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yè)是語文老師
這名青年剛從睡夢中醒來,看了眼表,六點十三。他慌忙起身,穿好衣服鞋子,準備沖出房門,“快趕不上第一班地鐵了,要遲到了!”青年心中很是著急,可就在他一手扶住門把手準備開門的時候才想起來,現(xiàn)在他的職業(yè)是一名語文老師。每天早上八點二十上課,而他就住在校園內,根本就不必這么早起床去趕地鐵。想到這里,青年又脫掉衣服鞋子,回到床上重新入睡了。
三個月前,他還是大城市里的一名普通上班族。因為他的公司和租的房子相距太遠,為了能夠按時上班,他每天早上不得不六點起床去趕第一班地鐵。因為后續(xù)還要轉乘公交,所以一旦錯過第一班地鐵,整個通勤時間就會延長很多。和很多年輕人一樣,這名青年大學剛畢業(yè)就選擇了來到這座城市打拼。其實他自己并沒有很遠大的理想,不過看著身邊的同學們都去了大城市,也就跟著去了。
剛工作沒多久,青年就發(fā)現(xiàn)他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幾經(jīng)思考后,報名了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終于,在今年上半年拿到了自己的教師資格證書,于是他辭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一座位于我國西部丘陵地帶的小鎮(zhèn)。他從小在這長大,在鎮(zhèn)上完成了自己的小學和初中學業(yè)?,F(xiàn)在,八年后,他以一名中學語文老師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母校。
青年的本科專業(yè)是應用物理,畢業(yè)后干的第一份工作卻是銷售,而現(xiàn)在又成了一名語文老師。如果說前兩次的選擇是稀里糊涂隨大流,那么這一次就是深思熟慮發(fā)自內心了。小學和中學階段,青年的語文成績并不算好,但是他確實很喜歡這門科目,語文也是他為數(shù)不多每節(jié)課都認真聽講的科目了。至于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老家當老師,青年給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為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做貢獻。不否認青年有過這方面的考量,但是最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還是逃離城市。他不太愿意承認自己的這種逃避行為,看著網(wǎng)上充斥著“年輕人要努力拼搏”、“年輕正是奮斗的年紀”等口號,他也有點看不起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會開始懷疑自己,于是才用了這么一個理由來安慰自己。
在大城市的時候,一個月工資六千。租房要花兩千,每個月吃飯要花一千,再加上其他各種開銷,他每個月能存下兩千?;氐侥感?,一個月工資是三千,學校提供校內教師公寓,吃飯也有免費的學生食堂,不過他才剛入職沒幾天,還不知道具體自己能存下多少錢。
要從大城市回到老家,青年也曾和父母商量過。父母二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支持,他們認為孩子能健健康康的生活就足夠了。青年反而對此感到手足無措,父母現(xiàn)在已經(jīng)五十多了,還在外打工,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他們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老家,在外務工,只為了能賺夠他的學費和祖孫倆的生活費。他想的是如果父母能夠明確對自己的想法表示強烈反對,最好能大吵一架,這樣他心里會更好受些。雖然父母的反對也不能改變最后的結果,但是這樣的行為會讓他的心更加放松。然而事實正好相反,父母完全支持他的想法,這讓他的負罪感急劇增加,心中多次暗罵自己是個懦夫。
回來前,青年有過很多次的心里掙扎。他不明白,不明白為什么父母會對自己孩子的決定表示無條件的支持。他不明白到底是他們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間確實有著根本不同,還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有著根本不同?,F(xiàn)在正處于青年時代的他,想不通從“孩子”到“父母”,這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有的人生孩子早,有的人生孩子晚,這么說不是年齡的問題。那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轉變的呢?是從嬰兒呱呱墜地那一刻么,還是幼兒第一次開口叫“爸爸”或者“媽媽”的時候,亦或是小孩第一次背著書包去上學的時候。“孩子”究竟是在哪一個瞬間突然就變成了“父母”的呢,青年想不通。他有時會想如果自己做了父母,也會變成這樣么?
“估計不會,我這么自私的一個人。”
青年心中這樣回答自己。
好了,說到這里,七點四十了,青年再次醒來。他穿好衣服鞋子,洗漱完畢,出門來到了食堂。吃完早餐,回到辦公室。坐在辦公桌前,他仔細檢查了一下昨晚做的教學計劃,確認沒有問題后,拿著教材和教輔資料向教室走去。
推門,走上講臺。
值日生喊了一句,“起立!”
然后同學們齊刷刷的站了起來,鞠躬喊道,“祝老師教師節(jié)快樂!”
青年心中一顫,他忘了今天是教師節(jié)。第一次感受這么多孩子給自己送上祝福,他有些害羞。說了一句,“謝謝大家,坐下吧?!蓖瑫r也鞠了一躬。
他的困惑消失了,他不再執(zhí)著于過去,也不去暢想未來。
他只看到現(xiàn)在,看著眼前的孩子們,在心中暗自說道,“現(xiàn)在,我的職業(yè)是語文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