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第一明君:死后留下心腹忠臣,可惜被其陳橋兵變
忠臣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好詞,但是在宋朝初年的朝堂之上,忠臣是個很尷尬的詞,這個詞最好不要輕易提起來。
但凡提到誰誰誰是忠臣,肯定沒問題的時候,立馬就會有一句,最強烈的反駁,我們的皇帝也是柴榮的忠臣呀。
這句能讓趙匡胤臉上感到貨拉拉的話,說的的確是事實,柴榮的確是有心腹忠臣的,而他的心腹忠臣就是趙匡胤。

周世宗柴榮是個雄才偉略的皇帝,如果他能多活十年,幽云十六州就能打下來,后來根本就沒有趙匡胤什么事兒了,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正值壯年的柴榮突然就病倒了。
皇帝突然病危,對于古代社會而言,都是一件大事,但對于柴榮那個時代而言,這可是件要命的大事,因為此前以前發(fā)生過多次,新皇帝繼位之后,發(fā)生了叛亂和屠殺事件。
君臣之間的相互不信任和猜忌,已經(jīng)在五代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并且有似乎看不到盡頭,冤冤相報何時了。

經(jīng)過再三思慮的柴榮,還是把禁軍的大部分交給了趙匡胤,因為有傳聞?wù)f,點檢做天子,所以柴榮罷免了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讓趙匡胤做了這個職務(wù),他相信趙匡胤的忠臣,不會發(fā)生叛亂的事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柴榮是叛亂的受益者,當年郭威被年輕皇帝劉承祐逼得造反了,結(jié)果郭威的家人全部都被殺光了,最后郭威非常愛自己的皇后柴皇后,于是干脆就立了柴皇后的侄子柴榮做了太子。
柴榮親身經(jīng)歷過,那種叛亂的慘烈,所以他用了很多辦法來阻止武將叛變,不幸的是,驕兵悍將趙匡胤還是叛亂了,推翻了自己的少東家。

幸運的是,這武將是趙匡胤,從此之后天下有了新的氣象,五代是那種不斷的殺戮和征戰(zhàn),終于要被結(jié)束了,更為重要的是,趙匡胤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重建了人們的思想世界,讓中國再次恢復了禮義廉恥的秩序,徹底終結(jié)了五代十國,誰拳頭大誰就做皇帝的惡性循環(huán)。
后世太多的人批評,宋初的很多政策,導致了宋軍的戰(zhàn)斗力極其低下,什么將不知兵不知將的策略,還有就是給作戰(zhàn)將領(lǐng)陣圖,讓將領(lǐng)們嚴格按照陣圖作戰(zhàn)。
這種約束過多,很顯然約束了將領(lǐng)的靈活性和主觀性,但客觀上確實為結(jié)束唐安史之亂之后的軍閥割據(jù)局面,為國家長期的安定,創(chuàng)造了條件。

很多人站在成平日久的基上,批評趙匡胤,那是因為不知道和平是多么的來之不易,軍閥混戰(zhàn)給人民造成多大的傷害。
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是多么痛的領(lǐng)悟,戰(zhàn)亂永遠都是最差的生存環(huán)境,趙匡胤開創(chuàng)的宋朝,創(chuàng)造了中國燦爛的文化,這跟宋朝一直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有很大關(guān)系。
柴榮不會想到趙匡胤會被做亂臣賊子,歷史如此有趣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就是當年郭威兵變的翻版,更準確地說,叫迫不及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