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印度東北前線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Men-at-Arms(MAA)系列第324號:印度東北前線(1837-1901)-The North-East Frontier 1837-1901。原作者Ian Heath,繪圖Michael Perry。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1:安佳米那加人(Angami naga,印度那加蘭邦的那加人的一部落,譯者注)武士
那加人通常的武器是長矛,長矛桿柄為竹子制成,帶樹葉形鐵矛頭和尖頭鐵矛尾,其整個長度大約2.4米。槍桿被涂上顏色或裝飾上染成紅色的羊毛,不過手握持的地方會被空出來。那加人習慣上攜帶兩支長矛:一支較短無裝飾的是用來投擲的,而較長帶裝飾的一支用于近戰(zhàn)。第二樣武器包括了類似短柄斧的“刀”,它也被形容為“P型斧”,刀刃大約23厘米長,頂部寬10厘米底部寬25厘米。它插在右后臀部的一只木塊里。
安佳米那加人的盾牌1.5至2.1米長,頂部60至75厘米寬,底部約45厘米寬。它們由竹席制成上面蒙以象皮、虎皮、豹皮、鹿皮、水牛皮、熊皮或犀牛皮。他們在盾牌兩個上角上精心裝飾上綴有人或染色的山羊毛發(fā)的長藤條飾物,盾牌頂邊中心是一組高高的山羊毛制成的纓簇,頂邊背面是一排羽毛纓穗。
A2:東部那加武士
維多利亞時代東部那加武士通常以“裸體武士”的稱號而聞名,因為除了纏腰帶以外他們不穿其他任何服裝。直到19世紀70年代,受到英國人的影響他們才開始廢棄纏腰帶的使用。他們剃掉頭頂?shù)念^發(fā)并在腦后蓄長發(fā),然后將頭發(fā)束起。圖中男子腰上緊緊纏住藤條(或是深色的腰帶),這種做法在東部那加人部落中非常普遍,目的是得到“非常小的弧骨”。許多東部那加人還會在身上刺很大面積的紋身。
頭盔是他們服飾中一項特殊的元素。它們呈圓錐形,由疊加的藤條制成,有不上色的和加上染色的稻草裝飾的版本。野豬獠牙固定在頭盔兩側,巨大的黑色或染成紅色的毛發(fā)裝飾有時橫向矗立在頭盔頂端。一支單獨的小的黑色羽毛或一支大的犀鳥羽毛也往往矗立在盔頂?shù)捻敹?。中央隆起的矩形盾牌由涂成黑色的水牛皮制成?.9至1.2米長45至60厘米寬。
A3:羅塔那加人(Lhota Naga)武士
注意,黑色纏腰帶前方是一件相當硬的護襠圍裙,它同樣為黑色,大約35厘米厚30厘米寬(原文如此,譯者注),上面有成排的貝殼或小顆粒的白色種子組成的豐富的裝飾。武士還在右肩頭斜背一條帶有流蘇裝飾的肩帶,它在背后則伸出一條“尾巴”來,這條尾巴大約向外延伸45厘米,那加人武士往往將其當做箭袋來使用。這種木制裝置裝飾上染成猩紅色的山羊毛或黑色長纓穗,后者是他們捕獲并殺死的那加女性的體毛織成的。
羅塔那加人的刀與安佳米那加人所攜帶的那種更典型的款式略有不同。它們的刀刃通常30厘米長,頂部12.5厘米寬底部38厘米寬,兩側和刀背稍微有些弧度。

B1和B2:阿波爾(abor,藏南地區(qū)一部落,譯者注)武士
圖B1人物只圍了一條樹皮纖維制成的纏腰帶(suria)并用纏在腰間幾圈的藤條來固定。護襠圍裙通過一條大約37.5厘米長的松軟的帶子懸在身前,有時它被描繪成看上去像“一叢濃密的白色胡須”。他的其他著裝只限于一頂戰(zhàn)時使用的雙層的頭盔式帽子。它們通常是厚密的編織物制成的,并擁有一圈結實的帽檐和頂部藤條組成的加強筋。為了安全起見,戰(zhàn)斗時他還會加上一條脖帶。注意他右胯部的包裹,里面攜帶著武士的煙管、煙草和檳榔之類的東西。食物和其他一些裝備裝在一只背包里。除了纏腰帶,B2人物還穿了一件短袖上衣、一條短褲以及一件被稱為perding galuk的厚重粗糙的毛料制成的胸甲,胸甲的高領起到保護脖子的作用。
阿波爾人最有特點的武器是弓箭和起源自西藏的一種短的單刃刀或一種長的直刃劍。他們的弓箭攜帶在竹子做的弓袋中,弓袋帶有蓋子和外置的“口袋”,弓箭箭頭則涂有烏頭和巴豆果混合的毒藥。大多數(shù)男子還會攜帶一把匕首,部分人則裝備2.1-2.4米長的戳刺用的長矛。他們的盾牌往往是竹條編織而成的,上面沒有任何形式的裝飾。這些盾牌大約91厘米長、50厘米寬,盾面具有微微彎曲的弧度。
B3:阿波爾人酋長
酋長和富有的武士穿著從西藏進口的毛料短袖上衣。這些服裝上面點綴著小的裝飾性圖案,這些圖案帶有斑紋,顏色為彩色或單一的白色。各部落擁有自己獨特的圖案——比如南方的Minyong人和Pasis人穿的藍色調外套上裝飾白、藍、紅三色圖案,其他地區(qū)的Minyong人則穿裝飾藍色或黃色窄條紋和其他一些裝飾的紅色調外套。他們頭盔上的華麗裝飾采用了不同材料,其中包括犀鳥或烏鴉的羽毛、野豬牙、犀鳥喙以及染成紅或黑色的熊、野?;蚵沟钠て?。野豬牙通常會按在頭盔前端以作為一種防劈刺的額外保護。犀鳥喙置于盔頂,染成紅色的牦牛尾懸在盔身之后。
阿波爾人只擁有很少的輕型火器,甚至到了整個時代的末期也是如此。不過在與英國人的邊境最接近的一些村莊能找到少量古老的Tower式步槍,而較北方的地區(qū)能看到少量西藏人的火繩槍。

C1:康迪人(khamti,生活在藏南地區(qū)撣人的一個支系,譯者注)武士
康迪人的著裝與緬甸人非常類似,包括了掖在腰間一圈,兩腿之間用繩子拉緊的格子紋棉布單子、大多染成藍色的緊身的棉布或絲綢上衣以及包裹住束起的頭發(fā)的頂端的白色頭巾。他們的典型武器是刀和盾牌,還有一些人使用中國的火繩槍或英國的燧發(fā)槍,后者是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1780年的老古董。他們的盾牌是漆面帶鍍金裝飾的水牛皮或犀牛皮制品。
C2:加羅人(Garo)武士
加羅人的發(fā)型混合了不同式樣,一些人剃短發(fā),但大多數(shù)人留用裝飾著珠子圖案的發(fā)帶箍起的顯露出臉部的中長發(fā),這使他們的頭發(fā)呈現(xiàn)出環(huán)繞頭頂?shù)乃⒆有螤?。作為酋長來說,他們經(jīng)常用寬松打結的絲質頭巾來替代發(fā)帶。加羅人在外貌上的顯著特征是他們的那些多達12只的耳環(huán)或更為巨大的黃銅耳環(huán)——一名目擊者曾描述其為“黃銅門環(huán)”。耳環(huán)的重量將他們的耳垂幾乎拉伸至肩頭。
加羅人的典型武裝是長矛、劍以及盾牌。他們別具風格的劍呈現(xiàn)出特殊的被稱為“mil’am”的形狀;其直刃長度通常為91厘米,兩刃間寬度為5厘米并且在劍柄一端變窄。劍柄和劍刃使用單一一整條鐵鑄造,劍柄的頂頭被設計成可以戳入土中的形狀以便武士們依仗它們休息。加羅人的劍往往手持攜帶并且沒有任何形式的刀鞘設計。弓的使用并不普遍。竹子制成的弩雖偶爾可見,但也是很少使用的武器。
他們的盾牌近似矩形,大約91厘米長,18厘米寬。三種式樣的盾牌在使用,一種是竹條編的,一種是木板條固定在一起上面覆蓋藤條和竹條,第三種則是木框之上覆蓋獸皮的形式。
C3:Khasia人武士
大多數(shù)Khasia人的標準著裝包括了一件由厚麻布、棉布或偶爾出現(xiàn)的蓖麻蠶絲制成的寬松無袖下擺帶流蘇的襯衫。這些襯衫通常是紅藍條或紅白條圖案,雖然它們看起來像夾克一樣在前襟開口,但實際上它只是由兩片布“縫合在一起,只在頭部和胳膊位置開口的像口袋一樣的衣服”。Khasia人服裝的另一個特殊元素是被稱為tupia shkor的耳朵帽,帽子可以遮蓋住耳朵并且前緣有帽舌,它們大多是紅色或黑色的。
Khasia人常見的裝備是劍、弓和圓盾。他們的劍是一種雙手持握,劍柄長度相當于劍刃長度60%的武器。他們的長弓是竹子做的,長度在1.57米至一人高不等,弓弦則為竹纖維制成。少數(shù)人也攜帶長矛,更少的人則使用輕型火器。

D1:達夫拉人(Dafla,藏南及阿薩姆地區(qū)的部落名,譯者注)武士
達夫拉人的典型帽具包括了一種藤條編成的小號帽子,它后部帶帽舌,一支彎曲的鬣羚角穿過帽頂,帽頂還插著一小簇喜鵲、野雞或犀鳥的羽毛。他們穿著粗棉布制成的短身無袖襯衫,一些是帶紅色和藍色條紋的,但更多的是呈現(xiàn)其自然顏色(許多被描繪為“骯臟的”或“像煙熏過”的灰色)。12根藤條松散地環(huán)繞在下腹部,推測起來這可能是護身甲的一種形式??偸且怀刹蛔兊暮谏拿兹踪|感的雨披是熊皮或者更多情況下是接近熊皮感官的植物纖維制成的。編織而成的背包背在雨披下面用以放武士們的備用物品、煙斗以及煙葉。備用的大米和水則攜帶在肩頭背著的三個綁在一起的短竹筒里。
他們的武裝包括了弓、一種長而直的藏式劍、匕首以及偶爾出現(xiàn)的矩形皮盾和竹矛。
東部的達夫拉人會在他們的臉頰上橫向刺上條紋,而apa tanang人則在嘴的下面刺上T型紋飾,T字的低端延伸到了下巴。Apa tanang人與作為遠親的達夫拉人的其他不同僅體現(xiàn)在他們的頭發(fā)是較為雜亂的編起來并緊緊的打結的形式,實際上在底端還甩著一根紅色的“尾巴”——中間有一條藤條做加固——甩在身背后長度過膝。
D2:景頗族武士
景頗族的服裝往往由一件深藍色或黑色棉布短上衣和一件格子紋的布“裙子”所組成。棉布或絲綢頭巾大多數(shù)是白色的,但同時也有藍色、紅色或格子紋的式樣。頭巾外面他們還經(jīng)常戴一種竹子做的寬檐斗笠。
這名武士的武器是景頗人傳統(tǒng)的弩和刀的組合,后者裝在一支獨特的刀鞘中從左腋下斜背在胸前。彎曲的刀刃長45到60厘米,護手柄位置寬38厘米,之后在方形刀頭位置寬度增加到63厘米。硬竹木制成的弩的弩身為木制,扳機為過火的竹子制成,帶有過火的硬化尖頭或較為少見的鐵頭。許多人以中國的長筒火繩槍作為替代,并且在19世紀60年代一些人還獲得了約1800年生產(chǎn)的tower式滑膛槍、改良版的恩菲爾德步槍甚至是溫切斯特式卡賓槍,所有這些都是從中國的云南省獲得的。矩形的水牛皮盾牌1.2米長。這個時代的前期,有時也會碰到他們戴皮盔和竹盔的情況。
D3:米什米人(Mishmi)酋長
被稱作gam的米什米人酋長穿藏族人的通常染成深紅色的毛料大衣,有時候大衣上“綴以白點裝飾”。弓和刀都是標志性的武器,當然晚期酋長們也常常會擁有一把藏式的直刃劍。他們的箭頭涂上了***類的毒藥。19世紀上半葉的資料顯示相比弓箭來說,一種2.4米長的戳槍是更為重要的武器。弩也在使用,偶爾也有提及到酋長們攜帶西藏人的火繩槍的情況。長形的盾牌則是水牛皮制作的。
普通米什米人的服裝包括了一條緊身短褲和纏繞它的帶紅色或黃色條紋的深藍色纏腰帶以及一件看起來像麻袋的無袖上衣,上衣由毛料制成帶有藍色和紅色(或棕色)條紋。帽具包括了巨大的皮帽子和柳條編頭盔。大多數(shù)米什米人蓄長發(fā)并將頭發(fā)在頭頂打結,而Chulikata人,即“短發(fā)米什米人”因他們將鬢腳一圈頭發(fā)剃短而得名,這讓他們“呈現(xiàn)出戴了一頂蘑菇型的帽子的樣子”。

E1:庫基人(Kuki,印度東北部一部落名,譯者注)武士
直到約19世紀60年代,庫基人的主要服飾還僅限于一條纏腰帶、一條包頭巾和一條像圖E2人物的那種纏繞身體的白色或深藍色棉布制成的斗篷。他們蓄長發(fā)并將頭發(fā)凌亂地束在腦后。注意手臂上的紋身,它們普遍存在,或刺在一只手臂上或兩只都有。
在維多利亞時代之初庫基人裝備的是弓、刀和盾牌,有時候還會使用長矛,但在19世紀下半葉,他們中的許多人開始攜帶滑膛槍以替代弓箭。刀采用黃銅或木制刀柄,木制的刀柄會蒙皮或纏繞上毛發(fā)或藤條并刷漆,而刀柄的末端則固定一簇白色或紅色的山羊毛。長大約56厘米的竹制箭矢放在帶有蓋子的箭袋中。作為保護這名武士攜帶了一只很有特點的梯形皮盾,身上則穿水牛或犀牛皮制成的胸甲。當然,這類鎧甲事實上可能使用的很少。
E2:盧謝人(Lushai,印度東北部米佐人的一支,譯者注)武士
盧謝人的穿著包括了一條小的白色纏腰帶和一條大約2.1米長1.5米寬的棉布斗篷,斗篷擁有多種顏色但大多數(shù)都是白色的(通常它們被描繪為“灰白色”,但有些資料也指它們?yōu)椤傲涟咨保⑶掖蠖鄶?shù)只在邊緣一圈裝飾一道或兩道深藍色條紋。它們中最好的是帶有深紅色或黃色條紋的深藍色款式或一種格子紋款式,后者被形容為“帶有一些白色、黃色或紅色條紋,或者是三種顏色交織”。許多人在戰(zhàn)斗中也穿斗篷,有時候他們將下擺纏繞在腰部。
當然盧謝人有很多的輕武器裝備,它們大多為陳舊的燧發(fā)槍,其中一些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中期,而剩下的大多數(shù)的制造年代也遠在喬治三世時代。一些槍是在當?shù)刂匦聯(lián)Q置了槍托的版本,槍托仿造歐洲人最初的型號尺寸較薄并呈明顯的弧線設計。總會看到槍托側面和底面裝飾著簡單的紅色或黑色圖案,當然還有少見的黃色漆料裝飾。輕火器和刀之外一些人還一直攜帶著水牛皮制成的盾牌(與圖E1人物使用的類似)。
E3:欽族(Chin緬甸西部一民族,譯者注)武士
一些欽族人像Lushai人一樣將長發(fā)扎在腦后,而其他的欽族人則將頭發(fā)扎在頭頂前端并用頭巾纏住頭發(fā)。習慣上他們除了穿在肩頭纏繞或纏于腰間的白色斗篷之外很少穿其他服裝,有時候甚至只是圍一條纏腰帶(一成不變的藍色)。只有酋長的服裝上帶有圖案裝飾,它們往往為條紋或花格圖案。通過交叉在胸前的繩子串起的獨立的布片垂在腰后,其作用是“坐在冷的地面上時能感覺暖和”。這名武士還擁有一件欽族最接近鎧甲的一種裝備,對它的描繪出現(xiàn)在1893年的一份報告中:“一條大約9英寸到1英尺寬的水牛皮帶子從腰前背到身后。它斜背在左肩頭的式樣如同一名軍官身披綬帶,它的兩個末端被一起綁在身體右側”。
雖然到了19世紀80年代,多達75%的欽族主戰(zhàn)派已經(jīng)擁有了燧發(fā)槍,當然其中很多的歷史超過一個世紀,但我們還是描繪這名男子攜帶著傳統(tǒng)的竹弓。這種弓長0.75至1.2米。帶尖刺鐵頭的箭并不具有毒藥,不過重復使用的它們并不經(jīng)過清潔,這樣的話是和抹毒藥一樣糟糕的。史料中描述大約鉛筆粗細的這些箭頂多只有約45厘米長,并裝上竹纖維、樹葉或者羽毛制成的尾羽。這些箭裝在身體左側的箭袋中,箭袋帶有用繩子連接的竹子或刷漆的樹藤制成的蓋子,蓋子上有時裝飾著紅色的珠子。
欽族其他的大眾武器包括了刀——裝在刀鞘里背在身后;長矛,通常長約1.5米并且非常重,因為它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長度都是鐵制的,只有裝矛刃的底座和與之長度相當?shù)募獯痰装咽悄局频?;匕首,搭配它的骨質刀鞘攜帶在身右側與上文所描述的獸皮胸甲相連接。梯形的水牛皮盾牌比E1人物手持的那種相比長度稍長,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它的使用還相當普遍,但到了19世紀90年代就完全沒人使用它們了。

F1:庫基人或盧謝人酋長
欽族-盧謝人部落間的酋長的裝束非常類似。他們服裝具有兩點與普通部落民眾相區(qū)別的特征,一點是他們的斗篷的圖案和顏色,它們大多數(shù)是寬大的方格圖案;另一點是他們的裝飾著柔軟羽毛、染成紅色的山羊毛垂穗和一列列貝殼的巨大頭巾。另外不變的一點是他們都擁有一支步槍。
F2:Shendu人武士
Shendu人將他們的長發(fā)在前額處打結,并用銅發(fā)夾固定。除了窄小的白色纏腰布,他們的僅有的服裝就要算是欽族-盧謝人通常披的那種白色棉單子了。圖中展示的是這種單子在日常穿著的一種方式,并且它是純白色的。酋長和參加慶典儀式的武士們還會使用深藍色、紅色或黑色的這種單子,上面裝飾著刺繡圖案以及一條以上的白色或紅色的條紋。一些布料是從緬甸進口的,它們或是棕色或是藍白格圖案。許多武士在他們的胳膊、腿、肩膀和胸前紋有一處或多處紋身,通常的圖案為圓圈、野牛頭(在胸前)或一連串的類似于字母X、W或M的圖形組合。
武裝包括了最普通的刀以及盾牌和短矛,還有約1840年以后出現(xiàn)的滑膛槍。刀的長度從刀尖到竹子握把為45至56厘米。這些刀并不常配刀鞘,而只是簡單地塞在纏腰帶后背位置或用一只肩背的袋子背著。他們還擁有一些“1815年的年代標注呈環(huán)形式樣”的老式Tower燧發(fā)槍。一些槍托上還會像盧謝人那樣漆上紅色、黑色或黃色。
F3:曼尼普爾人(Manipuri)士兵
制服的穿著并不普遍,1890年時,有一支曼尼普爾士兵的分隊就相當?shù)湫?,其中只?個人穿著了全套制服并展示了他們的軍銜。“完整”制服的組成也僅限于一件上衣和一條腰帶,而上衣往往是紅色或白色的。圖中所描繪的士兵的形象以1879年救援科希馬(kohima,印度東部邊境一城鎮(zhèn)名,譯者注)的曼尼普爾人分隊的照片為依據(jù)描繪。士兵的最大特征是赤著雙腳。
英國人在1879年提供給曼尼普爾部隊750支撞針擊發(fā)式滑膛槍以替代部分燧發(fā)槍,到了1890年他們的武器則包括了居于主流的Tower式滑膛槍和恩菲爾德步槍、snider式步槍和馬提尼式步槍。當然,不是所有曼尼普爾士兵手中都有火器,許多人使用的只是長矛。另外大多數(shù)正規(guī)軍士兵還攜帶著他們自己的劍(很重要一點是他們沒有裝備刺刀),一些人還攜帶盾牌用于近戰(zhàn)。

G1:錫爾赫特(sylhet,孟加拉一地名,譯者注)輕步兵,1837年
在1824年至1827年間使用了一種紅色制服之后,1935年錫爾赫特輕步兵開始采用帶黑色面飾的深綠色制服、營地褲和包頭巾。鞋子則是當?shù)厥綐拥摹?844年基爾馬諾克式帽子開始替代包頭巾。直到1872年以前,士兵們裝備的都是布朗-貝斯式(Brown Bess)滑膛槍,另外,在初期他們還攜帶反曲刀,雖然直到1881年它們才成為正式裝備。
G2:第44孟加拉土著步兵團,1875年
制服保留了深綠色設計和黑色面飾,不過這時的帽具包括了一頂供廓爾喀人和其他山地民族使用的深綠色基爾馬諾克式帽子,帽頂上帶一只黑色絨球或一簇黑色帽穗(第42營的則是紅色纓穗或長纓穗),帽子前端則是該部隊的徽章。1866年以后,阿薩姆團的旁遮普士兵們則改為使用黑色的包頭巾。褲子是寬松的“輕步兵”式,并輔以黑色綁腿和黑色軍靴。裝備是黑色皮革質地的。埃菲爾德步槍在1872年替代了布朗-貝斯式(BrownBess)步槍,snider式步槍則在1874年開始采用。
G3:為英國人服役的蘇米那加人(Sema Naga,那加人的主要部落之一,譯者注)
那加人加入到一些英國遠征軍部隊中扮演擁有相應技術的苦力的角色,盡管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武器,并滿懷希望能夠混個一官半職。蘇米人把他們的頭發(fā)剃得非常短,只在頭頂留“水盆型”的一片。另外他們在臉上刺青。作為為英國人服務的僅有標志,一條印有部隊數(shù)字番號的布條纏在他們的頭頂。他們的典型裝備包括了矛、刀和盾。盾牌大約1.2米長,由竹席疊加并用藤條捆綁固定而成。背在身后的刀插入一只20厘米長6.3厘米寬的木塊里,木塊“帶有一條約6英寸長的裂縫,寬度足夠容納下刀刃,但對于刀柄來說則太窄了?!?/p>
H1:邊防警察,約1848年-68年
只是從大約1848年開始來自邊防警察部隊的募兵和民兵部隊第一次發(fā)展出自己的制服。它們由“黑色”(無疑這是指步槍兵使用的非常深的綠色制服的顏色)的上衣和褲子以及黑色的基爾馬諾克式帽子和黑色的帶斜背肩帶的皮腰帶所組成。他們還穿當?shù)厝说男樱ㄒ驗橐矝]別的可穿)。雖然沒有裝備背包,但作為警察部隊的習慣他們會將備用物品卷在一條斗篷里然后纏在腰間。直到19世紀80年代還有一名軍官這樣描述邊防警察“在身背后攜帶著他的全部物品和好幾天中食用的食物,它們裹在巨大的布包裹中,包裹末端纏繞在胸前,而這個包裹在夜間也被作為毯子來使用。繞在身上的還有一到兩個包裹,除了步槍以外,還有可能加上一把老舊粗笨的雨傘?!眻D中這名警察裝備一支布朗-貝斯式(Brown Bess)滑膛槍和一把刺刀。而那把短劍在19世紀60年代期間被反曲刀所取代。這一時期大多數(shù)邊防警察是卡查里人(cacharis,阿薩姆地區(qū)加羅人的一個分支,譯者注)、廓爾喀人和撣人(shan)。他們之中的卡查里人系黑色頭巾來替代基爾馬諾克式帽子。
H2:邊防警察,1868年-1885年
從1868年開始,大多數(shù)東北邊境的部隊開始穿上了帶白色金屬鈕扣,袖子和領子一圈以及褲線采用白色滾邊的深藍色制服,不過吉大港的邊防警察仍然使用步槍兵綠色制服直到1891年。推測起來,正式的基爾馬諾克式帽子的前端應該佩戴銀色的軍號圖案帽徽,但本圖人物的原型照片顯示它被一種“FP”(邊防警察的縮寫,譯者注)字母組合的徽章所取代。裝備仍然是黑色皮革的。黑色綁腿或棕色帆布硬護腿也有裝備,并搭配歐洲式的黑色軍靴。當然戰(zhàn)場上軍靴很少使用?!霸诖┲麄兊能娧サ谝淮涡熊娨院螅プ泳屯ǔ1蝗诒嘲锪?,”1884年時的一名英國軍官寫道:“或者是用鞋帶連接掛在脖子上?!辈祭?貝斯式(Brown Bess)步槍在這一時期的一些時間點上(可能是1871年)取代了恩菲爾德步槍,而在1881年,它們又被Sinder式步槍所取代。先前攜帶的短劍從1868年開始(或在當年)被反曲刀所代替并通常攜帶在腰帶后背位置。
H3:軍事警察,1885年-1901年
邊防警察中的軍事警察營在1882年至1883年間進行了重組,最初他們穿圖H2人物的那種制服,在有些地區(qū),這種制服一直被保留使用到大約1887年,即便在1885年土黃色制服開始采用時也是如此。帽徽的軍號圖案在1885年時變成了交叉的反曲刀圖案,但本圖所依據(jù)的原始資料仍顯示軍號圖案帽徽的使用。1887年時,上衣領子、袖口和褲線上增加了窄條猩紅色滾邊裝飾。裝備是棕色皮革的。雖然彈藥背囊被使用了多年,但最終因為不適應叢林中的實際條件(經(jīng)常刮到樹枝上)而被廢棄使用。Snider步槍被保留使用直到1901年,最終替代他們的是馬提尼-亨利(Martini-Henry)式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