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礎知識-九、酶和ATP部分
九、酶與ATP
實驗過程中可以變化的因素稱為變量,其中人為改變的變量稱作自變量,隨其變化而變化的變量稱為因變量。
1、科學家與其貢獻/成就
巴斯德-糖類變酒精必需酵母活細胞參與
李比希-糖類變酒精必需酵母細胞死亡并釋放其中物質
畢希納-從酵母細胞中提取發(fā)酵物質釀酶
薩姆納-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第一個)證明脲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其作用是分解尿素
切赫和奧特曼-少數(shù)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①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還有一些是RNA,基本單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真核細胞內合成酶的場所是核糖體和細胞核等,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溫和性。酶能催化一種反應或一類反應。
②高溫、過酸、過堿等均能破壞酶的空間結構,但不能破壞酶的分子結構。低溫可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但不破壞酶的空間結構。酶的作用機理是顯著降低反應活化能,能縮短到達反應平衡的時間,不能改變反應的方向和平衡常數(shù)。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但酶不止能在細胞內發(fā)生作用。酶的活性受溫度、PH的影響,酶促反應速率受酶的數(shù)量、底物濃度、溫度、PH的影響。
③圖中甲曲線表示在最適溫度下,某種酶促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之間的關系。其余兩條曲線分別表示該酶促反應速率隨pH或溫度的變化趨勢。代表溫度的是乙,代表PH的是丙。

④線性競爭性抑制是指有些抑制劑可與底物競爭酶的活性中心,從而降低底物與酶的結合率,抑制酶的活性,可通升溫、添加底物來降低或消除抑制劑對酶的抑制作用。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會導致淀粉酶活性發(fā)生變化,原因是淀粉酶的本質是蛋白質。保存酶制劑的條件是零上低溫保存。
3、⑴在驗證酶的專一性實驗中(可溶性淀粉、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應先注入底物,再注入等體積的淀粉酶溶液,實驗中應水浴加熱,鑒定試劑用斐林試劑。在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分解實驗中,用肝臟研磨液的原因:①、肝臟研磨液中含有豐富的過氧化氫酶;②、研磨液可破壞細胞結構,增加酶與底物的接觸面積。用新鮮肝臟的原因是:新鮮肝臟中含有大量的過氧化氫酶分子,并且酶的活性大。
⑵實驗:1號試管是空白對照組,2號試管的處理是90℃加熱,3號試管的處理是滴入兩滴氯化鐵溶液,4號試管的處理是滴入兩滴肝臟研磨液,本實驗的因變量是生成氧氣的快慢。
如果所有試管的實驗現(xiàn)象均不明顯,原因可能是過氧化氫已經(jīng)被分解。若將所有試管的溫度均升高到90℃,則氧氣生成速率最快的是3號試管。因為肝臟中過氧化氫酶的最適溫度是37℃,90℃下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⑶若選擇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適溫度,檢測底物被分解的試劑宜選用碘液,不宜選用斐林試劑,因為斐林試劑使用過程中需水浴加熱,而實驗過程中也加熱,無法嚴格控制溫度。在探究溫度對酶的影響實驗中,底物和酶應該分別先放于實驗溫度下處理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實驗。
不宜選擇過氧化氫作為溫度影響實驗的實驗材料,原因是過氧化氫常溫下就可以分解,加熱分解的更快,從而影響實驗結果。不選用淀粉和淀粉酶作為pH對酶的影響實驗的實驗材料的原因是,淀粉在酸性條件下就可以分解。實驗過程中應該先加酶。
4、影響酶的活性的因素有溫度、pH等。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有溫度、pH、酶的濃度、底物濃度等。甲圖中最大反應速率是C點,出現(xiàn)的原因是酶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C點之前的限制因素是底物濃度,C點之后限制因素是酶的濃度、溫度、pH。想要在C點前加快反應速率,可以升高到(降低到)最適溫度,調節(jié)溫度到最適溫度,提升酶的濃度。乙圖中最大反應速率是A點。若將圖乙中的酶濃度增加一倍,若圖甲中為最適溫度,升高溫度,分別在圖中做出(紅色)。

5、ATP是直接供能物質,組成元素為O、C、H、N、P,分子結構簡式是A-P~P~P。A是腺嘌呤核苷,由C、H、O、N結合而成,一共有3個化學鍵。~指的是高能磷酸鍵,鍵能高達30.54kJ/mol。ATP水解指的是遠離A的~水解,轉化成ADP、Pi,繼續(xù)水解得到AMP,全稱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構成RNA的基本原料之一,可參與真核生物的轉錄、翻譯過程。
產生ATP的結構有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ATP和ADP的轉化時刻不同的發(fā)生并且轉化迅速,所以不需要在體內儲存大量的ATP。ATP不是體內唯一的供能物質,其水解釋放的能量可用于吸能反應。
ATP再生途徑中植物有光合作用光反應、細胞呼吸兩條途徑。動物有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條途徑。生物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最終能源是太陽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