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社交媒體使用,引發(fā)嫉妒,損傷記憶?|武漢大學張榮華

其實我們很多心理學的研究結(jié)論和規(guī)律或者說定理都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和研究來完成的,這面涉及到很多統(tǒng)計的變量和控制的方法,是需要耗費很多成本和費用的,因此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時候,提及一下這個研究的名字,是對這份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對抗異化、商品化和工具化的途徑之一,這就是為什么要列舉參開文獻,當然是正規(guī)的,而不是水的
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經(jīng)過二次修改、多次編輯后的包裝和美化的信息,這樣的行為舉止使得人的視野和思考方向變得破碎和片面,更為急功近利,而不是冷靜、積極和耐心地去付出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或忍耐。
根據(jù)群體社會性認同和進化心理學的一些理論,人類所擁有的生存物資是有限的,因這種恐懼無法繁衍后代、繼續(xù)生存的心理是人類的本能,它讓人類個體幾乎無時無刻在對自己產(chǎn)生威脅的環(huán)境中會提高及的警惕和防備心理,這還有助于開展本能的戰(zhàn)或逃效應, 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場景是不需要將對方視為一個敵人或競爭對手這樣的威脅上的, 這是過度放大了人的動物性的方面;人類社會還有合作共贏的方面,我們可以放大這一方面,畫一個最大的同心圓,放大人性的尊嚴與意義方面,而不是整天花時間和精力防御和國度警惕那些沒有必要、而且經(jīng)過美化和包裝的半真半假的內(nèi)容上面。
而瀏覽多了這種信息之后,會對自我有一些消極和負面的評價,這種負面情緒反過來又會占據(jù)人的日常認知資源,導致日常瑣碎事件中的一些記憶力下降,當然重要事件比如考試或不使用社交媒體場景的開會、演講等情境對記憶力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但盡量還是減少對于社交媒體的使用,盡管會有向下比較,但更多的還是向上比較,這種中和抵消實在不知道何時可以終止。
除此之外,要對自己和他人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人們不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只是那些人經(jīng)過包裝和美化展示出來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全面的看待自己;不要過多地去瀏覽瑣碎的、毫無營養(yǎng)的、消遣和娛樂性質(zhì)的資訊,而是整篇、大塊地去閱讀長文字的文獻,讓自己有更多的耐心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遇到難題就退縮,讓自己可以不那么輕易地先入為主。
主動篩選信息的途徑,不要瀏覽那些過度社會比較的資訊,而是瀏覽理性的、那些科普信息之類的新聞和介紹等。還有在閱讀或者完成作業(yè)的時候,絕不看手機,只在休息刷一刷,或者每天固定時間看手機回復信息,它是工具,不是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