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立講《論語》】第21講:孝順就是不違背父母嗎?
#公眾號:天第書院
#視頻號:天第書院
#視頻號:成都少年領(lǐng)袖演說班
#視頻號:吳守立談家庭教育
有一天,魯哀公問孔子:“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兒子聽從父母的命令算孝嗎?臣聽從國君的命令算忠嗎?
魯哀公連問了三次,孔子都沒回答,回來后,孔子就把這個問題拋給子貢,子貢說道:“兒子聽從父命是孝,臣聽從君命是忠,這有什么好懷疑的呢?”
孔子聽了之后很生氣:“子貢啊,你真是個鄙陋的小人,枉費我教你這么多學(xué)問?。 ?br/>
緊接著,孔子耐心地解釋道:“過去的明王時代,萬乘之國,如果君王旁邊設(shè)有諍臣七個人跟他抗?fàn)?、諍諫,這個天子就不會犯過錯;
千乘之國,如果諸侯旁邊有設(shè)諍臣五個人,他的國家就不會危亡;
百乘的卿大夫,旁邊如果設(shè)有諍臣三個人,可以跟他諍諫、敢去犯他的顏色、敢激怒他,他的祿位就能夠世代不替、長遠保留。
做父母的,旁邊如果有一個兒子能夠跟他們抗?fàn)?、跟他諍諫,那父母就不會做不義的事情。
所以兒子如果只聽從父命,哪里能夠孝呢?臣如果只聽從君命,哪里能夠圓滿他的忠呢?”
最后,孔子給出的答案是:“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貞就是忠。
做兒子要審其所從,去審量父母所說的話哪些可以聽從,哪些可以不從,不能從的我們就要行諍諫。
做臣子也是一樣,對于他的君要仔細檢驗,哪些對的可以從,哪些不對的不能從,不能從我們就要行諍諫,諍諫不行就犯他的顏色,即便讓他生氣,都沒有關(guān)系。
從以上這段對話就可以表明,孔子的思想不是說做兒女的就要百依百順地聽從父母,因為父母不是圣人,父母處事有對也會有錯。對的要聽從,錯的不必聽。
但是不聽從就要跟父母大吵一架嗎?也不是這樣。
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恩莫大,我們不能大聲地跟父母吵架,但可以正色直辭地跟他們說道理:“從古人的角度來說,這個錯錯在哪里;從明理的角度來說,這個錯錯在哪里;從公平的角度來說,這個錯錯在哪里……”
作為兒女,要做好父母的軍師;作為臣子,要做好國家的棟梁,而不是跟著一個國君的好惡走。
因此我們看得出,儒家是要我們做一個明理的人,而不是做一個軟趴趴、隨意服從的人。
一人行之成模范,眾人行之成風(fēng)氣。
歡迎將此文分享轉(zhuǎn)發(fā)給更多有緣人,一起加入到“讓3億中國人讀《論語》”的行列!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源代碼,也是中國人的國學(xué)必修課。
讀《論語》,知中華文化,懂善惡美丑。
讀《論語》,涵養(yǎng)智慧、心胸、氣質(zhì)、修養(yǎng)。
#公眾號:天第書院
#視頻號:天第書院
#視頻號:成都少年領(lǐng)袖演說班
#視頻號:吳守立談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