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脊梁:一座孤城抵抗數萬清軍,最后軍民壯烈而死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自此元朝正式宣布滅亡,朱元璋平叛掉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起義軍隊,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戰(zhàn)爭。一個嶄新的王朝被建立起來,而這個王朝將會是中國歷史上最硬氣的王朝之一。
朱元璋出身不好,這也讓他的性格變得很奇怪,他十分看重老百姓的生活,因為他小時候就因為饑餓喪失了大批親人。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十分憎恨貪官污吏,對貪官污吏,無論貪污的數額大或小,他都不會輕易放過,我們歷史上有名的撥皮抽筋,就是朱元璋發(fā)明的對付貪官的方法。

朱元璋的硬氣以及高壓政策,讓明朝的官員風氣比其他朝代都要正一些。明朝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從不用和親政策來換取和平的王朝,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明朝的人對于國家尊嚴這個概念是很看重的。
1644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盡,自此,明朝宣布滅亡。但是明朝皇帝以及國都都不在了并不代表明朝的其他地方與軍隊不會繼續(xù)反抗。

清軍入關后,著手開始準備收服中原各地,尤其是南方各省。為了不激起明朝子民的憤怒與反抗,清軍南下時對外宣布不會更改老百姓原有的習俗,包括衣冠穿著,以及發(fā)型等。于是很多城池都不戰(zhàn)而降,因為皇帝都上吊自殺了,做臣子的又有多少能力可以力挽狂瀾呢?

起初清軍剛入主江南時,確實遵守了自己的諾言,沒有強制老百姓改衣換發(fā)??墒菦]有想到,滿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先違背諾言,在奪下了江南數省后更改政策。發(fā)出來“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強制命令,以此徹底消滅明朝留下的文化,讓老百姓徹底臣服于滿族的統(tǒng)治之下。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滿族人又豈會知道中原漢族對于孝道思想的看重,于是在剃發(fā)令剛出臺后不久,江南各地紛紛暴亂起來。各地原本就不滿清軍入主中原的愛國將士趁機揭竿而起。其中,小城江陰就因此出名了。江陰叛亂發(fā)生后,起義軍很快就消滅掉了當地的清軍力量,還活捉了知縣。

起義軍首領閻應元并不精通于帶兵打仗,可是在他的帶領下,江陰一城打出了大明人最后的氣節(jié)。得知江陰叛亂如此嚴重后,清政府當局十分生氣,于是派出了三百人的軍隊前去平息叛亂。他們太小看這次的叛亂軍隊了,他們派出的三百人甚至沒有到江陰,就被全部殲滅了。
這一戰(zhàn)之后,清廷不再大意行事,他們認識到閻應元并非等閑之輩。確實如此,閻應元雖然不是什么兵法奇才,但他也讀過不少兵書,有一點帶兵之道。而且跟隨他起義的戰(zhàn)士大多都是曾經戰(zhàn)場上遺留下來的明朝老兵,他們有著很高漲的抗敵熱情,因此戰(zhàn)斗力不弱。

第一次征戰(zhàn)失利后,清廷派劉良佐率兵數萬圍攻江陰,這位劉良佐曾為山東總兵官,發(fā)起過大小幾十次戰(zhàn)役,但偏偏沒有辦法,打不下來,招降不降。清廷為早日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先后派出了數個王爺出戰(zhàn)。
但仍然沒有奏效,數萬清軍對該城進行了多次炮擊和沖鋒,但始終沒有奏效。更重要的是,不僅沒有效果,而且率兵攻城的將軍王爺也多有死傷。江陰戰(zhàn)役共進行了81天,在此期間,清軍有3位王爺、18位將軍死于江陰城,士兵戰(zhàn)損數萬人。
81天后,江陰終于守不住了,閻應元在重傷之后覺得勝利無望,跳湖自殺了,幾個守城大將也都英勇戰(zhàn)死。江陰百姓們在失去了主將后,依舊誓死不降,和清軍在江陰的小巷里進行了巷戰(zhàn)。但終究不是對手。

結語:此戰(zhàn)過后,清政府極其憤怒,在占領江陰后,下令屠城,全城數萬人最后被屠殺得只剩下了53個活口,場面可謂血流成河,極其慘烈,這座城在今后數十年里都不再有人敢接近了。在清軍的極力鎮(zhèn)壓下,明朝軍民一心,共同抗敵,表現出了一種極其感人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