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講解】六祖壇經(jīng)--王德峰教授

多次閱讀《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第一,一點點感受是:
1、神秀,和我們后來的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知道了佛性就是自性,但我們是知而無法悟達。只能依照神秀的偈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樣苦行僧一樣的克制自己、削磨自己,爭取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不要一來就期待達到佛的境界。惠能那樣的悟是難以企及的,這是合情合理的,不是什么人都有那么好的慧根的,從佛教角度看,也應(yīng)該是如此。
2、見神秀的偈句后,五祖說“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是事實,我們大多數(shù)人就是這樣修的。
3、神秀的偈句總體上是不錯的,但就神秀作偈句后的表現(xiàn)看,他確實差了許多,他居然認為五祖弘忍不知道他悟不悟。
首先,按常理講,他和五祖在一起那么多年,他有幾斤幾兩,肯定是早就知道的,看看五祖從只言片語就知道惠能了;
其次是,過了幾天才見神秀的偈句,而且還不敢直接呈送,不用看偈句,就可以推斷神秀沒有悟。因為五祖吩咐當時就說: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和后來又說:
????覓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就可以完全斷定神秀根本沒有悟,因為若神秀悟了,五祖吩咐完,神秀當即開口就來偈句了。
4、這一品中,五祖弘忍對惠能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边@只能針對惠能說,而且也只適合惠能這樣有大慧根的人。對我們普通人是不適用的,不然就不需要大善知識傳佛法,佛教也就不能成為一種教派了。我們可以在修心過程中,提升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提高我們的生命情感。
5、佛性應(yīng)該就是同王陽明心學的“良知”,所以每一個普通人都應(yīng)該可以學佛,需要學佛,就中國人而言,就是學心學了。
6、《金剛經(jīng)》實在是難,我目前只需要記住它是寶貝:
?????但持《金剛經(jīng)》,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后面有:
????無相布施。
這兩點意義很大,佛性就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上,我們悟了就是佛;我們布施時,如主動做好事、為他人提供幫助時,不要以為我們布施了而有優(yōu)越感、成就感,更不能期待回報,和抱怨人家忘本。從《金剛經(jīng)》來看,期待回報、抱怨人家,忘本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人家。
7、佛法是不二之法。就是不要把人、事物做區(qū)分是非、好壞、善惡。想要做到,很難,但至少要知道,在自己區(qū)分時提醒自己不應(yīng)該,那樣自己的情緒會好些,心態(tài)就平穩(wěn)寫,最起碼能夠少傷害自己。
8、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逢人、遇事、對過往、對未來,盡量不要過于糾結(jié),人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恒的,時間會流走一切。
9、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若輕人,有無量無邊罪。
關(guān)鍵是“輕人”,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應(yīng)該說,對于普通人來說,所有的妄念、煩惱、障礙,都是起源于“輕人”。
惠能最了不起的功勞,就是把修佛簡單化:戒、定、慧。
戒,是唯一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戒,就是戒“輕人”。一些講讀《壇經(jīng)》者,把這里的“人”,理解為他人。這樣應(yīng)該是狹隘的,是把自己拋棄了,或者說是把自己分別了、區(qū)別了。這里的“人”,應(yīng)該是我們本人和他人。只有這樣理解,后戒的內(nèi)容才完整、才可信、可行。而且也才能理解王陽明心學,相信王陽明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張的大英雄?!?/p>
不輕視自己,就不會迷失自己、“”降低”自己、“作賤”自己去嫖、偷、賭、喝到爛醉等等。
所以能做到不輕人,普通人的人生態(tài)度就能夠有了質(zhì)的飛躍,這才是修心的最近法門、最方便的法門。其他的戒色、戒酒、戒盜都是小道,甚至是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