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馬斯克:這個有錢人,“上天”了!

前不久,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順利返航,出差半年的三名航天員安全回家。
人類依然充滿對宇宙的向往:地球之外,世界無垠。
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讓人感受到——科幻電影里,人們駕駛飛船自由來往星際之間的畫面,不再是遙遠的幻想,而是人類未來真真切切的方向。
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完美發(fā)射、安全返航這樣順利的過程,甚至以為這些輕而易舉,理所應當。
然而,奧斯卡獲獎導演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國威,卻用《回到太空》,揭開了人類航天路的真實面紗。

01
讓航天走下神壇
1969年,阿波羅登月計劃開啟,結(jié)束于1972年。
半個世紀過去了,美國人沒有再能踏足月球。
為什么會這樣?
太空飛行代價實在太高了。僅僅是一項“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項目,就花費了上千億美元,造成兩次宇航員傷亡。
即使是金融大國美國,對于這樣的損耗也不堪重負。

航天的成本始終居高不下,無法面向普羅大眾。
它只能永遠和一個國家的國力捆綁,被當作易碎的奢侈品束之高閣。
想像科幻電影中那樣人手一只飛船,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錢的問題。
只有大幅減少太空飛行的成本,降低入門門檻,把航天項目變成可盈利、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商業(yè)項目,太空飛行的幻想才能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
這么多年來,無數(shù)人想過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沒人做得到。
一是因為技術(shù),二是因為制度。
國家宇航局身處龐大的官僚體制內(nèi),哪怕做出任何一點小小的改動,都必須萬分小心地在紙上來回檢驗,一旦有哪里不確定不通過,或者領(lǐng)導一句話的功夫,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東流。

航天尾大不掉,如果還是從國家層面出發(fā),這個問題就永遠都找不到辦法解決。
于是,在所有人束手無策的時刻,有個人出現(xiàn)了。
他不是火箭專家,也不是政府官員,而是“無利不起早”的商人——埃隆?馬斯克。
埃隆從一個商人趨利避害的本能出發(fā),發(fā)現(xiàn)了航天業(yè)陷入僵局的根本問題是錢。
和美國宇航局動輒上千億的投入相比,他和他的SpaceX(太空探索技術(shù)公司)從初創(chuàng)開始,就將”摳門”進行到底,用一億美元就做了三次實驗,和錢死磕到底。

宇航局雖然可以網(wǎng)羅這個國家最優(yōu)秀的一批人才,手握充足的資金,然而他們卻沒有勇氣去撼動背后那個牢固的制度,不敢出一點差錯,嘗試一點新的東西。
SpaceX不一樣,這里沒有官僚指手畫腳、甩鍋塞責,只有埃隆這個程序員出身的人,帶領(lǐng)一群技術(shù)人員沖鋒陷陣。埃隆做過游戲,做過軟件,也做過電商,他深知產(chǎn)品只有在不斷試錯中迭代才能越來越完善,所以他有勇氣給手下的團隊“失敗”的機會。
航天項目之所以如此昂貴,關(guān)鍵原因在于,每次發(fā)射的火箭都會被丟棄,下一次又要從頭開始。
即便是可以重復使用的航天飛機,它的主油箱依然會被扔掉。
這種做法埃隆馬斯克聽了直搖頭,他家的火箭必須可以快速重復利用,保證最大化的使用,不浪費一分一毫。
結(jié)果,他們足足試飛了三次,三次都慘敗,把錢花個精光。

理想很美好,現(xiàn)實卻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心血火箭都炸成了碎片,無一例外的慘敗,讓技術(shù)團隊都完全喪失信心。
但埃隆沒有被失敗打垮,也沒有責怪技術(shù)團隊,反而鼓勵他們”盡快發(fā)射另一枚火箭”。
這樣不懼付出,不畏失敗的勇氣和堅定,恰恰是這行許多人所缺少的。
經(jīng)過這一次次失敗,他們研發(fā)的獵鷹一號試飛成功!因此,獵鷹一號,成為史上第一艘由私人研發(fā)并發(fā)射成功的火箭。

他們沒有就此止步。
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從未成功,很大原因就在于精準著陸十分困難?;鸺粌H要能飛上天,更要能安安穩(wěn)穩(wěn)返回陸地。
但那是火箭啊,30噸的“摩天大廈”,要從萬里高空準確無誤地降落到地面,這可能嗎?
埃隆和他的團隊苦思冥想,大幅改造火箭腿部,增加了一對神奇的“網(wǎng)格鰭”。通過旋轉(zhuǎn)這些鰭,精準引導火箭飛回目標,并且在著陸前最后一分鐘,再度點燃引擎,讓火箭降落時減速。

這個想法能成功嗎?
2015年,萬眾屏息,目送二號軌道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
成功了!火箭立起來了!


埃隆在深夜里奔跑,大喊著立起來了立起來了,所有人歡呼尖叫。
雖然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失敗,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但埃隆和他的SpaceX終于迎來了曙光。
此后他們一次次精準著落,越來越熟練,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工程實力,而花費的成本不過是過去的十分之一。

02
孤勇者的冒險
只是,歷經(jīng)近百年的風雨之后,航天業(yè)老人們越發(fā)保守。
他們不歡迎改變,不歡迎新人。他們將航天事業(yè)看得無比神圣,視若珍寶,怎能一個碼農(nóng)、一個初創(chuàng)的公司來挑戰(zhàn)權(quán)威?
埃隆在試飛失敗、火箭爆炸時沒有流淚,甚至還能安慰其他員工。然而,在面對這些激勵過自己的航天前輩們的指責時,他卻眼含熱淚。

傷害孤勇者的,從來不是前路上的挫折失敗,而是那些他尊重的人帶來的口誅筆伐、風霜刀劍。
好在,埃隆和他的團隊并不會因此放棄航天,他們還有太多事要做。齊心協(xié)力的團隊工作,讓他們研制出了可重復使用和精準著陸的火箭。
下一步,就是將宇航員鮑勃和道格送上國際空間站。

這一項任務比前兩個難度提升了許多,載人飛行本身就十分危險,“阿波羅4A”地面試驗起火、“挑戰(zhàn)者號”升空爆炸、“哥倫比亞號”空中解體……往日的事故和鮮血無數(shù)次證明,太空飛行從來不是一條安全的坦途。
但埃隆他們想要證明,即便經(jīng)歷過那么慘痛的過去,航天人依然懷著驕傲抬起頭來,去做一些了不起的事。

發(fā)射并非一帆風順。
由于當天的雷暴天氣,他們必須等待地球轉(zhuǎn)到空間站的正上方,然后在1毫秒的空當里,準確無誤地發(fā)射火箭。
這不僅是對技術(shù)的考驗,更讓鮑勃和道格兩位宇航員面臨著搭上性命的風險。

簡單粗暴地說,火箭就像一枚巨型炸彈,里面的宇航員躺在一百萬斤的燃料和氧氣上,稍有不慎,就是毀滅性的災難。即使做足了最充分的準備,也沒有人能保證,宇航員一定能平安歸來。
2016年的時候,SpaceX就曾爆炸發(fā)生過一次慘烈的爆炸,發(fā)射塔、火箭、衛(wèi)星在巨大的火焰中化為斷壁殘垣。

但埃隆有的勇氣,鮑勃和道格也不缺。
他們告別自己的妻兒,帶上孩子的玩具恐龍。在踏上火箭的那一刻,兩人就已把生死置之于度外。
不是他們不在乎可能的危險。面臨未知的太空,偉大如哲學家康德,也會覺得驚奇和敬畏。然而,正因為太空的未知和神秘,鮑勃和道格才會選擇踏上這場一往無前的旅途。
他們真是著地球上自己所知的人們,也有著對成功的渴望。
他們更深知:如果可以讓人類不再被一個星球束縛,即便危險重重,也是值得的。

仰望星空很浪漫,為后人探索未來更是偉大。
這樣的浪漫和偉大背后,是埃隆等人背負種種不理解,歷經(jīng)挫折痛苦,仍然一往無前、永遠向上的堅持。
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國威這對夫妻又一次用真實的素材和高超的剪輯,再現(xiàn)埃隆和SpaceX的光輝之路。
有影迷戲稱,這真的不是SpaceX的招商招聘廣告嗎?雖然是玩笑話,但足以證明影片內(nèi)容激勵人心,像一劑強心劑,鼓舞我們邁向星辰大海。

許多人懶得仰望星空,無非是因為太空太高太遠又太危險。
然而,埃隆馬斯克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你不能永遠待在搖籃里”。
走出地球,奔向火星甚至更遙遠的星際,早已成為人類的使命。
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我們有關(guān)。
作者丨花生閣
編輯丨飛檐? ? 排版丨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