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拐子渡翻船
第一次聽說拐子渡翻船
(1951年夏,7歲)
一九五一年五月初八那一天,突然從峰市街爆出一個恐怖的消息:拐子渡翻船
了,船上十九個人,只救起來八個,還有十一個人被大水沖走了。
原來最近幾天都下雨,汀江的水位一直比較高。這天恰逢峰市的墟天,雖說“一節(jié)荒三墟”,做生意的人不會很多,但是有些端午節(jié)往來的親友要住上兩天,到今日才回家。所以,今天峰市的拐子渡,仍然有較多的過往旅客,顯得有些繁忙。
峰市的拐子渡,因渡口上游江中有一墩形似青蛙(客家話俗稱“拐子”)的大島礁“拐子石”而得名。江面不寬,水流卻十分湍急。平常水位時,兩岸渡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大石嘴阻擋水流,使江水匯集在江心直沖而下,而兩岸渡口下方就會形成回水灣。撐渡船時,渡船從大石嘴開出沖向江心,船頭即刻呈掉頭之勢,這時艄公必須大力扳動船舵,船工必須奮力劃槳,使船頭急速穿過江心,沖向?qū)Π兜幕厮疄?;船頭進入回水灣后速度減緩,而船尾尚在江心,速度較快,這時渡船又會自動調(diào)整為船頭朝上,只要順著回水緩緩靠岸,過往都相當平安,雖驚無險。我大伯還特地在拐子渡東岸的亭子里題了一聯(lián),來形容拐子渡的情狀:“一葦可航,回頭便是彼岸;雙峰在望,放眼又有前程?!庇袝r,汀江水位較高,俗稱“尷尬水”,拐子石先把江水分成兩股,到渡口上方又匯合一處,相互撞擊,掀起滔天巨浪,再向渡口下兩邊擴張。這時的江水淹沒了兩岸渡口上方的大石嘴,渡口下方的回水灣變得特別窄小,而江面卻比平時加寬了一倍以上,洶涌的洪水又如萬馬奔騰、勢如破竹,一旦方向和力度掌握不好,渡船不是被巨浪掀翻,就是船頭往下直沖而無法靠岸,都十分危險。每逢這種水位,必須增加船工、減少載客,使渡船橫渡時保持足夠的沖力,劈波斬浪,才能順利到達對岸。要是水位再高,拐子渡必須停航,過往旅客就得沿江而上到中江渡口,那里才有專供應(yīng)急的“大水渡”。(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五月初八那天,汀江水位正是處于“尷尬水”,但拐子渡卻沒有增加船工,來回送了好幾趟旅客,船工也有些疲累了,但是旅客源源不斷地來,他們也就不方便休息一下。這趟渡船,也不記得是第幾渡,旅客上船也沒數(shù)一數(shù)有幾個人,等大家上完船,船工即刻開船。船到江心,沖力不夠,遠不能一氣沖入對岸的回水灣;加上船上共有十九個人,屬于超載,渡船一到江心,艄公拼死勁仍無法把握方向,渡船迅速下滑,乘客一見,驚惶失措,左右擠碰,渡船重心不穩(wěn),一個巨浪打來,即刻傾覆。除了稍有水性的或被洪水沖得離岸較近的幸而獲救,其余都被大水沖得不知去向。
因為是墟天,很多人目睹了整個翻船的過程。等傳到我的耳朵里,大家都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了,所以,我才能詳細的記下這場驚心動魄的翻船事件。
此后,峰市地方政府從中吸取教訓,對拐子渡的航行作出了一番規(guī)定。類似的“尷尬水”情形,在沒有增加船工的情況下,一律禁止通航。規(guī)定雖然有些古板,但是,拐子渡從此沒有再發(fā)生翻船事故了。
【補記:一九五一年的五月初六日,我村俞圣熙像往年一樣,陪伴夫人王氏到窯上(今仙師鄉(xiāng)錦豐村)“轉(zhuǎn)外家”。初八回來,他們從峰市拐子渡過河,正搭乘這班渡船,不幸同時遇難。他們的遺體,幾天后,才在廣東大埔茶陽鎮(zhèn)附近找到,親人們無不悲痛欲絕?!?/p>
2010-9-26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8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