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的行臺禁衛(wèi)長官
“Praefectus praetorio”,翻譯為“行臺禁衛(wèi)長官”,而希臘語形式的行臺禁衛(wèi)長官(hyparchos ton praetorion)則可以簡稱為上等長官(eparchos),其是羅馬帝國高級官員的頭銜。該官職最初是行臺禁衛(wèi)(praetoriani)的指揮官,后來逐漸獲得了廣泛的法律和行政職能,其負責人也成為了皇帝的首席助手。在君士坦丁一世的統治下,該職位的權力大大減少,并轉變?yōu)橐粋€純粹的文職行政職位,而在其繼任者的領導下,有領土界定的行臺禁衛(wèi)大區(qū)(praefecta praetorio)成為帝國最高級別的行政區(qū)劃。一些總務長官(praefecti)再次擔任國家的首席大臣,因此許多法律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在這樣一種角色中,此職位繼續(xù)被任命,直到希拉克略(Heraclius)統治時期,當時廣泛的改革削弱了其權力,并將其轉變?yōu)榈胤叫姓谋O(jiān)督者。到了840年代,東羅馬帝國中該行政區(qū)劃的最后痕跡消失了。此外,“行臺禁衛(wèi)長官”一詞在銘文中通??s寫為“PR PR”或“PPO”。
在帝國的統治下,“行臺禁衛(wèi)”由一名、兩名、甚至三名“行臺禁衛(wèi)長官”指揮,這些“總務長官”由皇帝選出,并授予其職務。從亞歷山大·塞維魯(Alexander Severus)時代起,該職位也向各位元老大人(sentores)開放,如果其被任命給了一名騎士階層的人,那么他將會被提升到元老院當中。直到君士坦?。–onstantinus)剝奪了其軍事性質的職位時,“行臺禁衛(wèi)長官”一直由久經考驗的士兵擔任,這些士兵通常都是通過戰(zhàn)斗獲得晉升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指揮范圍似乎已經擴大,包括意大利境內的所有部隊,除了由“首都城市長官”指揮的首都城市大隊(cohortes urbanae)?!靶信_禁衛(wèi)”的特殊地位使他們在羅馬國家中擁有了獨特的權力,而他們也很快就成為了這個社會中最有權勢的一群人。皇帝們試圖討好和控制他們,但他們卻發(fā)動了多次政變,導致了帝國皇位的快速更替。因此,“行臺禁衛(wèi)長官”破壞了羅馬國家的穩(wěn)定,違背了他們的目的。在后來的帝國中,“行臺禁衛(wèi)長官”成為了一個主要的行政官員,而這個職位也將帝國幕僚長的職責合并為一個單獨的職位,并直接指揮“行臺禁衛(wèi)”。戴克里先(Diocletianus)對帝國的行政和軍事結構進行了全面改革,從而大大削弱了這些地方長官的權力。
除了軍事職能之外,“行臺禁衛(wèi)長官”還獲得了對刑事的管轄權,但其不是作為元老院的代表,而是作為皇帝的代表來行使職權。君士坦丁大帝于331年頒布的命令,從“行臺禁衛(wèi)長官”作出的判決開始,不得進行上訴。在不遲于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時期,這一職位獲得了民事案件的管轄權。因此,法律知識也成為擔任這一職務的資格,在馬爾庫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和康茂德(Commodus)的統治下,尤其是在塞維魯統治時期,該職位由當時的第一法學專家,如帕皮尼安(Papinianus)、烏爾比安(Ulpianus)、保盧斯(Paullus)和卡帕多奇亞人約翰(Ioannis o Kappadokis)等人擔任,而軍事資格則越來越成為一種身份背景而已。
戴克里先(296)的“四帝共治”改革擴大了這一職位,“行臺禁衛(wèi)長官”擔任幕僚長(軍事和行政),而他們也是兩位奧古斯都(Augusti)的衛(wèi)隊指揮官,但卻不是兩位凱撒大人(Caesares)的衛(wèi)隊指揮官。每一個“行臺禁衛(wèi)長官”都監(jiān)督著戴克里先創(chuàng)建的四個大區(qū)中的一個,這四個大區(qū)在君士坦丁的兒子們的統治下成為了“行臺禁衛(wèi)大區(qū)”。從395年起,出現了羅馬(后來的拉文納)和君士坦丁堡兩個帝國宮廷,但四個“行臺禁衛(wèi)大區(qū)”仍然是最高級別的行政區(qū)劃,負責幾個所謂的行政管區(qū)(dioceses),而每個“行政管區(qū)”區(qū)由一位代理主管(vicarius)進行領導。
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下,“行臺禁衛(wèi)長官”的軍事職責被剝奪給了軍事統領主官(magister militum),但其又成為了帝國最高的文官職位。
在西羅馬帝國屈服于日耳曼人入侵意大利后,該官職是眾多保留的官職之一,尤其是在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大王的宮廷里,作為君士坦丁堡名義上的臣民,他保留了羅馬時代的政治體系。
隨著帝國西部地區(qū)落入軍閥手中,為了在其新的領域獲得支持,這些軍閥也紛紛承認了東部地區(qū)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至少使帝國在其法律意義(de iure)上重新統一,“行臺禁衛(wèi)大區(qū)”被保留為劃定副王轄區(qū)(viceroyaltys)的一種方式:
弗拉維烏斯·奧多亞克(Flavius Odoacer)和后來的弗拉維烏斯·狄奧多里克(Flavius Theodoricus)被授予意大利亞大區(qū)禁衛(wèi)長官(praefectus praetorio Italiae)一職。
克洛維一世(Chlodovechus)被公認為高盧利亞大區(qū)禁衛(wèi)長官(praefectus praetorio Galliarum),這為他奪取西哥特人在高盧的領土提供了借口。
這一承認將一直保持到查士丁尼一世的復興,查士丁尼一世結束了東哥特王朝和汪達爾王朝的統治,但其繼續(xù)承認了法蘭克人(因為他們都是正教信徒)和西哥特人(由于缺乏繼續(xù)帝國復興的力量,但設法建立了一個親東羅馬的國王阿塔納吉爾德,以及在西班牙的占領區(qū))。

翻譯:Mark54/君士坦丁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