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銀、鋄銀?這個專家常搞錯的問題,你看這把明代劍就懂了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那篇《聽說過刀裝劍嗎?軍博這一把被高高掛起的“刀”,竟藏著這么多秘密》文章,曾提到了鋄(jiǎn,減)金技術(shù)。有讀者為此好奇,這是錯金嗎?其實說起錯金和減金技術(shù),很多人都搞混過,甚至一些專業(yè)人員也犯過錯。本文就來繼續(xù)介紹一把鋄銀劍,并說說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這把鋄銀劍原在天津博物館文房用品館展出,筆者是2014年到天津博物館參觀所見,據(jù)悉目前已經(jīng)此劍已經(jīng)撤展。館方稱劍的尺寸為長98.5厘米,寬4.7厘米。寬4.7厘米應該指的是鐔的寬度。

▲館方的說明牌為 清 鐵質(zhì)錯銀白雪寶劍
斷代為清代應該是錯誤的。這是典型的明代全鐵裝劍,鐵質(zhì)鞘內(nèi)應該有木襯。別問我為什知道是明劍不是清劍,沒什么好說的,見過多了自然知道。至于說什么鐵質(zhì)錯銀,這個就是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搞混錯銀和鋄銀了。其實,包括故宮在內(nèi)的多數(shù)博物館研究人員對錯銀、鋄銀、包銀等基本概念和工藝特征有過混淆。那么什么是錯銀呢?錯銀需要在母體上開較深的槽。在大多數(shù)描述錯銀工藝的介紹文章里,還會專門強調(diào)槽口的內(nèi)大外小的梯形形狀 ,然后將銀絲打鑲進去最后再磨平出光。但用以此方法,其實是無法做出那些大面積金銀圖案的什么樣的槽溝能鑲嵌進大銀片而不脫落呢?

這是另一種工藝叫鋄銀,鋄銀基本上都在鐵地作,錯銀可以在青銅甚至是木材上作。鋄銀首先要在母體需要裝飾的部分打出網(wǎng)紋,增加抓力 然后將薄銀板剪成需要的形狀敲打上去,銀的延展性和粗糙的鐵地就可以緊密牢固地貼合。從可見的文物上看,鋄銀主要用于刀劍和馬具,主要是防銹,兼有裝飾功能,同時也有錯銀和鋄銀兼有的作品,這柄劍的主圖案工藝是鋄銀無疑,文字是錯銅或錯金。這樣精細鋄銀用在中國劍是非常罕見的。像就這樣一半刃在鞘里一半刃在鞘外的展示,很是毀刃,好在現(xiàn)在撤下來了。

▲鏤空如意劍首,獅子戲繡球紋劍柄,單目釘結(jié)構(gòu),楷書“白雪”銘文

▲雙附耳式掛環(huán),鋄銀龜甲紋梅花圖案,彰顯高貴。
筆者也算見過幾千件古代武備文物了,但在國內(nèi)象這樣保存完整,品相良好的明代鐵劍,非常罕見。


▲美國大都會館藏明代琵琶??磥硭蚊鲀纱糜谬敿准y圖案呀
龜甲紋來源于漢代四靈之一的“玄武”,有著驅(qū)魔護身、吉祥平安的寓意,被廣泛運用在武具,且有長壽之意。梅能于老干發(fā)新枝,又能御寒開花,故古人用以象征不老不衰。梅瓣為五,民間又藉其表示五福。福、祿、壽、喜、財。因此,明清以來龜甲、梅花紋樣是最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紋樣之一。天津博物館的整個說明也就是劍的名稱照本宣科說對了。所以去博物館看武備文物主要是看實物,說明牌也就看看基本信息。轉(zhuǎn)眼五年過去了,又到了“雙十一”,目前去天津博物館是看不到這劍了,不知道以后會不會再展出,留圖留文以示紀念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艷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