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映紅北市村--北市村“兩學一做”活動側記

六月中旬,我隨著縣文聯(lián)采風團到東阿鎮(zhèn)北市村考察“兩學一做”的事跡。
因北市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史興順上午在濟南參加道德模范報告會,我們等到下午兩點到達北市村,與剛剛回來的老史在中藥材種植基地會面。
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金黃鑲著綠色的海洋,瓜蔞架間隙里的麥茬在驕陽下泛著金光,給人一種灼熱的感覺。順著瓜蔞苗的壟背鋪設的滴灌管道滋潤著每一棵小苗,令人感到了無比的清爽。已經上架的藤蔓交錯、綠意盎然,一個個或黃或綠的瓜蔞花掛在藤上,惹得小蜜蜂上下飛舞盤旋,煞是可愛。
老史介紹,瓜蔞一身都是寶,簍仔、外皮可以入藥,瓤也可以當作肥料改善土質,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在“兩學一做”活動中,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探索群眾增收的新途徑。2012年流轉150畝土地,建立了中草藥瓜蔞種植基地,并與企業(yè)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對產品進行定向回收,充分保證了種植戶的利益,調動了廣大協(xié)會會員的積極性。目前,他們加大技術指導和管理,進一步改善了種植基地生產條件,整修水利、橋涵、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為發(fā)展高效農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總收入達到近50萬元,增加集體收入9萬余元,種植戶又自發(fā)擴種了60多畝。
隨著老史的介紹,我們進入了北市村的街道。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寬闊平坦的街道、林立的樓群、設計別致的街心小花園、賞心悅目的環(huán)境。環(huán)村而行,一條條筆直的街道縱橫交錯,沿路綠化帶的草坪、花園、花壇 整齊而別致。行走在寬廣潔凈的道路上,頓感心情愉悅、神清氣爽。一條條干凈整潔的街道通向了家家戶戶,一幢幢嶄新的二層小樓林立在道路兩旁,讓人心生一種清新、整潔、氣派、優(yōu)雅的感覺。
老史介紹,村兩委在“兩學一做”活動中,為建設美麗鄉(xiāng)村,讓村民增加了幸福感,對村內主干道和出村路進行了整修,修建水泥路1000多米,鋪設人行道花磚5100平方米,疏挖排水溝600米,安裝路燈45盞,建設文化墻450平方米,植樹510棵,埋設自來水管道6000余米。家家戶戶都自覺清理了門前的柴草堆,全村面貌煥然一新。2014年1月,全縣“十星級”文明創(chuàng)建現(xiàn)場會在北市村召開。北市村于2013年和2014年被連續(xù)評為“省級文明村”。(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老史介紹,在“兩學一做“活動中,為了讓村民增加收入,還充分挖掘做綠豆粉皮的傳統(tǒng)技術優(yōu)勢,借助省市扶貧資金,建起 1300平米生產車間的綠豆粉皮加工基地,成立了北市村純綠豆粉皮專業(yè)合作社,并且注冊了“北市鋪牌”商標,村兩委集中精力抓好原材料統(tǒng)購和粉皮成品統(tǒng)銷這“兩頭”,把中間的生產加工環(huán)節(jié)紅利讓給加工戶,做到了集體村民雙受益。
精準扶貧是“兩學一做”的實踐陣地,“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最終目的還是要推動發(fā)展。北市村黨支部以開展“兩學一做”為契機,在精準扶貧的“做”上下功夫,找到了幫助廣大貧困老百姓脫貧致富的路子,堅定脫貧信心,理清發(fā)展思路,扶貧先扶腦,脫貧先立志,把產業(yè)脫貧視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所在,以扶貧資金作酵母,選準一個好產業(yè)、建立一個好機制,讓貧困戶與村集體共同致富,走出了一條具有北市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戶戶、人人都有了脫貧致富產業(yè),北市村也先后獲得省級文明村、省生態(tài)文明村、省級“鄉(xiāng)村文明家園”建設示范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這正是:
黨旗映紅北市村,兩學一做聚民魂,
精準扶貧瀝心血, 共同富裕又一春。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bject/385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