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漢尼拔之間的對決——第二次反法聯(lián)盟戰(zhàn)爭(五):弗勞恩費爾德及溫特瑟戰(zhàn)役

? ? ? ? ? ? ? ? ? ? ? 大致情況

? ? ? ? 溫特瑟小鎮(zhèn)位于瑞士的蘇黎世市東北18公里處。 由于其位于七條道路的交匯處,如果有一支軍隊可以占領如此之要地的話,那他們就可以控制住進入瑞士大部分地區(qū)的道路,而且還可以隨時跨越萊茵河,然后再進入德意志的南部地區(qū)。在得知了敵人正在步步緊逼的情報后,馬塞納從蘇黎世抽調出了米歇爾·內伊和其麾下的一支小型騎兵和步兵混合部隊,前往溫特瑟鎮(zhèn),以阻擊霍茨將軍的部隊。 盡管法軍頑強作戰(zhàn),但是奧軍最后還是成功地將法國人趕出了溫特瑟高地,雙方都傷亡慘重。雖然說這場戰(zhàn)役的規(guī)模并不大,雙方參戰(zhàn)的部隊加起來也只有一萬多人,但是由于奧軍部隊在法軍陣線上持續(xù)了長達11個多小時的進攻,成功的吸引住了對方的注意力,因此使得奧軍的三只主力部隊有了充分的時間在蘇黎世的高原進行整合,盡管在兩天前爆發(fā)的弗勞恩費爾德戰(zhàn)役中馬塞納親自指揮的部隊成功阻遏了敵人的前進,但是在溫特瑟失利之后,面對著在集結起來之后擁有著絕對人數優(yōu)勢的敵軍,法軍也只得被迫撤出蘇黎世。

? ? ? ? ? ? ? ? ? ? ? 戰(zhàn)役背景


? ? ? ? 在3月21日奧斯特拉赫戰(zhàn)役和3月25日的施托卡赫戰(zhàn)役中成功取勝后,卡爾大公指揮的奧軍主力部隊成功的把法軍的多瑙河軍團逼退到了黑森林一線。 緊接著,卡爾大公就制定了在瑞士的萊茵河上游的沙夫豪森鎮(zhèn)渡河的計劃。 弗里德里?!じトR赫爾·馮·霍茨率領著一部分差不多8000人的兵力,繼續(xù)向西挺進,而其他的人全都留守在了福拉爾貝格 。

? ? ? ? 而在差不多同一時刻,諾恩多夫伯爵弗里德里希·約瑟夫元帥則是率領著奧軍主力的左翼部隊于埃格利紹橫渡萊茵河。他們的計劃是,在與卡爾大公指揮的主力部隊會合后,立刻占領蘇黎世北部的入口點,迫使馬塞納與占據了人數優(yōu)勢的己方部隊交戰(zhàn)。
? ? ? ? 在5月中旬的時候,法軍的士氣已經十分的低落,他們在奧斯特拉赫和施托卡赫接連戰(zhàn)敗,盡管損失的兵力很快就得到了增援部隊的補充,但是對于士氣的打擊卻是在一時間內難以挽回的。
? ? ? ? 法軍方面,多瑙河軍團的兩名高級軍官,夏爾-馬蒂厄-伊西多爾·德康將軍和讓-約瑟夫-安熱·多特普爾正面臨軍事法庭審判,罪名是他們的上級,儒爾當將軍軍官承認的不當行為。貝爾納多特和圣西爾二人則是以傷病為由離開了部隊。

? ? ? ?在費爾德基希被霍茨的軍隊擊退后,馬塞納的部隊被迫后撤,而勒古布將軍指揮的部隊也沒有能夠在蒂羅爾擋住海因里?!ゑT·貝萊加德伯爵指揮的奧軍部隊,各個方面的失利意味著馬塞納不得不將他的南翼以及他的中翼和北翼三面部隊給撤回,以維持與多瑙河軍團之間的聯(lián)系。眼看法軍在各個戰(zhàn)場上接連失利,在聯(lián)軍派出的間諜的鼓動下,瑞士人也開始揭竿而起,以抵抗法軍的統(tǒng)治,蘇黎世已然成為了馬塞納部隊的最后立足點。

? ? ? ? ? ? ? ? ? ??雙方指揮官
? ? ? ? 在奧斯特拉赫和施托卡赫戰(zhàn)役失敗以及多瑙河軍團撤退到黑森林一帶之后,法國督政府便于 1799 年4月順水推舟的解職了因病告假的讓-巴蒂斯特·儒爾丹將軍,而安德烈·馬塞納則是開始統(tǒng)籌指揮赫爾維蒂亞軍團和多瑙河軍團兩只主力軍團。為了保護通往蘇黎世的北部通道,馬塞納召集了一些他手下最好的指揮官;最終,包括他自己在內,有三人將成為未來的法國元帥,而讓-維克托·塔羅將軍則會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步兵師指揮官。

? ? ? ?法軍現在所要面對的處境已經是非常糟糕。他們不僅在德意志的西南部地區(qū)連遭敗績,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已經加入了反法同盟的俄國派出了傳奇將領亞歷山大·蘇沃洛夫元帥,他正率領著六萬俄軍遠征大軍開赴意大利。海因里?!へ惱占拥虏魟t已經率領兩萬奧軍成功的把馬塞納和意大利之間的聯(lián)系給切斷了。
? ? ? ? 但是于馬塞納而言,現在最具威脅性的還是卡爾大公的主力軍,他們距蘇黎世已經不到一天時間的路程;對方單憑數量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把自己趕出城市,或者如果向西撤退的話,卡爾大公從他現在所在的位置快速行軍的話,那就會切斷通往法國歸路。而卡爾大公的,由諾恩多夫伯爵指揮的左翼部隊,與霍茨的部隊會合的話,他們從東面逼近就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半包圍圈……
? ? ? ?為了防止奧軍部隊的順利會合,馬塞納決定以溫特瑟為中心建立起一條防線,然后又任命了經驗豐富的讓·維克多·塔羅將軍全面指揮。法軍陣線以不均勻的半圓形排列,溫特瑟不僅僅是中央陣地,而且還是重中之重。

? ? ?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卻傳來了關于敵人的新消息。卡爾大公率領的部隊的先鋒隊在5月22日的時候就已經到達了弗勞恩費爾德,在那里他們又在5月24號的時候和霍茨將軍的先頭部隊碰上了面。 在兩只奧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會合后,此時還把目光放在溫特瑟的馬塞納將軍決定主動向敵人發(fā)起進攻。他率領著烏迪諾將軍和奧古斯丁·凱勒將軍的部隊——包括(1754–1799 年)的領導下部署了四個法國步兵營和兩個赫爾維蒂亞共和國步兵營、一個赫爾維蒂亞神槍手連、五個驃騎兵中隊和八門活潑,以進擊弗勞恩費爾德的敵人。蘇爾特將軍緊隨其后,包括三個法國步兵營和三個赫爾維蒂亞步兵營。

? ? ? ?弗勞恩費爾德戰(zhàn)役基本信息

? ? ? ? 爆發(fā)時間:1799年5月25日?
? ? ? ? 爆發(fā)地點:瑞士 圖爾高 弗勞恩費爾德
? ? ? ? 戰(zhàn)役結局:雙方平手
? ? ? ? 交戰(zhàn)雙方: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 ? ? ? 雙方指揮:馬塞納將軍/弗里德里?!ゑT·霍茨將軍
? ? ? ? 雙方兵力:14000人/22000人
? ? ? ? 雙方損失:不詳/2000人,2門火炮

? ? ? ? ? ? ? ? ? ? ? 戰(zhàn)役打響

? ? ? ? 在25號的早上五點鐘左右的時候,烏迪諾將軍率先向在弗勞恩費爾德扎營的奧地利駐軍發(fā)動了突然襲擊,面對法軍的突襲,奧軍部隊被迫向圖爾撤退。大概在九點鐘的時候,霍茨的更多部隊——包括六個步兵營和六個騎兵中隊——在維爾的弗朗茨·佩特拉施的帶領下抵達了法軍的左翼。見此情況,法軍只能調集主力對抗這一股新來的敵人。當戰(zhàn)斗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奧軍投入了兩萬人,而法國和赫爾維蒂亞聯(lián)軍則投入了14000人。

?? ? ? ?戰(zhàn)斗持續(xù)到了晚上,雙方一直都在鏖戰(zhàn),誰也沒有辦法占據到上風。結果就是雙方都十分的慘重,損失非常慘重。奧軍方面的副將約翰·韋伯將軍則是不幸成為了法軍輕步兵的犧牲品。
? ? ? ? 由于夜色已經降臨,擔心法軍隨時會得到增援的佩特拉施將軍決定在晚上七點鐘的突襲的時候主動撤退。奧地利人在戰(zhàn)斗中損失了大約2,000人(大部分被俘)和兩門大炮。 在戰(zhàn)斗中,馬塞納的另外兩個縱隊也向在羅爾巴斯和安德芬根附近扎營的的卡爾大公的主力部隊發(fā)動了突襲,以便將他們推回圖爾。但是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之后,奧軍最終還是憑借著自身絕對的人數優(yōu)勢成功擊退了法軍。盡管在弗勞恩費爾德的戰(zhàn)斗中取得了戰(zhàn)術上的成功,但馬塞納面對著如此之眾多的敵人,仍然只能選擇撤退,他在26號的時候率領著部隊開始向蘇黎世方向撤退。同時代的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是這樣批評馬塞納的,他認為馬塞納讓三只部隊(還包括了蘇爾特率領的預備隊)彼此分開運作,而不是集中他的全部力量去打擊霍茨的軍隊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克勞塞維茨認為這就錯過了在奧軍部隊會合之前給對手的其中一只主力部隊造成嚴重傷亡的唯一、同時也是最佳的時機。

? ? ? ? ? ? 溫特瑟戰(zhàn)役戰(zhàn)場情況

? ? ?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如果溫特瑟守不住的話,那么法軍的兩翼就會面臨被切割,然后被殲滅的巨大風險。溫特瑟位于特斯鎮(zhèn)東南的盆地,位于蘇黎世東北約31公里處。鎮(zhèn)的東北部是一處海拔高約687米的丘陵環(huán)。在西邊,特斯鎮(zhèn)以北59.7公里處就是萊茵河。從200年至400年,這里都是古羅馬人的定居點所在地,在919年的時候,這里還爆發(fā)過一場戰(zhàn)斗,它位于七個十字路口之間,在第二次反法聯(lián)盟戰(zhàn)爭初期,這里是控制東西南北各條要道的戰(zhàn)略要地。

? ? ? ? 1799年5月27日,馬塞納任命了新晉升的少將——米歇爾·內伊將軍前往溫特瑟,指揮該中心陣地。除此之外,馬塞納還召回了在瑞士中部指揮自己的前哨部隊的克勞德·勒古布,然后交代了一個更適合對方的新任務。
? ? ? ?內伊以騎兵軍官典型的勇敢而聞名,但是在指揮大部隊方面的經驗很少。 急于證明自己,但又了解作戰(zhàn)計劃的內伊直接就匆匆趕到了塔羅的總部,可是又不得不待在司令部以等待上峰的正式任命通知書。
? ? ? ?溫特瑟的法軍部隊包括一個由多米尼克·曼蘇伊·羅杰將軍指揮的一個擁有著四個步兵營的旅、以及一個由西奧多·馬克西姆·加贊將軍指揮的弱旅和一個由弗雷德里克·亨利·瓦爾特指揮的騎兵旅。
? ? ? ? ?和內伊一樣,奧軍方面指揮官弗里德里?!じベ嚭諣枴ゑT·霍茨也是一個以勇猛果敢而著稱的軍官。但是與年輕的內伊不同的是,他擁有豐富的軍旅經驗。出生于瑞士的霍茨于1758年進入符騰堡公爵的軍隊開始服役,并被提升為騎兵上尉;他曾在七年戰(zhàn)爭中短暫征戰(zhàn)過,但沒有參加過大規(guī)模戰(zhàn)役。后來,他又在俄土戰(zhàn)爭中服役于沙俄軍隊。緊接著又受到奧地利的委托,加入了哈布斯堡帝國的軍隊,并在短暫的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zhàn)爭中嶄露頭角。他在第一次反法聯(lián)盟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事,特別是在維爾茨堡戰(zhàn)役中,贏得了卡爾大公的信任,并被查理的兄弟、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提升為貴族。


? ? ? ? ? ? 溫特瑟戰(zhàn)役基本信息

? ? ? ? 爆發(fā)時間:1799年5月27日?

? ? ? ? ? ? ? ? ? ? ??戰(zhàn)役打響

? ? ? ?? ? ? ? ? ? ? ? ?前哨戰(zhàn)

? ? ? ? 1799年5月22日,諾恩多夫伯爵弗里德里?!ぜs瑟夫率領的大軍分批次先后在康斯坦茨、萊茵河畔施泰因和埃格利紹橫渡萊茵河?;舸牡牟筷犞饕沁x擇在更東面的地方度過了萊茵河,他們在穿越了格勞賓登地區(qū)之后就進入吐根堡河谷,開始向蘇黎世移動。為防止這兩支部隊與卡爾大公的十萬大軍會合,馬塞納將軍在5月22日的時候就緊急命令了多瑙河軍團的23,000名士兵開始向溫特瑟地區(qū)開拔。
? ? ? ? 在經過溫特瑟之后,他們又向東北方向前進了14公里,5月25日,兩軍就在弗勞恩費爾德爆發(fā)了戰(zhàn)斗,霍茨手下?lián)p失了兩千人,兩門火炮與一面軍旗,然后霍茨的副手克里斯托夫·卡爾·馮·皮亞克塞克少將也在戰(zhàn)斗中負傷,后來因傷勢過重而死。
? ? ? ?眼看著戰(zhàn)斗陷入了僵持,法軍隨即選擇了主動撤出戰(zhàn)斗,霍茨則是在戰(zhàn)斗結束之后,立刻就率領著部隊開始向溫特瑟方向挺進。在此同一時間的時候,5月26日,諾恩多夫伯爵于安德爾芬根附近扎營的時候就重新與奧軍的主力部隊取得了聯(lián)系。在與諾恩多夫伯爵取得了聯(lián)系后,卡爾大公選擇了等待霍茨的部隊隊,等到對方率領部隊趕來后,他就會直接向蘇黎世發(fā)起進攻。同一天晚上,霍茨選擇了在諾恩多夫伯爵陣地東南約10公里處的弗勞恩費爾德和赫特維倫之間的地帶進行扎營,而且他還把自己的先鋒部隊已經派遣到了距離溫特瑟不到9公里的伊斯利孔和埃爾格一帶。
? ? ? ? 戰(zhàn)事
? ? ? ? 5月27日上午,霍茨將部隊集結成為了三路縱隊,開始向溫特瑟進軍。在他對面,米歇爾內伊尼剛剛指揮著他的那支大約3000人的師在高地周圍部署了自己的部隊,這個高地就是所謂的溫特瑟高地,這是位于城市以北大約6公里處的一圈海拔較低的山丘。
? ? ? ? 在得知了再向自己逼近過來的敵軍的人數遠遠的超過自己之后,內伊計劃率領部隊退到溫特瑟。 但是他和他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出發(fā),前線總指揮讓·維克多·塔羅將軍就已經直接趕到了他的陣地,而且還通知他自己派來增援的蘇爾特的馬上就到; 內伊明白,這意味著他要沿著整個前哨線站穩(wěn)腳跟。因此,內伊選擇了率領加贊將軍指揮的弱旅沿著一條長長的山谷開始向弗勞恩費爾德移動,而羅杰將軍指揮的另一個旅則開始向右路進軍,以防止奧軍的側翼包抄。?
? ? ? ? 到了中午時分,霍茨的先遣衛(wèi)隊首先就和羅杰將軍的部隊接上了火,緊接著又遭到了加贊率領的部隊的進攻。 在偵查了一番周遭的情況之后,奧軍先遣部隊決定先對加贊的部隊,緊接著他們就直接憑借著人數優(yōu)勢逼退了加贊,還趁勢占領了伊斯利孔村周圍的樹林。 霍茨將軍的部隊則是在占領伊斯利孔以西的一系列的小村莊后,立刻就命令了兩支縱隊開始直接向法軍前線發(fā)起進攻,剩下的第三支縱隊的動態(tài)則正如內伊將軍的預期所想的那樣,開始向法軍的右翼包抄。?
? ? ? ? 內伊已經和加贊的旅一起投入了前線的戰(zhàn)斗,他用肉眼都可以看到正在向自己的防線推進的敵人,戰(zhàn)斗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tài),在無數的敵人的壓力之下,內伊仍然期待著蘇爾特的增援部隊可以及時的趕到自己的側翼,他期待著勝利,至少可以打成平手,然后成功逼迫敵人撤退,就像三天前馬塞納的部隊在弗勞恩費爾德襲擊了霍茨的縱隊一樣。 但是他沒有意識到,至少現在沒有,對面霍茨手底下?lián)碛兄阕惆饲说谋Α?內伊選擇了率領著更多的部隊,開始向奧軍的左翼進擊。 在戰(zhàn)斗中,在在奧軍步兵的排槍火力下,內伊和他的戰(zhàn)馬全都倒在了地上,戰(zhàn)馬死了,將軍的膝蓋也受傷了,但是在草草的包扎之后,鯰魚就直接騎上了另外一匹馬重新投入戰(zhàn)斗。
? ? ? ? 內伊現在需要面對兩個棘手的問題:他希望蘇爾特師前往法軍防線兩翼的支援縱隊會立即到達,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奧軍已經在他的中央陣線附近安排了大部分的兵力準備發(fā)起進攻。 盡管羅杰有著足夠的人手以阻止奧軍的側翼包抄,可是加贊的部隊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根本就沒法擋住奧地利人,而且隨著霍茨的主力部隊的趕到,奧軍部隊的實力已經得到了明顯的增強。?
? ? ? ? 戰(zhàn)斗進行到了這個份上,內伊已經明白,蘇爾特是不會過來增援的,自己這一來就更不用說能不能把奧軍打退了。在分析了眼下的局勢之后,他明白自己必須要撤退到溫特瑟。 為了掩護自己率領的步兵部隊的撤退,內伊指示了瓦爾特將軍率領著他的騎兵部隊在斯蒂格橋附近建立起防御陣線。 而第2條防線則被內伊安排到了一條泥濘的溪流附近,以守衛(wèi)圖斯村和通往山脊的道路,而且他在山脊上還放置了幾門大炮。 這樣一來他的后衛(wèi)部隊就可以從高至下的向奧軍的前衛(wèi)部隊傾瀉火力。?
? ? ? ? 內伊布置的任務對于瓦爾特將軍來說,好像是格外的輕松,因為他在大橋這里只要堅持到內伊的部隊撤出溫特瑟就可以了,但是奧軍發(fā)起的人海戰(zhàn)術還是大大的超出了將軍的意料,對方憑借著人數的優(yōu)勢發(fā)揮的超強沖擊力在不到一個半小的時間里面,就成功的打破了他的防線。 但法軍值得慶幸的是,奧軍的前進勢頭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他們雖然可以把瓦爾特趕過大橋,但是在狹窄的過道上,奧軍的人數優(yōu)勢卻是發(fā)揮不出來的,瓦爾特在橋頭堡布置的密集的火力網成功的阻止了奧軍的沖鋒, 盡管霍茨的人把瓦爾特的人從橋上趕了出來,但他們自己卻無法過橋。 而且內伊在山脊上提前布置到火炮也在憑借著高地優(yōu)勢對任何想要上山或者欲圖奪下橋頭堡的奧軍士兵保持住穩(wěn)定的火力輸出。 霍茨也很快意識到,把他的人投進法軍的火力網只會白白的讓士兵們送死,他在把自己的部隊撤下來之后,立刻就在河的對岸布置了一排的大炮,這個戰(zhàn)術被證明是有效的,因為內伊就是在這個時候第二次受傷了,他的左手被彈片擊中,第二匹戰(zhàn)馬也死了,他不得不把指揮權轉交給了加贊將軍,后者很快就組織著部隊撤出了陣地。?
? ? ? ? 在得知霍茨已經成功拿下了溫特瑟周邊地區(qū)后,卡爾大公又立刻向其發(fā)布了,繼續(xù)向前進攻,拿下溫特瑟西北偏西7公里處的內夫滕巴赫村莊和周邊地區(qū)。烏迪諾將軍率領的部隊隨即就在內夫滕巴赫和奧軍之間爆發(fā)了戰(zhàn)斗,他率領著部隊英勇奮戰(zhàn),成功的堅守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但最終還是不得不在下午晚些時候撤退到了普芬根一帶,不過在對手的人數優(yōu)勢的壓制之下,烏迪諾在那里同樣也站不住腳,之后就被迫撤回到了蘇黎世郊區(qū)。
? ? ? ?通過攻占內夫滕巴赫,卡爾大公在內伊的部隊和霍茨的側翼之間立刻就部署了一支強大的部隊,迫使法軍只得分頭向蘇黎世方向撤退。塔羅在渡過圖斯河,還想著要重新建立起一道防線,但馬塞納此時還并不想在蘇黎世和內夫滕巴赫之間和卡爾大公來一場全面交戰(zhàn)。
? ? ? ? 因為在他看來,時機還不成熟。
? ? ? ? 盡管手底下已經擁有了赫爾維蒂亞和多瑙河兩個主力軍團的指揮權,但是馬塞納依然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和卡爾大公指揮的大軍進行正面決戰(zhàn),因此眼下對于他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依靠著蘇黎世進行防守。最終,戰(zhàn)斗在持續(xù)了11個小時之后,塔羅將軍選擇把自己的所有部隊全都撤回蘇黎世。

? ? ? ? ? ? ? ? ? ? ? 戰(zhàn)役后續(xù)

? ? ? ? 霍茨的部隊傷亡相對較高——1000人陣亡、受傷或者失蹤,占到了他原先部隊的8000人的12.5%——盡管他的損失與內伊的800人,相當于11.5%的傷亡率幾乎相當。?
? ? ? ? 但是相較于傷亡數者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奧君成功的拿下了自身的戰(zhàn)略目標,霍茨不僅成功地將法軍部隊從溫特瑟的陣地趕了出去,而且還成功地與諾恩多夫伯爵,以及卡爾大公的部隊之間建立起了聯(lián)系。在卡爾大公的統(tǒng)一指揮下,奧地利軍隊隨即在馬塞納在蘇黎世的陣地周圍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半圓形的包圍圈。?
? ? ? ? 對于法軍來說,盡管他們早些時候在弗勞恩費爾德取得了一場勝利,但是依舊改變不了這一次溫特瑟戰(zhàn)役的失敗所造成的危險局面,而且內伊將軍還在戰(zhàn)斗中受了重傷,將軍不得不退下前線,一直到7月22日的時候才重新走上戰(zhàn)斗崗位。 在戰(zhàn)斗的進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了法軍的指揮系統(tǒng)的弱點,高級軍官之間的個人仇恨和競爭極大地影響了戰(zhàn)略計劃的實施和進程,比如說蘇爾特和塔羅之間的關系就對法軍完成軍事目標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
? ? ? ?塔羅指控蘇爾特不服從自己的命令; 盡管塔羅將軍有明確而直接的命令,讓蘇爾特將軍的師轉移到內伊的側翼,但蘇爾特將軍不知因為什么原因直接就拒絕了向內伊提供原著。?
? ? ? ? 此外,法軍也十分危險地低估了奧地利人的堅韌不拔和軍事技能。法軍稱奧地利的那些白大褂的表現出乎了自己的意料比法國人,盡管奧地利人已經連續(xù)的在奧斯特拉赫、施托卡赫和溫特瑟戰(zhàn)役拿下了最后的勝利,但是仍然改變不了法軍對于奧地利士兵的偏見。 一直到1809年的阿斯佩恩-埃斯林戰(zhàn)役和幾周后的瓦格拉姆戰(zhàn)役,才讓以拿破侖為代表的法國軍界改變了對于奧地利軍隊的看法。?
? ? ? ? 最后總結,溫特瑟戰(zhàn)役的勝利使得聯(lián)軍在蘇黎世贏得勝利成為了可能。 一旦奧地利各只部隊在蘇黎世的西部、北部和東部等地成功的銜接起來,那么卡爾大公就可以擁有了決定性的力量,以攻克馬塞納在蘇黎世布置的陣地。 可要是沒有蘇沃洛夫率領的及時趕到的遠征軍的話,卡爾大公仍然會認為,自己沒有絕對的把握拿下勝利。但是馬塞納在當下已然陷入了困局,法軍想要保住蘇黎世的意圖已然成為了泡影。?
? ? ? ? 最終,在6月4號到7號三天的第一場蘇黎世戰(zhàn)役之后,馬塞納終于不得不率領部隊退過了利馬特河,在那里,馬塞納在俯瞰城市的低洼山丘上又成功建立了防御陣地,等待著重新奪回這座城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