rathstock)地區(qū)。截至4月10日,該旅的3個營中僅有第1營滿編,下轄19輛T-34/85坦克,86輛汽車,22輛特種車輛和3輛裝甲偵察車。
4月13至14日之間,共有20輛T-34/85被補充給坦克第20旅,這些坦克全都劃入第3營的麾下。不久之后,第3營也轉(zhuǎn)移到旅主力駐守的拉施托克防區(qū),而缺乏車輛的第2營則是繼續(xù)留在奧德河?xùn)|岸。此時,坦克第20旅的旅長仍是榮膺“蘇聯(lián)英雄”稱號的尼古拉·帕夫洛維·康斯坦丁諾夫(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上校。


4月16日,在康斯坦丁諾夫上校的指揮下,坦克第20旅開始從屈斯特林附近的奧德河橋頭堡向柏林進發(fā)。盡管德軍修筑了一系列堅固的防御工事,頑強而激烈地抵抗著蘇軍的攻勢,但在1945年4月17日的凌晨,坦克第20旅仍舊成為了首支突破澤洛高地(Зееловских высот/Seelow heights)一帶德軍防線的蘇軍單位。4月17日14時,坦克第20旅從北部繞過澤洛高地,抵達弗里斯(Флисс/Fliess)河,駐守在澤洛(Зеелов/Seelow)鎮(zhèn)的德軍由于害怕被蘇軍包圍而直接放棄了這處陣地,將原本被重兵把守的澤洛鎮(zhèn)拱手讓給了坦克第20旅。
突破德軍部署于錫默爾斯多夫(Хермерсдорф/Hermersdorf)伍爾克(Вульков/Wulkow)地區(qū)的重重雁型防御陣地后,4月18日15時,坦克第20旅拿下奧博斯多夫(Оберсдорф/Obersdorf)鎮(zhèn),率先抵近德軍部署在達姆斯多夫(Дамсдорф/Damsdorf)地區(qū)的第二道防線,并與駐守此地德軍爆發(fā)了激烈的坦克戰(zhàn)。
截至4月20日,坦克第20旅保有31輛T-34/85坦克,其中7輛由于被擊傷而處于維修狀態(tài),此外還有3輛裝甲運兵車也亟待維修。顯而易見,此時坦克第20旅的第2營仍處于未滿編的狀態(tài),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戰(zhàn)斗中,坦克第20旅仍舊以第1營和第3營為主力進行作戰(zhàn),直到5月2日后,該旅第2營的坦克才開始投入戰(zhàn)斗(根據(jù)1944年謝德爾采坦克戰(zhàn)中考證得到第2營的坦克戰(zhàn)術(shù)標志,5月2日之后,坦克第20旅的照片中才出現(xiàn)了完全符合第2營戰(zhàn)術(shù)標志特征的坦克)。
4月20日,坦克第20旅改變作戰(zhàn)方向,突破了明謝貝格(Мюнхеберг/Müncheberg)附近的德軍陣地,隨后一路追擊德軍,抵近了德軍預(yù)先部署在貝薩里湖(озёр Бецари)-埃爾森(Эльзен/Elsen)-穆勒(Маллен/Mullen)一帶的防線,并于中午12時攻占了雷費爾德(Рефельде/Rehfelde)。隨著雷費爾德地區(qū)德軍的后撤,坦克第20旅確保了屈斯特林 - 柏林公路的暢通,以便其他部隊通過這條要道向柏林推進。
維持著原先的突破速度,步履不停的坦克第20旅繼續(xù)向前,于4月21日下午17時攻占了西伯格(Зеберг/Seeburg)和胡諾(Хёнов/H?now),隨后,經(jīng)過2個小時的激戰(zhàn),坦克第20旅擊潰了駐守在馬爾贊(Марцан/Marzahn)的德軍,在21日結(jié)束之際,坦克第20旅已進入柏林(Берлин)郊區(qū),與利希滕貝格區(qū)(Лихтенберг/Lichtenberg)的德軍展開交火。歷經(jīng)一番血腥的巷戰(zhàn),4月22日24時,坦克第20旅終于成功拿下利希滕貝格區(qū)南部并占領(lǐng)了弗里德里希斯堡(Фридригсберг/Friedrichsberg)車站。
4月22日,隸屬于朱可夫元帥所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坦克第11軍,被配屬給由Н.Э.別爾扎林(Жукова)中將所指揮的突擊第5集團軍。截至4月24日,坦克第20旅擁有如下裝備:25輛T-34/85坦克,4門76mm火炮,4門37mm高射炮,4門82mm迫擊炮。而被加強給坦克第20旅的獨立自行火炮第1493團擁有19輛SU-100自行火炮。

【譯者注:蘇軍將“鐵拳(Panzerfaust)”與“戰(zhàn)車噩夢(Panzerschreck)”統(tǒng)稱為“鐵拳(фаустпатрона/Faustpatrone)”,“鐵拳”與“戰(zhàn)車噩夢”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后者可重復(fù)使用。】
由于該旅的記錄中并沒有與車輛補充相關(guān)的信息,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在這10天的戰(zhàn)斗中,坦克第20旅損失了3輛裝甲運兵車與14輛T-34/85坦克。顯而易見,蘇軍根據(jù)這段時期中各單位與“鐵拳”的交戰(zhàn)經(jīng)歷,迅速進行了經(jīng)驗總結(jié)并制定了一系列對策,突擊第5集團軍的報告以及建議都提及了如何應(yīng)對“鐵拳”,甚至在軍部下發(fā)給下級指揮官的命令中也涉及到了這些內(nèi)容:
根據(jù)坦克與機械化部隊指揮官Б.А.阿尼西莫夫(Анисимова)坦克兵少將的命令,各單位應(yīng)利用手頭所能利用的資源,為坦克加裝防護柵欄。將直徑0.5-0.8cm的金屬條交織焊接為4x4cm的正方形網(wǎng)格以構(gòu)成帶網(wǎng)格的防護柵欄,再使用直徑15-20 mm的圓鐵條特制的支架,將防護柵欄焊接到坦克上,防護柵欄與坦克裝甲的距離為200 mm。在應(yīng)對“鐵拳”時,這一防護柵欄可以讓“鐵拳”的破甲彈爆炸時的形成的金屬射流的壓力聚焦點位于坦克裝甲之外,以降低“鐵拳”對坦克的損傷。
在柏林作戰(zhàn)時,蘇軍單位的最基本作戰(zhàn)序列是強擊群(штурмовые группы)。根據(jù)突擊第5集團軍的報告,4月22日,突擊第5集團軍下轄的所有步兵團開始組建強擊群,各自以一個步兵營為核心來構(gòu)建進攻部隊的第一梯隊。強擊群的組成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jù)各單位所承接的作戰(zhàn)任務(wù)、德軍的防御和抵抗強度不斷進行調(diào)整。
4月28日時,作為前鋒的步兵團與德軍的交戰(zhàn)距離已經(jīng)被縮小到200-250米,柏林的街道遍布著作為防御工事的路障,蘇德兩軍在街巷與人行道上展開一場又一場血戰(zhàn)。強擊群穿梭于柏林城中,肅清各處交通要道為后方部隊的推進打開通路,使用重型火炮彈無虛發(fā)地轟潰“鐵拳”陣地與狙擊手藏身處,筆者認為這些短兵相接的激斗值得用另外的篇幅進行更詳細而深入的描述。

為了接下來的作戰(zhàn),突擊第5集團軍對下轄的單位進行了重組,自4月24日起,與步兵作戰(zhàn)的軍直屬單位被直接加強給步兵師。以攻占國會大廈作為目標,坦克部隊(1~2個坦克排)將作為強擊群的先導(dǎo),沿著施普雷(Шпрее/Spree)河一路前進。坦克第20旅接下來將與自行火炮第1493團并肩作戰(zhàn)。
4月24日14時至16時之間,坦克第20旅成功渡過施普雷河,抵達位于左岸施普雷河的特雷托普區(qū)(Трептов/Treptow),在24日結(jié)束時,坦克第20旅已推進至西里西亞大街(Шлизишерштрассе/Schlesischestrasse)與盧穆倫大街(Люмюленштрассе/Luhmühlenstrasse)。
4月25日,坦克第20旅沿著弗蘭格爾大街(Врангельштрассе/Wrangelstrasse)與格爾利策大街(Герлишерштрассе/G?rlitzerstrasse)向德軍發(fā)起進攻,到了午間12時,該旅與德軍的“鐵拳”單位和坦克陷入激烈的巷戰(zhàn),在擊退德軍的頑強抵抗后,坦克第20旅于17時抵達勞西策廣場(Лаузицерплатц/Lausitzer platz),在25日結(jié)束時,坦克第20旅成功拿下了位于西里西亞大街奧斯坦德港(Остхафен/Der Hafen von Ostende)西南方向的運河。根據(jù)坦克第11軍的日志:
國民突擊隊與德軍共同抵抗著我軍的推進,用猛烈的炮火與“鐵拳”反坦克火箭筒轟擊我軍的坦克,用大量的狙擊手襲擊我軍的指揮人員與步兵。

4月26日,坦克第20旅與近衛(wèi)步兵第23師共同作戰(zhàn),坦克手們使用直射火力清掃了阻礙在前進道路上的德軍“鐵拳”與火炮陣地,在26日結(jié)束的當天,攻下阿達爾伯特大街(Адальбертштрассе/Adalbertstrasse),根據(jù)坦克第20旅日志:
20時,在弗蘭格爾大街與曼托菲爾大街(Мантойфельштрассе/Manteuffelstrasse)的交匯處與德軍作戰(zhàn)。
4月27日10時,坦克第20旅繼續(xù)向前,在當天的戰(zhàn)斗中,坦克第20旅翻越重重瓦礫,不斷擊退德軍的阻擊,27日結(jié)束時,坦克第20旅已成功占領(lǐng)瓦爾大街(Вельштрассе/wallstrasse),根據(jù)坦克第20旅日志:
旅沿著瓦爾德馬大街(Вальдемарштрассе/Waldemarstrasse)推進,21時,在羅森大街(Россштрассе/Rosenstrasse)與賽德爾大街(Seidelstrasse)之間的舊雅各布大街(Alte Jakobstrasse)與德軍交火。
【譯者注:wall有“墻”之意,Rosen有“玫瑰”之意,此2處取其音譯。】
坦克第11軍坦克第65旅的作戰(zhàn)日志讓我們得以從更完整的角度來了解這幾日的戰(zhàn)斗:國民突擊隊、柏林警察與德軍殘兵仍舊頑強地堅守著柏林中心區(qū)域。每一個十字路口都布設(shè)著路障,周圍遍布瓦礫與碎石,德軍利用機槍與裝備著“鐵拳”的步兵將街道封鎖,火炮則是主要被作為直射火力來使用。

坦克第65旅的報告還描述了坦克第11軍的坦克如何在柏林街巷中推進:
以一個坦克排(3輛T-34)作為前鋒,后方的2輛來自被加強給坦克第65旅的獨立近衛(wèi)重型坦克第50團的IS-2坦克與前鋒保持著50米左右的距離。在IS-2的掩護下,前鋒的T-34排將承接并壓制德軍的火力,確保己方步兵能安全通過德軍的火力封鎖區(qū)。其余的坦克排在前鋒的后方推進,每輛T-34/85搭載6名步兵。坦克的火力主要用于摧毀路障與開辟通道,拔除德軍的火力點。
這份報告同樣還證實了:
加裝在坦克上的防護柵欄在實戰(zhàn)中展示了有效的防護性能,最前方的T-34/85被“鐵拳”命中了4次,但這些炮彈只是擊穿了防護柵欄,沒有對車輛本身造成損傷。
作為補充,根據(jù)突擊第5集團軍的報告:
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防護柵欄避免了坦克被“鐵拳”直接命中,而防護柵欄本身也只受到了很小的損傷(直徑在10-12cm之間的撕裂口)。
根據(jù)坦克第20旅的授勛文件,4月27日當天,第1營的一名車長帕維爾·安東諾維奇·杜爾萬(Павел Антонович Дурман)上士與他的車組乘員擊毀了1門反坦克炮,2門防空炮與2輛汽車,杜爾萬因戰(zhàn)斗而身負重傷。

4月28日,坦克第20旅移動至左翼與步兵第248師共同作戰(zhàn),28日結(jié)束時,坦克第20旅成功占領(lǐng)萊比錫大街(Лейпцигерштрассе/Leipzigerstrasse),重創(chuàng)阻攔的德軍,根據(jù)日志:
坦克第20旅與自行火炮第1493團在賽德爾大街與博伊大街(Бойштрассе/Boystrasse)的區(qū)域與德軍展開巷戰(zhàn),21時,坦克第20旅返回設(shè)立在塞巴斯蒂安大街(Себастьянштрассе/Sebastianstrasse)與施托帕大街(Шталльпрештрассе/Stolperstrasse)之間公園的步兵第9軍軍部,接受新的作戰(zhàn)任務(wù)。
4月29日,坦克第20旅與自行火炮第1493團向西南方向推進,于21時抵達齊默大街(Циммерштрассе/Zimmerstrasse)與林登大街(Линденштрассе/Lindenstrasse)之間的馬克格拉芬大街(Маркграфенштрассе/Markgrafenstrasse)。
由于突擊第5集團軍的步兵沒能做好與坦克的協(xié)同作戰(zhàn) —— 步兵在進攻時總是落后于坦克,時常為了追擊躲藏在閣樓與地下室的德軍而與坦克脫節(jié),使得T-34/85不得不獨自停留在街道上,等候步兵肅清德軍離開房屋后才能繼續(xù)推進,坦克第11軍不得不下令將摩托化步兵第12旅的幾個摩托化步兵營與自行火炮第1461團被加強給坦克第20旅,以掩護坦克第20旅免受“鐵拳” 的襲擊。

4月30日,坦克第20旅推進至夏洛滕大街(Шарлоттенштрассе/Charlottenstrasse)與科赫大街(Кохштрассе/Kochstrasse)。坦克第11軍當天的日志上還附加著其他的信息,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在向國會大廈推進的過程中,坦克手們經(jīng)歷了怎樣的激戰(zhàn):
坦克軍損失的T-34坦克數(shù)量:11輛因火炮及“鐵拳”而焚毀,6輛被毀傷,1輛KV-122被焚毀,2輛被擊傷,10人陣亡,72人負傷…
在當天的戰(zhàn)斗中坦克軍的戰(zhàn)果:焚毀1輛坦克,毀傷2輛坦克,擊毀27門火炮,22門迫擊炮,36架機槍,3輛裝甲運兵車,6座街壘,擊斃265名德軍官兵。
5月1日的戰(zhàn)斗中:
攻占4個街區(qū)之后,坦克第20旅于當天結(jié)束之際抵達了位于毛爾大街(Мауэрштрассе/Mauerstrasse)與克勞森大街(Краузенштрассе/Krausenstrasse)交叉處的弗里德里希大街(Фридрихштрассе/Friedrichstrasse)。
5月2日時:
坦克軍下屬的各單位仍舊在柏林中心與德軍進行著巷戰(zhàn),直到上午10時。
坦克第20旅與坦克第65旅一同抵達位于施普雷河、巴黎廣場(Паризенплатц/Pariser Platz)與倫內(nèi)大街(Леннештрассе/Lennestrasse)之間的赫爾曼·戈林大街(Герман-Герингштрассе/Hermann- Goeringstrasse),占領(lǐng)蒂爾加滕(Тиргартен/Tiergarten)公園東緣,并在那里與突擊第3集團軍與近衛(wèi)第8集團軍的單位會師。根據(jù)坦克第11軍的日志:
1945年5月2日上午10時,我軍前方的德軍終于停止抵抗,開始有序地投降。截至5月2日結(jié)束時,我軍已繳械并俘虜共計21,015名德軍官兵。

顯而易見,大部分背景為勃蘭登堡門的照片都是在1945年5月2日的下午拍攝的,在這一系列的照片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坦克第20旅的坦克手與他們那些加裝了防護柵欄的T-34/85坦克,此外還有來自坦克第11軍其他單位的坦克與士兵們。畢竟在5月3日中午12時之后,坦克第11軍下轄的所有單位都已離開柏林中心,在柏林中心之外的地方重新集結(jié)。
在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之間的戰(zhàn)斗中,坦克第20旅的坦克手們總計摧毀39輛并俘獲11輛德軍坦克及突擊炮,摧毀392輛并俘獲927輛汽車,摧毀35輛并俘獲17輛牽引車及全地形車。
該旅損失總計如下:
T-34/85坦克 - 22輛,其中8輛在4月24至5月2日之間損失;
軍官:14人陣亡,52人負傷;
士官:23人陣亡,107人負傷;
士兵:19人陣亡,84人負傷。
由“蘇聯(lián)英雄”稱號獲得者亞歷山大·格拉西莫維奇·布爾加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Герасимович Булгаков)少校擔任營長的第1營在該時期的戰(zhàn)斗中蒙受了最嚴重的人員傷亡,此外,第1營有2名成員因戰(zhàn)功卓絕而榮膺“蘇聯(lián)英雄”稱號:擔任駕駛員的雅科夫·米哈伊洛維奇·科托夫(Яко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тов )近衛(wèi)軍上士和擔任坦克連連長的阿列克謝·格里戈里耶維奇·格里戈里耶夫(Алексе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Григорьев)大尉。



從褪色程度來判斷,數(shù)字“209”與白色識別帶應(yīng)該是在一時期里漆上的,在“209”的附近,隱約可見“22?”的舊編號,而“22?”所在的位置又與1944年的照片中T-34/85編號的位置相同。另外從左圖可以觀察到K209號使用了晚期型號的負重輪,說明這輛坦克曾被維修過。
也許這輛坦克經(jīng)歷了1945年2月至3月的戰(zhàn)斗,直到4月10日才獲得了K209的編號。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這輛坦克自1944年的秋季就來到了坦克第20旅。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從K209這個編號得出一個結(jié)論——在柏林戰(zhàn)役中,該旅的車輛顯然經(jīng)過了一次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