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二戰(zhàn)日本步兵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Warrior系列第95號:日本步兵(1937-45)-Japanese Infantryman 1937-45。原作者Gordon L Rottman,繪圖Michael Welply。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步兵二等兵
毫無疑問,這名二等兵對他的新制服和裝備感到既自豪又陌生(1)。他穿著九八式(1938年)冬季毛料制服,戴九二式(1932年)頭盔,配備明治三十年式(1897年)皮革裝備,武器是一支6.5毫米口徑的明治三十八年式(1905年)步槍。后視圖(2)顯示了他的背包、背包之上綁的毯子鋪蓋卷和帳篷片段、右胯部的挎包、壓在挎包上的水壺、拆分開的鏟子、明治三十式(1897年)刺刀、九九式(1939年)防毒面具盒以及備用彈藥盒。
3a,帶布套的鋼盔,這里顯示了安全脖帶的綁定方法。
3b,頭盔內側的襯墊系統(tǒng)。
4a,這里演示了如何用繩子將鏟頭固定在手柄上以組成鏟子的方法。
4b,鏟頭和手柄在攜行時綁定的方式(背面)。
5a,九五式(1935年)防毒面具。
5b,九九式(1939年)防毒面具。
5c,九九式(1939年)防毒面具盒以及清潔布,防凍瓶和防霧板。
5d,凈化藥粉。
6,展示加厚跟和平頭釘的行軍鞋。
7,綁腿。
8,配皮帶的老式背包。
9,干糧袋。
10,帳篷片段、兩節(jié)組合的桿子和帳篷樁子。

B:輕機槍訓練
班用機槍由四人小組操作,但往往實操的只有三個人。機槍小組的成員裝備手槍,但實踐中他們更喜歡攜帶步槍。輕機槍會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快速射擊時的卡殼。為了克服這一問題,九六式(1936年)輕機槍被要求子彈在裝入彈匣前需加入潤滑油,這一點由固定在彈匣裝填裝置上的油壺來完成。輕機槍裝備了一種特別的火藥減量的子彈,而標準裝藥的6.5毫米口徑步槍子彈也在使用,但這會增加彈藥卡殼的幾率。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1939年)機槍是九六式機槍的改進型。機槍手(2)只會攜帶一只30發(fā)裝彈匣以及槍械工具包和備用部件包。二號機槍手(1)則攜帶2只裝在攜行包里的彈匣、彈匣裝填裝置以及裝150發(fā)子彈的彈藥包。三號機槍手(3)攜帶2只彈藥包以及備用槍管。圖中未描繪的機槍小隊隊長則攜帶一只裝在皮革包里的望遠鏡。
自1922年以來,輕機槍一直是日本小型部隊戰(zhàn)術的核心。他們基于法國人對輕機槍應用的概念讓每個班都配備一支輕機槍,實際上他們將這樣的單位稱為輕機槍班而非步槍班以強調這種武器為班里提供了火力基礎。便攜式護盾雖然在近距離內還是會被步槍火力穿透,但在100米以上的距離它還是具有一定的保護性。當然,由于護盾的重量和體積造成的不方便使它們很少被使用。

C:個人服裝和裝備
每名士兵都配發(fā)了一套白色的棉布工作服(1)。雖然同時裝備了配套的白色褲子,但白色工作服上衣通常是與橄欖棕色褲子以及標準的野戰(zhàn)帽一起穿戴的。本圖中野戰(zhàn)帽后面掛著護頸簾。護頸簾上端有一圈掛鉤可以掛在帽墻外側一圈匹配的絲線套環(huán)上。毛料常服上衣(2)的白色棉布襯里上會標記這身制服的款式(九八式)、士兵的姓名、官方許可號以及制造商的標記。領口內側往往增加三角繃帶材料作為襯里以防止摩擦脖子。大的內襯口袋用來裝士兵的軍餉記錄簿(2a),小的內襯口袋里則裝野戰(zhàn)止血包(2b)和三角繃帶(2c)。圖中展示的棉質常服褲子(3)則展示著不同尋常的腰帶繩。
1938年,為了適應中國戰(zhàn)事的變化,日本人開始裝備一種低成本的背包(4)。背包上的O形環(huán)不是用來固定鋪蓋卷的而只是用來穿簡單的穿繩帶。最常見的一款背包(5)是1941年裝備的,這種配了一堆穿繩帶的背包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都在使用。
步槍兵的裝備(6a)包括了常服腰帶、兩個30發(fā)裝彈藥盒(6b)、一個位于中央的60發(fā)裝備用彈藥盒、一只油瓶(6c)以及刺刀架。征募軍人的步兵身份標簽(7)上的文字自上而下依次為兵種(步,也就是步兵)、團的番號(十一,第11團)、一個小的分隔符號以及個人在團中的序列號(八二四)。軍官的身份標簽上則標明了兵種、軍銜、分隔符號和姓氏。
背包中攜帶的物品包括了汗衫和內褲(8a)、兩雙襪子以及一只用來攜帶大米裝在背包里的襪子(8b)。雜物袋里裝著縫紉工具、鞋刷、肥皂盒、剪子和牙刷(8c)。其他的物品還包括了毛料或棉質的毯子(8d)、分趾足袋鞋(8e)以及作為紀念物的毛巾(8f)。
挎包在細節(jié)設計上多有不同,本圖中展示了戰(zhàn)爭早期裝備的一種有“太郎”字樣的挎包(9)??姘鼉葦y帶的典型物品包括了裝滿大米的備用襪子、筷子、多功能刀、勺子、肉罐頭、袋裝硬餅干、人造樹膠材質的小菜碟、烹飪用酒精燃料和雜物袋。
早期式樣的1品脫(約0.5升)裝水壺(10a,帶有皮套或金屬殼直接裸露在外)一直被有限使用。2.5品脫(約1.2升)裝九四式水壺(10b)則是標準裝備。制作精良的四件套飯盒(11)包括了(自上而下的)飯盒蓋、配菜盒、湯盒和米飯盒。

D:軍營生活
在木頭或磚石結構的兩到三層營房中會有長條形房間,房間內兩側排列著床鋪,每張床上都鋪有用稻草蓄滿的床墊、床單、充滿鋸木屑的筒形枕頭、毯子以及冬季才用的被子。墻邊一排窄條隔板架上碼放著折疊整齊的服裝和用來裝小物件的盒子。房間的一頭是一個用來放水桶和清潔用品的架子,架子下面掛著掃帚、刷子和拖把。長木桌在過道中央首尾相連擺放著,桌子的兩邊擺有長凳,步槍架則用來劃分區(qū)域。士兵們在這些桌子上清潔武器裝備、學習以及吃飯。廁所和浴室在不同的建筑里。士兵們自己洗衣服,但部隊配有裁縫和鞋匠縫補修理衣服和鞋子。部隊一般駐守在城市的郊區(qū),但有時也將營地設在城區(qū)內。士兵們會利用他們不多的空閑時間學習或維護自己的裝備。不過也有消遣娛樂的時候,比如圖中的一名二等兵正在學蟬爬柱子,而他的同志們正在享受來自一支士兵援助協(xié)會的特殊的款待,它們包括了瓶裝蘋果酒、蜜桔罐頭、櫻桃和泡菜。

E:與“土匪”作戰(zhàn),中國北部
“燒光、殺光、搶光”是日本在中國的基本政策,至少在“剿匪”行動中是這樣。所謂的“土匪”都被視為不法之徒,而無論他們的真實身份如何,而他們的被捕往往意味著最后的死刑。和其他日本占領區(qū)一樣,日本軍隊也在竭盡全力地掠奪中國當地的資源。
為了應對華北、滿洲和朝鮮的嚴寒天氣,日本士兵配備了充足的御寒衣物和裝備。毛皮襯里的冬大衣配有可拆卸的袖子,袖子拆下后大衣可以在較溫和的天氣中穿著,同時也讓穿著者在戰(zhàn)斗中活動更為方便。除了針織羊毛汗衫、三指手套、冬鞋、氈靴和毛氈綁腿之外,日軍還裝備了帶毛內襯的褲子。此外,日軍還配發(fā)了有毛皮襯里的水壺套和飯盒套,使用飯盒套的原因是飯盒里會放上預先煮熟的食物,飯盒套可以防止食物結凍。本圖描繪了在中國某地,一名上等兵(1)裝備著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1939年)步槍,這比他接受訓練時使用的6.5毫米口徑步槍更有效力。士兵們把他們的裝備裝在一個管狀背囊里,而作為班長的伍長(2)則使用1941年版的背包。另外軍官們則會攜帶著不同的裝備。作為小隊長的人物(4)攜帶了一只8毫米口徑大正十一式(1925年)南部手槍、軍官版水壺、望遠鏡、公文包以及一把馬上就要使用的九四式(1934年)軍刀。圖中“土匪”“非法活動”的證據則是兩枚民國二十三年(1933年)版手雷(原文如此)。

F:南洋地區(qū)所使用的個人裝備和班用裝備
日本有在自己托管的南洋地區(qū)領地上長期配發(fā)輕便熱帶服裝的歷史,但直到太平洋戰(zhàn)爭開始新的熱帶制服和裝備才得到廣泛裝備,新的替代材料的使用也才開始增多。
1:多種剪裁版本的棉質熱帶上衣與九八式制服上衣的樣式類似,但取消了內襯面料,并采用了開領設計,腋下則增加通氣襟翼。這名士兵在熱帶制服上衣里面穿了件棉質襯衫,這種襯衫也是經常被作為外衣來穿著的。軍銜徽章佩戴在領子上,但佩戴在胸前口袋上方的做法也很常見。多種版本的木芯熱帶頭盔的布面頭盔罩也是可以選擇使用的,而軍官版的頭盔套是白色的。
2:長短款的熱帶褲子都有裝備。短款的長度達到膝蓋下方并且搭配一成不變棉綁腿。短褲和短袖襯衫也有裝備。熱帶制服有綠色和茶色兩種顏色。
3:九二式鋼盔會罩上偽裝網,脖帶繩只需要簡單地打個結進行固定。
4:部分步兵裝備的鎬頭可以拆卸的鎬子。
5:每個中隊會裝備一定數量的絕緣鋼絲鉗用來切斷電線。
6:用來清理火場和切割偽裝植被的小鐮刀。
7:配置前后彈藥盒、刺刀架的戰(zhàn)爭后期版本常服腰帶,材質為淺茶色膠化帆布。另一種膠化材料的腰帶表面為淺紅棕色光面。
8:配有簡化版壺帽套索的九四式水壺。
9:結構不那么復雜的三件式飯盒。
10:戰(zhàn)爭后期的橡膠底行軍鞋,帶有鞋頭護帽。
11:手工制作的稻草涼鞋。
12:與通常的“X型”綁帶方式不同,這里用較短的綁帶將綁腿頂端固定。一只彈性護踝則包住鞋子頂端以防止小石子進入鞋里。這種護踝有時候戴在手腕上用來束住上衣的袖子以防止昆蟲進入。
13:太陽旗上會寫上祝福以及家人和朋友們的名字。
14:這種所謂的“千針帶”是一種預先印好(紅色圖案)的帶子并通過商業(yè)渠道售出,家人和朋友們再在上面紉上針腳。

G:塞班島的最后時刻
這些要在塞班島的碉堡內戰(zhàn)斗到死的日本士兵正在操作一挺6.5毫米口徑的大正十一式(1922年)南部輕機槍。日本人的碉堡結構堅固,它們通常是由厚泥土層覆蓋的韌勁的棕櫚木建造的。日本人還將這些碉堡融入到周圍地形和植被之中使它們很難被發(fā)現被攻擊。防止手雷和手工投擲的炸藥是至關重要的,頭頂的掩體、窄小的射擊孔、用來攔截滾動手雷的壕溝、帶有有角度入口的坑道、用來阻擋爆炸物的內墻,地板上挖出來用來把手雷踢進去的狹窄水池,這種種的措施都是用來防止手雷和炸藥的進攻的。不過,不管采取什么保護措施,任何這種碉堡都可以被坦克炮、火箭彈和火焰噴射器直接擊毀。

H:南洋地區(qū)的急救站
賬面上,日本步兵部隊是擁有足夠的醫(yī)務人員的,但實際上醫(yī)務人員的人手往往嚴重不足。圖中這名大尉軍醫(yī)可能是一支聯隊中僅有的兩名軍醫(yī)之一,而按編制這樣的部隊應該配屬11名軍醫(yī)。醫(yī)療系統(tǒng)是為傳統(tǒng)的短期戰(zhàn)線作戰(zhàn)做準備的,但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美軍的火力空前猛烈,熱帶疾病肆虐,這都造成了人員大量且持續(xù)的傷亡。許多藥物被發(fā)現沒有藥效或者是效力遠遠不夠。大量的注射用藥物是盛放在沒有標準化包裝易碎的玻璃安瓿瓶里的——歐洲和美國的醫(yī)療實踐中很早就已廢棄使用這類藥物了。大量的醫(yī)療庫存被治療疾病以及用于傷口復原的維生素所占據,它們甚至占用了急救人員醫(yī)藥包中的空間。由于沒有冷藏方法儲存血液,所以必須用直接輸血的方式輸血。血漿雖然不需要冷藏,但其實是沒有庫存的。醫(yī)療器械是鍍鎳碳鋼的而非不銹鋼的。
雖然日本人有向盟軍醫(yī)療人員開槍并迫使他們放棄使用紅十字標志的臭名昭著的行為,但日本實際上在1886年正式采用了國際公認的紅十字標志來作為標識醫(yī)療人員和設施的“非宗教化”標志。
在被圍困的島嶼上的戰(zhàn)爭接近尾聲時,傷員們通常會分發(fā)到手榴彈,或者被單獨槍斃,或者干脆遭到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