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那些圍繞青春版《牡丹亭》的人性之惡
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18年前一炮而紅,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18年來也一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奇談怪論,什么外行就不夠資格制作昆曲,青年演員技術(shù)不好就不夠資格上臺的混賬邏輯。這些人還有些是人模狗樣的是所謂昆曲專家或業(yè)內(nèi)大佬。我只想說,你們不好好地做昆曲演昆曲,說那么多p話干嘛?!
這些人對當時昆曲岌岌可危的局面視而不見,甚至是顛倒了黑白。沒有青春版,哪有那么多青年人關(guān)注昆曲?甚至關(guān)注你們這些專家和業(yè)內(nèi)大佬?白先勇做青春版的目的就是替昆曲圈粉拉票的,不是為了捧紅青年演員,也不是為了自己揚名立萬,他早就是譽滿天下的名人作家。昆曲當年連吃飯都成問題,值得來搶你們的那點殘湯剩飯嗎?藝術(shù)都是相通的,文學也是藝術(shù),小說跟戲劇一樣都是講故事。只是一個用文字,一個用舞臺語言而已。白先勇怎么就沒資格制作戲劇呢?作為擅長講故事的作家,他寫的故事,你們這些大佬有幾個講得更好。至于那些自以為是的“資深”演員,也不過是作家在舞臺上講故事的元素之一,猶如機器零件,只聽說工人有能力把零件組裝成機器,沒聽說過零件嫌棄工人不懂組裝的。青春版爆紅,純粹是觀眾的口碑和追捧。那些青年演員紅起來也是觀眾喜歡他們的表演,不是靠吹出來。難道老演員走紅不也是靠觀眾的口碑嗎?有誰走紅是靠技術(shù)考核評出來的?昆曲界的大佬們不感恩也罷了,還惡意中傷,人性之惡,不可饒恕。
其次,《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不是昆曲的,昆曲只是它的載體?!赌档ねぁ分腥宋?,湯顯祖說了算,不是昆曲大佬說了算。起碼的要求是形似,青春版做到了,不僅青春,而且靚麗,都符合湯顯祖規(guī)定的人設。何況,演員們的表演也傳神的塑造了人物,他們不是在演,而是在經(jīng)歷。老演員可能昆曲技術(shù)好,但塑造湯顯祖的劇中人物,卻不如青春版演員,因為老演員一輩子都沒有演過完整的《牡丹亭》,不演完整的故事就不可能了解原著人物到底是什么樣的。只是他們的老師教了一些折子戲,簡單復制,最多磨得更精致一些而已。拿什么來跟青春版的演員比?
第三,有誰規(guī)定過必須達到什么技術(shù)水平,才有資格上臺表演昆曲?大師們難道都是考了什么級才開始上臺演出的?汪世瑜說,他第一次登臺,連臺詞都忘了。張繼青說,她第一次登臺的時候,才是一個后臺拉幕布的工人。他們都不是當了大師之后才有資格上臺的。青春版的演員都是科班出身,演青春版之前,還有近四年的專業(yè)院團演出歷練,哪里比初起步的大師們差?如果要到大師的水準才有資格演《牡丹亭》,那舞臺上就直接是黃昏戀了,年輕人會看?講笑話吧?絕大多數(shù)觀眾第一次看青春版《牡丹亭》是沖著《牡丹亭》原著故事去的,不是沖著昆曲去的。昆曲大佬們清醒點兒吧,沒人稀罕你們那點兒地盤。青春版的觀眾跟你們的觀眾壓根兒不搭界,是你們沾青春版的光,而不是反過來,因為青春版替昆曲圈了無數(shù)粉,而你們卻沒有給青春版送去過一個粉絲。
?
十八年過去了,青春版《牡丹亭》作為湯顯祖原著的詮釋版本,依然沒有人可以超越。至今沒有更好的杜麗娘、柳夢梅、春香等一眾《牡丹亭》集體。就單個表演而言,第一主角沈豐英的杜麗娘也無人超過,不僅技術(shù),而且人物塑造。她至今仍是最完整、最杜麗娘的杜麗娘,從外表到內(nèi)心世界??峙吕デ缯也怀龅诙€像她那樣認真通讀了《牡丹亭》,領(lǐng)會了杜麗娘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真實含義的演員,甚至可以說百年來都沒有像她那樣把杜麗娘的情和欲準確生動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演員。普通觀眾看完青春版《牡丹亭》,絕大多數(shù)都在議論劇情和人物,感動于杜麗娘對愛情那種上天入地“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追求堅持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結(jié)局,少有人關(guān)注她技術(shù)如何。說明她的杜麗娘抓住了觀眾的心,非常成功。如果哪個演員表演的時候,觀眾出戲去關(guān)注她的技術(shù),技術(shù)再好也是失敗的。藝術(shù)的宗旨是傳達感情,不是炫技。昆曲專家和大佬們,懂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