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書法代表作“流浪”700年后落戶遼博
【轉載】地方平臺發(fā)布內容
強國號:遼寧學習平臺? 發(fā)布時間:2019-05-22
作者:吳限
核心提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眾所周知,這一千古名句的作者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
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書法展中,曾展出文天祥的草書作品《木雞集序》,這是文天祥僅存的三幅書法作品之一,堪稱文天祥的代表作品。這卷書法作品是如何從南宋的杭州流轉到沈陽的呢?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董寶厚向記者講述了它背后的曲折故事。

“一股清泉在流溢”
文天祥的《木雞集序》是用草書體寫成,精致、洗練、字跡秀勁,全卷一氣呵成,具有俊逸豪邁的氣息。
很多人以為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千古名句的英雄,寫出來的字應該是氣貫長虹、奔放粗獷的?!捌鋵嵨覀兛此@幅字卻出奇的輕盈秀勁。這卷書法通篇筆勢迅疾,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氣呵成,無一懈怠之筆,在細膩流暢之間,又互不黏連,干凈利落。筆觸輕細而流動,挺拔秀勁,淡雅儒氣?!笔〔┪镳^學術研究部主任董寶厚說。
在書法上,文天祥深受王羲之父子和懷素的影響?!八牟輹须s糅著今草與狂草的成分?!倍瓕毢裰钢赌倦u集序》說:“你看文天祥的這件作品,點畫精勁微妙,輕起輕落,顯得清秀瘦勁。在字體結構上,不強調筆畫之間的連帶,每個字的結構顯得十分空靈。在布置安排中,又疏密有致。同時,書卷上每個字的重心都較低,字體顯得沉穩(wěn)而有姿態(tài)。在書寫的速度上,則顯得不疾不緩,雍容不迫,頗有大家風范。觀其作品,仿佛有一股清泉在流溢,俊逸并富有文人氣息?!?/p>
“從文天祥的這件傳世墨跡中,我們既可以領略到其獨具特色的書法風格,也可以從不同的側面真切地體會到這位英雄、愛國詩人在治學、為官、做人等方面的思想觀點和人生態(tài)度,對今人仍有啟迪作用?!彼裕瓕毢裾J為,在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為數(shù)不多的文天祥真跡中,《木雞集序》可以說是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投筆從戎前的最后作品
據史料記載,文天祥生于1236年,20歲時考中進士,被欽點為狀元。在元軍大舉南下時,他力主抗元,屢次受命于危難之際,并任右丞相,代表朝廷出使元營。
文天祥不僅是抗擊元軍入侵的英雄、愛國詩人,還是頗有造詣的書法家。他的傳世墨跡極少,目前全國僅有三件作品,分別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上宏齋帖》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卷》,另一長卷是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木雞集序》。
《木雞集序》寬24.5厘米,長96.5厘米,草書,共24行。文后,鈐有“天祥”“履善”篆書白、朱文印。董寶厚介紹說,通過《木雞集序》文后文天祥書寫的一句“癸酉長至,里友人文天祥書于楚觀”款可知,這篇序言寫于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夏至。他的另一件草書作品《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卷》寫于同年6月,與《木雞集序》相差不到一個月,書體的風格面貌完全相同,是流傳至今的文天祥手跡中的“雙璧”。
《木雞集序》是文天祥投筆從戎前的最后作品。在寫完這篇序言的半年之后,文天祥率軍抗元。1278年,文天祥在抗元戰(zhàn)斗中被元軍俘虜。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后,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47歲。

文天祥推崇《詩經》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忠烈名相,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抗擊外族入侵的精神象征。說起他,人們都會想起他的《正氣歌》和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董寶厚指出,作為一個國家已岌岌可危時的愛國名士,文天祥悠游山水、恬淡安逸的時間很少,因此他留下的詩稿文集很少有小橋流水式的閑適文字。
《木雞集序》是文天祥應詩集作者張強之請為他的《木雞集》所書的序言。這年文天祥37歲,官至湖南提刑。史料載,文天祥與張強是同鄉(xiāng),關系甚好,他曾在《送張宗甫兄弟楚觀登舟赴湖北試》詩中贊揚過張強的文采:“見說青年文賦好,士龍一笑共云間?!?/p>
《木雞集序》不是講斗雞的事,而是闡述治學的見解?!澳倦u”的意思取于《莊子·達生篇》“紀渻子為王養(yǎng)斗雞”。故事說,經過3個十日的訓練,被訓練的雞已變得非常沉著,不驕不驚,“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其他雞一見都不敢應戰(zhàn),望而生畏地逃走了。木雞意即德全,稱人的修養(yǎng)到家,涵養(yǎng)高深,態(tài)度穩(wěn)重,所以有“木雞方備德,金馬正求賢”的詩句。作者用木雞比喻為人處世的修養(yǎng)境界。
序言中,文天祥講了《詩經》與《文選》的淵源關系。《文選》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里面收錄的詩文都是文義和辭藻俱佳的作品,在宋代極受推崇,被宋人稱為“文章祖宗”。在文天祥看來,張強的《木雞集》酷似《文選》??梢钥闯?,文天祥對張強的文章不乏贊美之意。
董寶厚說,文天祥短暫的一生中,為他人寫過不少序文,常常在有條不紊、娓娓道來的行文中透露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闡發(fā)自己的深邃思想。在《木雞集序》中,開篇的第一句“三百五篇,優(yōu)柔而篤厚,選出焉,故極其平易,而極不易學。予嘗讀詩,以選求之”,表達了文天祥對《詩經》平易、自然、不矯飾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的推崇。他同時借序言闡述自己的治學觀點,強調學習應從難從嚴的道理,敘說了學習方法要先學《詩經》,后讀《文選》,才能收益更快。
“文天祥的許多詩歌也繼承了《詩經》語言平易通俗,生動形象,感情奔放,氣勢磅礴,主題鮮明的特點,同樣具有感天動地、催人淚下的藝術魅力?!倍瓕毢襁@樣評價說。
作品消失了300多年,突然現(xiàn)身蘇州
記者注意到,這件書法作品,從1273年之后到明朝之前的整個元朝,沒有關于它的任何記載,甚至沒有收藏這幅書卷的人的任何印章蓋在這幅書卷上面。這是為什么呢?
為此,董寶厚推測,文天祥是抗元將領,在元大都被囚禁3年,面對元軍屢次勸降,他誓死不降。元朝的統(tǒng)治者不會讓文天祥的書法留在世上,收藏《木雞集序》的人自然也不敢冒殺身的風險在書卷上留下自己的收藏印章,更不敢公開文天祥的真跡了。
此書卷的第一個收藏者是《木雞集》的作者南宋張強。這卷作品在元朝消失后,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出現(xiàn)在蘇州。據清朝書畫鑒賞家顧復在《平生壯觀》中記載,此卷書法作品曾被明朝著名書畫家文徵明的兒子文嘉在蘇州購得并在卷后題跋。而據明朝張丑所著《清河書畫舫》中記載,明末萬歷年間,此書卷又被書畫家王稚登所得,王稚登也曾在卷后題跋。但在入藏清朝內務府前,這兩篇題跋都已遺失?,F(xiàn)僅存明朝人宋獻、茅窗、宋毅三人的觀款。
董寶厚介紹說,明末清初,社會動蕩混亂,許多名家書畫藏品流散民間。清初有一個富商叫歸希之,他專門請了一些代理人到各地搜羅信息,大量收購唐、宋書畫名跡。他幾乎將自己的錢財都用在了收購書畫上。
但歸希之有個習慣,就是他從不輕易把自己的藏品拿出來讓人看。所以,他到底買了什么珍貴書畫,買到了多少,無人知曉。
突然有一天,歸希之一反常態(tài),大張旗鼓地邀請眾多文人士大夫前來欣賞他買的一幅書卷,這在當時曾轟動一時,這幅書卷就是《木雞集序》。
歸希之將此卷視為珍寶,一些富商縉紳曾多次求購, 都被他拒絕。歸希之還鄭重地在書卷上蓋上了自己的印章,可見他對此卷的珍愛程度。
在康熙年間,書卷被清朝高官宋犖所得,宋犖也是如獲至寶,蓋上了“商丘宋犖審定真跡”的印章。后來書卷被乾隆征進皇宮。
清朝滅亡后,這件書卷被溥儀盜出皇宮,隨之流落到東北。1950年初,《木雞集序》進入遼寧省博物館收藏至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遼博供圖)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
責任編輯:高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