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張遷碑》臨帖,要注意筆順和結構之間的關系∣風俗開定


一、風

對典型的漢隸八分書來說,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蠶頭雁尾。
具體到這個“風”字上,如果我們要挑選一個筆畫來做它的主筆,并且把一個醒目的雁尾作為這個筆畫的標志,該挑哪一個筆畫呢?
通常來說,在上圖的①、②兩個筆畫之間,我們會挑選筆畫②。寫成之后,字形該是下面這樣:

這是《西岳華山廟碑》中的“風”字。
和這個字對比,《張遷碑》對“風”字的處理思路顯然不同:《張遷碑》沒有按照慣常的思維選擇以筆畫②為主筆,而是擇定了筆畫①為主筆。
這個選擇帶來的問題是:
筆畫①的出波方向是往左,而受制于人體的生理結構,右手執(zhí)筆的人往左寫雁尾總不如往右寫來得順當——這其實也是為什么以《西岳華山廟碑》為代表的漢隸八分書要選擇筆畫②為主筆的原因。
因為筆畫②的雁尾要想寫出厚度來,遠比筆畫①要容易——在筆畫①的線條厚度很難超過筆畫②的情況下還要擇定前者為主筆,那么區(qū)分兩個筆畫的主次關系就不能再靠線條的厚度而必須依靠線條的長度了。
所以《張遷碑》把筆畫①的長度明顯拉長。在①、②兩筆的線條厚度都被弱化的情況下,我們?nèi)阅茉谝曈X效果上清晰地看出這兩筆的層次感。
只是這樣一來,這個被弱化了雁尾的“風”字就跟八分書的模樣有了些差距,反而更像是篆書的近親——古隸了。

二、俗

“俗”字的篆體是這樣的:

對照篆形,我們不難看出,《張遷碑》的“俗”字,其聲符“谷”中的四點,其實是篆形隸定的結果。
但是《張遷碑》中的這四點,其筆勢的俯仰向背有些奇特。照篆形的筆勢隸定,這四點該寫成下方左圖這樣:

對比《張遷碑》,四點的走勢完全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銀雀山漢簡反映的是西漢時期(具體地說,是從漢文帝至漢武帝時期)的早期隸書形態(tài)。
這一時期的隸書還屬于剛剛脫離了篆形的古隸的范疇。而《張遷碑》是東漢晚期的作品,誕生于漢隸八分書已然成熟的年代。它的結字和用筆已經(jīng)在古隸的基礎上發(fā)生了不小的蛻變。
具體到我們臨寫的這個“俗”字,我覺得,它的字形其實跟東漢前期的《肥致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如果我們把《肥致碑》的筆畫①拆做兩筆來寫,那它幾乎就跟《張遷碑》里的那個“俗”字一模一樣。
只是這樣去理解《張遷碑》的“俗”字,這個字的四點,從筆順上就跟銀雀山漢簡不一樣了:

最后,附上我臨寫的“俗”字:

三、開

四、定

“定”字,《說文解字》說從“宀”從“正”,而“正”又從“一”從“止”?!爸埂痹谧沃信c“之”無異,所以《石門頌》當中的“定”字才會寫成下面這樣:

對照這個字形,《張遷碑》的“定”字,將“之”的兩點穿透頂上一橫探了出去,這其實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常見的書寫習慣,比如《禮器碑》的書寫也有類似的情況:

雖說作為一個時代的風氣,這種寫法已經(jīng)是不可改變的歷史存在。但是從文字發(fā)展的原理上說,這種寫法其實缺乏堅實的根據(jù)。要將它引入我們自己的創(chuàng)作,還需三思而后行。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張遷碑&晉公子原創(chu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