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旅游景點——游遍中國
吐魯番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部,天山南麓。地名系維吾爾語,意為“都會”。漢為車師前王地,晉置高昌郡,唐置西州,宋為高昌回鶻王國,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設吐魯番直隸廳,1984年設市。吐魯番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多共生、綜合利用價值大、埋藏淺、品位高、易開采等特點。吐魯番以盛產葡萄著稱,有500多個品種,堪稱“世界葡萄植物園”。這里還是新疆重要產棉區(qū)之一,生產的長絨棉具有纖維長、細、強的特點,為紡高支紗和特種紡織工業(yè)的原料,一直是國際市場上的緊俏商品。
●蘇公塔●
蘇公塔坐落在吐魯番市區(qū)東南,建于1778年,是吐魯番郡王蘇來滿為紀念父親額敏和卓而興建的,所以又稱額敏塔。塔旁的禮拜寺規(guī)模龐大,可容納1000多人,建筑和布局與蘇公塔配置得當。塔的入口開在寺內的東南角,進入寺內方可登塔。
●葡萄溝●
葡萄溝距吐魯番市東北約15千米,位于火焰山西邊的一個峽谷中。這個峽谷長約10千米,寬為500米,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秀麗的山鄉(xiāng)。這里居住著維、漢、回三個民族。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常在葡萄架下舉行各種文娛活動。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在吐魯番西面兩條古河床交匯處的土洲上,又稱雅爾湖古城。6世紀時,高昌在這里建立交河郡城?,F在的遺跡,主要是唐代及其后的建筑。交河故城北靠30米高的懸崖,沒有城墻,天險自成,城內各區(qū)分布著寺廟、民居、佛塔。故城房屋都是用泥土建造,不用磚石,也極少用木料。元末明初時,由于政治中心轉移,這座城也就荒廢了,但因氣候干燥少雨,所以成為全國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于吐魯番東約40千米的高昌故城,有1500余年歷史,曾是西北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F在的高昌故城總面積約2平方千米,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個部分。外城西南角有一座較大的寺廟遺址,保存得相當完整。在它的附近,曾發(fā)現過綠琉璃瓦殘片和繪有圖案的房屋基石,可見當年的宮室和廟宇的建筑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火焰山●
在吐魯番盆地中部,有一條綿延近100千米的丘陵,猶如大海中浮起的巨鯨,這就是著名的火焰山,當地人稱之為克孜爾山。晴日遠觀,驕陽當空,恍如“烈焰”騰騰。《西游記》中描寫的孫悟空過火焰山、斗鐵扇公主的神話故事,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
●阿斯塔那古墓●
阿斯塔那古墓位于吐魯番市火焰山鄉(xiāng),共有西晉初年至唐代中葉古墓葬500余座,墓穴多為從夾有戈壁石的黃土層中掏挖而成。由于這里地勢較高,且氣候干燥,地層內形成天然無菌環(huán)境,使墓中古尸及隨葬品均不腐爛,從而使古墓群成為一片地下博物館,保存了大量古文物。墓中還有大量壁畫,內容豐富,畫面古樸。
●坎兒井●
“坎兒”是維語“井穴”的意思,坎兒井是當地的人們根據當地氣候特點以及盆地水文條件開挖出來的一種地下水道工程,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多條,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等地,其中以吐魯番盆地最多最集中,達1200多條,總長超過5000千米。吐魯番地區(qū)年降雨量僅為16毫米,蒸發(fā)量卻達3000毫米,根本不可能利用地面水來灌溉農田。而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jié)、風沙影響,蒸發(fā)量小,流量穩(wěn)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吐魯番市東45千米的克孜爾山(俗稱火焰山)麓、勝金口附近木頭溝里的土崖上。這里的洞窟大半已塌毀,現存的僅57窟,分布在約500米的崖面上。建筑形式有佛洞和僧房兩類。僧房形狀多為斗室,佛洞以直洞居多,一般都是鑿崖成洞。洞窟里壁畫,解放前已被外國一些考古者盜去,今存者雖已殘破,但還是不可多得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開鑿于南北朝末期至元朝。目前對外開放的有8窟,從室內壁畫的風格上看,大多數是唐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