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最怕不求甚解
網(wǎng)上有幾個朋友,在評論區(qū)質(zhì)疑大英博物館藏的元青花龍紋象耳瓶,他們質(zhì)疑的觀點有幾個,現(xiàn)在我想一一回答他們:
1、這對瓶子有出土記錄嗎?
這對瓶子沒有出土記錄,因為這件器物就不是出土的,是在廟里的供品,不知什么原因流落到民間,后來被英國人收購走了。從這對瓶子的銘文你就應該知道他不是墓葬品,所以不會是出土文物!


2、元代官方用文,是巴思八文,元代統(tǒng)治時間不長,沒有那么快漢化。
這是一個重大的誤區(qū),八思巴本人是藏人,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被召到忽必烈身邊,并被任命為“國師”,同時他奉詔創(chuàng)立了蒙古新字又稱蒙古字,也就是俗稱的八思巴文,這種文字,本身是拼音文字,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為國字頒行全國后,它的推廣卻受到非常大的阻力。除政治和文化傳統(tǒng)因素外,主要是因為這種文字字形難以辨識,再加上在有的地方使用時還仿效漢字篆書的寫法,這就更加劇了識別的難度。因此雖然元代朝廷屢次下令用八思巴文"拼寫一切語言"(也確曾用八思巴文譯寫過一些書籍,還拼寫過漢語,藏語等),但民間還是用漢字,所以,八思巴文最終還是主要應用于官方文件。
這是歷史,更是一種常識,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元曲,以及元代著名的戲曲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等的作品,沒有一個用所謂八思巴文寫的,如果按照這些質(zhì)疑者的觀點,既然八思巴文是官方用文,那豈不是要被殺頭,還怎么會有那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存世?
至于他們又質(zhì)疑說明代的一些瓷器上有寫八思巴文的,那請你查看關于八思巴文歷史以及后世(明清兩代)瓷器上的八思巴文,是給西藏的僧侶和寺廟使用的,你就會懂了!


3、關于使用了所謂簡體字的質(zhì)疑
對于這個問題,我曾經(jīng)寫了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回答,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
4、關于元代龍紋只能是皇家使用
龍紋自古以來就是漢族人的圖騰,從來就不是外民族的圖騰,因此對于龍紋的使用,特別是在元代,并沒有官方規(guī)定,只能是皇家使用這么一說,強行規(guī)定龍紋使用最明顯的時期是從明代開始的,例如五爪龍,四爪龍,三爪龍的使用范圍都是法定的,是不能逾越的。
5、其他的瓷器方面的質(zhì)疑
這些方面的質(zhì)疑,這些人并沒有指出此瓶有什么地方不對,只是從泛泛的面去說的,那就只能看圖就可以明白了。我把高清圖發(fā)上來,大家自己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