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在莒
勿忘在莒
《呂氏春秋·直諫》
【原文】
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
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于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p>
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膳c言極言,故可與為霸。
【今譯】
(莒,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境內(nèi),后為楚所滅。
春秋時期,齊襄公昏庸,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為躲避殺身之禍,齊襄公的兩個同父異母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離開齊國都城臨淄。
齊公子小白由鮑叔牙侍奉,曾逃亡到他母親的老家莒國避難。公元前 686年齊襄公去世,小白歷經(jīng)艱險回到齊國,奪得君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首霸齊桓公。
管仲曾侍奉公子糾,逃亡到魯國,因幫助公子糾搶奪齊國君位失敗,公子糾被殺,管仲作為囚犯被捆綁押回齊國,小白想殺掉管仲,但鮑叔牙卻勸阻他,在鮑叔牙的舉薦下,管仲做了齊桓公的宰相。
寧戚是衛(wèi)國人,當初因家貧,曾驅(qū)牛車經(jīng)商于齊國,后被齊桓公舉為客卿。)
一次,齊桓公與管仲、鮑叔牙、寧戚在一起飲酒。
酒酣,席間當飲到暢快時,齊桓公讓鮑叔牙敬酒并作祝詞,說:“何不起為壽?”為什么不敬酒并獻祝壽之辭呢?(這是古人飲酒時的一種禮節(jié))。
鮑叔牙捧杯而進,雙手捧起酒杯,上前敬酒說:“愿主公桓公'勿忘在莒',不要忘記當初出奔,在莒國流亡時的狼狽;
“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于魯' ?不要忘記當初在魯國被縛囚時的屈辱;
“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不要忘記過去自己為經(jīng)商而在車下喂牛時所遭受的困厄貧窮”。
齊桓公聽了,無限感慨,桓公離席再拜,站起來表示不忘鮑叔的忠言,說道:“只要寡人和愛卿都不忘鮑叔牙大夫的話,我們齊國就有幸不會有危險,不致衰亡了 (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在這個時候,齊桓公可與言極言,肯于納諫,大臣可以盡情進言。
正是因為大臣可以盡情進言,所以成就了霸業(yè)。
【賞析】
古往今來,許多成就大事業(yè)的人都是歷經(jīng)磨難的人,做人不能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崢嶸歲月,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這是一種樸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后用?“勿忘在莒”比喻不忘本,不要忘記過去的艱難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