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不用公權(quán)力報私恩”寫作指導(dǎo)與例文導(dǎo)寫
【原題再現(xiàn)】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關(guān)于報恩的故事。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幫助漢高祖打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窘。他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果斷地救濟她,給他飯吃。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給她吃,送她黃金一千兩以答謝她的恩情。
《韓非子》里說了關(guān)于管仲的這樣一個故事:在齊國的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奪王位的過程中,公子糾失敗,當時輔佐公子糾的管仲在魯國被抓住,將押往齊國,經(jīng)過綺烏這個地方時,又饑又渴,守邊境的人跪下來喂給他食物,趁機問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齊國沒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來報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說:“如果按你說的那樣,我會用賢使能,論功行賞,我還能拿什么來報答你呢?”守邊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現(xiàn)場,面試考官給了你這兩段材料,讓你做一個即興發(fā)言,請你擬寫一個發(fā)言稿。
注意:綜合理解材料,自擬標題,確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襲,卷面工整,800字以上。
【試題解析】
這道題,作文材料和“報恩”有關(guān)。兩則歷史故事,一則膾炙人口,一則相對小眾??忌苋菀紫热霝橹?,簡單處理,看完第一則材料,就直接提煉出“感恩”的觀點,然后據(jù)此行文,這顯然是沒有識破命題用意的。這也是命題者設(shè)置的審題陷阱,或者說這道題目的特別之處。
第一個故事的情節(jié),我們可以概括為“韓信千金酬漂母”。韓信是個知恩圖報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忘舊恩,重金相饋。雖然一飯之恩與千金之酬,突出了報恩的分量,但這仍是守常理,循人情,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報恩”,我們可以用“懂得感恩”“不忘舊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君子報恩,十年不晚”來界定、評價。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報恩更多是在儒家的“禮義”的層面。
而第二個故事的情節(jié),我們可以概括為“管仲不謝私恩”,管仲的“報恩”態(tài)度明顯有不同,他雖然身陷困厄,生死未卜,但他沒有順從時俗,輕易承諾一般意義上的以利報恩,而是不惜得罪恩人,“拒絕”報答??忌鷮Υ丝赡懿惶菀桌斫?。
我們不妨看看材料的細節(jié),守邊境的人給囚徒管仲喂食時,是“跪下來”,體現(xiàn)他的恭敬,他遭拒后又心懷“怨恨”,不難看出他施恩是別有所圖,而管仲直言無以為報,也正是針對他的這份私心。
我們再看看材料二出處——《韓非子》,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思想包含了:反對禮制,健全法制,以法治國,富民強兵,不別親疏,賞罰分明。韓非子列舉管仲這個例子,應(yīng)當不是簡單地倡導(dǎo)我們“知恩圖報”,而是有更深意味,他借此宣揚他的法家思想,告誡世人,為官執(zhí)法,治國理政,應(yīng)公私分明,大公無私,而不能假公濟私,損公肥私。這種報恩的態(tài)度,則更多是站在法家的“法治”角度。
而更深一層來看,一個手握實權(quán)的官員,拋下一己私利與個人恩怨,推行公平公正、賞罰分明的原則,盡己之力將國家治理好,使天下百姓蒙受恩澤,包括齊國邊境的那位官員從中受惠,管仲不是薄情寡義,而是以一種更寬視野、更大格局、更高層次的方式來報恩。
回到歷史事實,后來管仲被委以重任,他任賢選能,勵精圖治,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2020年全國卷作文材料引用語)。所謂“合”為聯(lián)合、會盟,“匡”為匡扶、糾正,是“不以兵車”(孔子語),是依靠“管仲之賢”(司馬遷語),結(jié)束混亂割據(jù)局勢,使天下百姓安定,這和秦王掃六合的武力征伐、一統(tǒng)天下是有區(qū)別的。所以,鮑叔牙高義讓賢,成全管仲,孔子后來也有由衷之贊(“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遺憾的是,守邊境的人并非鮑叔牙、孔子之輩,他不具備這種遠略和襟懷,因而無法領(lǐng)悟管仲的苦心孤詣,心懷“怨恨”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補充一句的是,管仲的偉大,不僅在于他成就桓公之霸業(yè)和齊國之強大,還在于他似儒似法的雜家思想,對后世的啟迪。如果說韓非借管仲不報私恩的公心,宣揚了法家思想,那么孔子借管仲克己復(fù)禮、審慎用兵的做法,來為儒家之仁立論。
回到題目上,如果考生關(guān)注社會,了解一個詞匯“公權(quán)力”,立意無疑更佳。所謂“公權(quán)力”,是國家權(quán)力或公共權(quán)力的總括,主要指國家機關(guān)及其公務(wù)人員基于公共利益而享有或行使的職務(wù)上的權(quán)力,它相對于私權(quán)力而言,是私權(quán)力實現(xiàn)的手段與保障。
在依法治國的當下,有關(guān)慎用公權(quán)力的表述很多:“公權(quán)力姓公,也必須為公”“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quán)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權(quán)力只能用來為國干事、為民謀利”“手握國家公權(quán),謹防公權(quán)私用”“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綜上,兩則材料之間的關(guān)系絕不是對等并列的,而是有更進一層,或者說境界有別的關(guān)系。加上題目有“綜合理解材料”的明確要求,寫作時不可割裂兩則材料的關(guān)系,不能只考慮一則材料尤其是第一則材料來立意行文。
此外,注意題目設(shè)置的情境,關(guān)鍵詞是“人才招聘現(xiàn)場”,“面試考官”,應(yīng)聘者被考官青睞相中的場景,和管仲被邊境官員發(fā)現(xiàn)才能并施以恩惠,是有幾分相似的??脊偬峁┻@兩則材料,應(yīng)也有特別用意,即希望應(yīng)聘者能理性、辯證地看待“報恩”這個問題:人應(yīng)該心懷感恩、知恩圖報,但要注意報恩的方式,要明確國家、集體的利益高于私恩,不可將兩者混為一談,公私不分。
如果從漂母和守邊境者的角度,言之有理似乎也可以。漂母的施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求回報,恰恰得到了韓信的重謝;而守邊境者幫助他人,動機不純,也就得不到他人的真心致謝。
評分標準:如果學(xué)生沒有寫成發(fā)言稿,格式扣2分;如果只就兩個故事中的一個來立意的,不超過42分。能辯證地看問題,能結(jié)合材料與現(xiàn)實,談如何報恩時考慮到了“不用公權(quán)力報私恩”這一點,才可以評為一類文。
擬題參考
公而忘私,管仲之賢;管仲報恩,愿你能懂;兩種報恩,兩層境界;報私恩,不可用公權(quán);澤被天下,私恩已報;公權(quán)姓公,豈可私用?以公為先,不報私恩;成大事者公其心;舍小恩而循大道;欲成大事,不拘小恩;識大局,以報私恩;不顧私恩,為天下計;分清公事與私恩
材料出處
原文:管仲束縛,自魯之齊。道而饑渴,過綺烏封人而乞食。綺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竊謂仲曰:“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以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譯文:管仲被捆綁(在囚車上),從魯國押往齊國。走在路上,在途中又饑又渴,經(jīng)過齊境邊疆綺烏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飲食。綺烏的守疆官吏跪著喂他吃東西,十分恭敬。(隨后)守疆的官吏乘機偷偷地對管仲說:“假如你僥幸回到齊國不被處死而被齊國重用,(那時)你將用什么來報答我?”管仲說:“假如真的像你說的,我將會重用賢人,使用能人,評定(獎賞)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來報答你呢?”守疆的官吏聽了,怨恨他。
材料出自《韓非子》
【下水作文】
涵養(yǎng)格局,推恩四海
湖北遠安第一高級中學(xué):徐建華
尊敬的主考官:
您好,我是應(yīng)聘的考生,感謝考官給我發(fā)言的機會。
韓信以千金回報一飯之恩,成就知恩圖報的歷史佳話,自然也為人稱道;同樣是身處窮乏而受人之恩,管仲似乎有點不近人情。其正道直行,令塵俗之人怨恨,但卻令君子、令天下人感佩。確實,一般意義的報恩,有恩必報,且當涌泉相報;但君子心中的報恩,則超越了私恩,推及四海,澤潤蒼生。
兩人格局的高下,或許也和日后的結(jié)局不無關(guān)聯(lián)。韓信“將百萬之兵,戰(zhàn)必勝,攻必取”,建不世之功,但最終慘遭“葅醢”之刑,令人唏噓感慨。這固然因為漢高祖薄情寡義,但恐怕也與韓信格局不大有關(guān)系;管仲則不然,饑渴難耐,受人之恩,按理說,他應(yīng)感恩戴德,但他卻翻臉不領(lǐng)情,在常人看來不近人情,但他絕不為一己私恩,就罔顧國家法度,背棄公心,正是因為這樣的格局,故能成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王佐之業(yè)。
管仲不報私恩,足見其智。
可能多數(shù)人,在遭遇管仲的情況時,會先開一個“日后必有厚報”的空頭支票。但如果口惠而實不至,往往禍及其身,與其日后授人以柄,不如當面回絕。管仲深知這點,因此絕不封官許愿,信誓旦旦。管仲之智,還在于有識人之明,他看到了守邊境者言行背后的私心。那不是施恩,而是交易和投機。
管仲不報私恩,足見其直。
從古到今,并不乏收買人心、假公濟私的人,他們善于以小恩小惠籠絡(luò)人,積攢所謂的人脈,然后互通有無,廣開門路,“姊妹兄弟皆列土”的也不在少數(shù),而管仲絕不迎合世俗,足見其直。管仲的回答,聽起來容易讓人有怨意,也是有深意的:你若有才,我也量才錄用;你若無能,我亦無可奈何。這話雖然讓恩人怨恨,但公心為上,哪怕背上“忘恩負義”的詬病,又何必在意?
歷史是一堆灰燼,灰燼之中尚有余溫。韓信、管仲的故事一直啟迪著后人。當我們步入新時期,禮尚往來,有恩報恩,仍然是不可丟棄的美德,但在法治社會,有志青年們又有必要涵養(yǎng)更宏大的格局,銘記而又能超越私人之間的恩情,看清楚公私之間的分水嶺。
報私恩,看似是私事,其實可能彰顯公德、公心。這對于今天的選賢任能也很有警示意義。如果領(lǐng)導(dǎo)干部,以是否有功于我、有恩于我、有利于我,作為人才使用標準,而不是公心為上,唯才是舉,就會掉入任人唯親,大搞裙帶關(guān)系的泥淖之中。再說,那些急于報答小恩小惠之人,也多是睚眥必報之人。記住那些真正雪中送炭的人,遠離那些錦上添花、別有居心的人,為官者不可以不察。
臧否人物,鑒古知今。管仲的知恩不報,“非不為也,乃不可為也”,絕不為一己之私,而違背天下公義。這種不枉私情、不恤人言,而推恩四海,為天下計的人格背后,是深遠恢弘的格局。見賢思齊,我們當從而師之!
我的發(fā)言完畢,謝謝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