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為什么“無所不用其極”
那么,曾子引用這三句話的結論說:“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要翻成白話來說,就是說:“所以是真君子,沒有哪一樣不極力隨時反省,改過自新的?!睋Q言之,曾子用這一句是說:是真君子的“誠意”不自欺,他們都會坦然懺悔,“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但他用詞很含蓄,只說“無所不用其極”。換言之,“無所不用其極”,便是徹底的“洗心革面”,是真的“自凈其意”,并沒有掩飾之處。因此,才有后文提出總結“誠意”與“知止”的相關作用。(誠意)(七) 結語,為什么首先要引用《詩經·商頌·玄鳥篇》中的“邦畿千里,惟民所止”?這就是用來表示“外用(王)”之學,為民服務而不自欺,必須要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yè),才是“無所不用其極”的真“誠意”。接著,又引用《詩經·小雅·緡蠻篇》中的“緡蠻黃鳥,止于丘隅”的畫面,就此來引用孔子的話“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作注釋,因為《緡蠻》詩篇中這兩句話,是指在周幽王的時代,“幽王無德,政治無道,禮廢恩薄,大不念小,尊不恤賤”,所以知識分子的士子們作詩諷刺,以小黃鳥來比喻一般平民的怨嘆!覺得活在亂世之中,人還不如小鳥的自在。你看那個小小黃鸝,還可以自由自在站在小山丘上,休息歌唱,但我們卻永遠工作辛勞生活無著!因此,曾子就引用夫子的話說:做人處事,尤其是為政,隨時都要自己反省,該知道止的時候,就要趕快停止下來,好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不然就會使人感覺人的生命與生活,還不如一個小鳥呢!那怎么可以??!這正如古人生在亂世時候的兩句話:“寧做太平雞犬,不作亂世人民”是一樣的道理。你們年輕不知道,可以去找距離現(xiàn)在四五十年前的老人談談,就可知道其中的艱危辛苦了! 然后,又再引用《詩經·大雅·文王篇》中的句子,描述周文王的偉大道德,他自己忍受紂王的無道加害,遵守禮法,委曲求全,修德俟命,但使人民得到熙熙攘攘的安樂生活。如“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那才是文王“誠意”、“立德”的榜樣。因此,就再加以說明,“誠意”與“知止”的指標:“為人君,止于仁。”作為領導人的人君,或是公私事業(yè)的主持人——老板們,自己的“誠意”,是“知止”在仁愛一切人的目標上?!盀槿顺迹褂诰??!弊鳛閲艺母刹?,或是公私事業(yè)的職員,自己的“誠意”是“知止”在敬守職務的公德上。“為人子,止于孝?!睘槿俗优摹罢\意”,是“知止”在孝順父母?!盀槿烁?,止于慈?!睘槿烁改傅摹罢\意”,是“知止”在仁慈教養(yǎng)子女。“與國人交,止于信?!闭f到這句,真是感慨良深。我已是垂暮之年的人,白活了七八十歲。但我可以說,親身經歷和閱世看人七八十年了,使我最悲嘆的事,在這幾十年來社會文明的變化中,文化教育失敗,造成人和人之間的“無信”,非常嚴重,幾乎到了人人既不信己,又不信人,一代不如一代。近年以來,已經到了“與國人交,止于防”,甚至可說,“與國人交,止于欺”的地步。這幾十年,是什么文化思想,是什么文明教育的結果??!實在值得懺悔反思??!因此感慨,常想到元遺山的詩: 百年世事兼身事 杯酒何人與細論 講到這里,對于《大學》“誠意”的自釋,大概已近尾聲。但最有趣的,曾子卻在這里引用夫子的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并說:“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痹A,是爭訟、訴訟,照現(xiàn)代語說,是打官司。這與“誠意”有什么關系呢?尤其孔子說,我聽別人打官司,原告、被告、證人、律師,都是各有各的理由。當某一邊說得很有道理時,反過來聽那一邊,說得也很有道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保持客觀,并使大家沒有紛爭,都能心平氣和,合理地得到解決。天下的歪理千條,正理只有一條。當是非紛紜,莫衷一是的時候,只能用快刀斬亂麻的辦法。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阻止那個不合情理的一邊,再也不要爭辯下去??傊?,就超越時空的“形而上”來說,是沒有絕對的是非善惡的。但在現(xiàn)實的人世間,你只能依照全體人們共同認定的是非善惡為標準。所謂“大畏民志”,如此而已。最后,“此謂知本”,知個什么本呢?這是指我們的意識所產生的思想形態(tài),在我們心中腦里,隨時都有矛盾亂流,形成業(yè)力。任何一個人,隨時在心中腦里,有理性和情緒上的斗爭,隨時自己和自己在爭訟、打官司。除了能“自凈其意”以外,“自訟”是隨生命并存,永無停止的。所以道家的莊子,也形容這種“心、意、識”自訟的狀態(tài),叫做“心兵”,就是說平常的人們意識心中,隨時都在內戰(zhàn)。如果心兵不動,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人們假如能夠學養(yǎng)到自凈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訟了,那才真是“知本”。 再加牽強附會地說,曾子自己引用了上古歷史故事以后,覺得對于歷史上的功罪也很難下定論,討論下去也沒有多大意思。所以便引用孔子說過“聽訟”的話,借此作為“誠意”、“知止”的總結。因此,我們也不必再替曾子作辯護人,與朱熹爭訟了?。ㄕ\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