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貴在因人施策
扶貧攻堅貴在因人施策
看報道,年關將近,一位扶貧干部揣著鈔票、拿著白面來到貧困戶家中慰問。然而,老鄉(xiāng)擺擺手,拒絕了。“吃救濟,餓斷氣。我不能要。”(1月9日《人民日報》)
扶貧,重在一個“扶”字;脫貧重在一個“脫”字。但一些地方把“扶貧”變成了單純的“救濟”;把“脫貧”變成了“數(shù)字游戲”。一些扶貧干部揣著鈔票、拿著白面和其它物質到貧困戶家中慰問,是形式主義不是真有必要?
不可否認,干部下基層,走訪慰問貧困戶的活動有其必要性,值得點贊。一來這似乎是約定成俗的規(guī)矩,不這么做,好像不對勁,怕被社會質疑沒有履行扶貧責任、不關心貧困群眾、對基層不了解、有機關作風病等;二來貧困群眾得到慰問物質,心里也高興,有利于樹立黨員領導干部親民愛民的形象;三來這樣的走訪慰問充滿人情味,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到了貧困戶心坎上,增進了黨群、干群關系。
但慰問不是扶貧,救濟也不是扶貧。對于扶貧干部送來的慰問品,竟然有老鄉(xiāng)擺擺手,表示拒絕,顯然是出人意料的?!俺跃葷?,餓斷氣,我不能要。”,老鄉(xiāng)的話充滿志氣,讓人敬佩,也讓人反思。貧困群眾的自尊心是否在被無視?一些地方的扶貧方式是否過于簡單粗暴?一些地方為了在規(guī)定時限內完成上面下派的扶貧任務,患上“脫貧急躁癥”,不注重方式,采取最簡單最直接的扶貧政策,如將貧困戶評定為低保戶,為其申請各類救助、補助資金,短時間內就實現(xiàn)了 “數(shù)字脫貧”。但卻忽視了這樣做的兩個負面后果,一是貧困戶的“脫貧”需要一直依賴低保等補助來維持,一旦取消低保等補助,就立即返貧;二是容易讓貧困戶養(yǎng)成“等靠要”的思想,成為扶不起的“阿斗”,成為脫貧路上的“釘子戶”。
這并不是在否定低保、五保、惠民補助等政策在扶貧攻堅中的“兜底”作用。的確,實現(xiàn)全面脫貧、建成全面小康,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基本保障體系,滿足群眾在就業(y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但這只能為貧困群眾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不能徹底治“窮根”。根治“窮根”,實現(xiàn)徹底脫貧,需要建立扶貧的長效機制,要精準落實扶貧政策、精準安排扶貧項目、精準用好扶貧資金、精準認定貧困對象、精準審核貧困退出。(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扶貧攻堅貴在因人施策。因人施策。意即不能對所有貧困戶采取籠統(tǒng)的單一的扶貧對策,首先要深入全面的摸排、調查、核對貧困對象基礎信息,掌握第一手扶貧數(shù)據(jù);其次,根據(jù)每一個貧困戶甚至具體到每個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如家庭經濟情況、勞動力狀況、年齡、健康情況、個人職業(yè)技能等,對貧困戶進行精細化分級分類管理。比如,對于喪失基本勞動能力、沒有任何收入、家庭成員年齡大、身患疾病的貧困戶,就需通過社會保障政策進行“兜底”。對于有一定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來源、深陷代際貧困的貧困戶,就需通過就業(yè)扶貧、教育扶貧,對貧困戶中的勞動力進行職業(yè)技能培訓,使其掌握脫貧致富的能力;對貧困戶中的學生,出臺教育獎扶、救助政策,動員社會愛心力量,幫助貧困學生完成高等教育學習、掌握就業(yè)技能,徹底斬斷貧窮的代際傳遞。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bject/389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