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上)

《道》第二十章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dú)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dú)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且鄙。我獨(dú)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的第二十章也非常有趣,這是老子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道德經(jīng)》篇章中談自己,這樣也好,因為在我們的眼中老子一定是圣人,一定是尊道貴德的天下第一典范。
同時《道》的二十章也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理解消化的一個章節(jié)。當(dāng)初,讀到這一章的時候,我萬分好奇的事情是:他們是如何把這樣古老的文字翻成英文的,沒有浸泡過中華文明的老外們又是如何理解這一章的。因為《道德經(jīng)》在唐朝時期就流傳到海外了,這部書是全球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jīng)發(fā)行量的一部書,所以禁不住對此有些好奇而已。
讀完了《道》的前面19章,我們一定有種感覺:《道》所談的道的確非常偉大、非常清澈、非常靜心寡欲,但是如果怎么都覺得可操作性差。
其實不然,老子在《道》的第二十章幫世人解開了這個謎底,直接正面地回應(yīng)了這個問題: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字面意思非常簡單:世人都在畏懼的,自己也不可能不畏懼。(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那么世人都在畏懼一些什么呢?
別著急著讓自己去回答這個問題,在回答和思考之前先做一件事:假裝我們也可以穿越到2700年以前的那個時間與空間里面去,因為用今天的思維無法從《道德經(jīng)》的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今天的人們畏懼沒有錢,不畏懼無知(無知無畏);畏懼沒有名利,不畏懼沒有修養(yǎng)和禮節(jié);畏懼沒有車子房子這類的“實力“,不畏懼沒有道沒有德。
老子只是列舉了兩個世人普遍畏懼的事例或場景。
“唯之與阿”:恭敬與怠慢地接人待物的態(tài)度。
“美之與惡”:這個無須解釋,說的就是美的和丑的(丑惡的行為,逆行倒施的行為,當(dāng)然是值得畏懼的)。
人們接人待物的態(tài)度方面有恭敬與怠慢之分,在那個時代,一方面是因為禮樂社會體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影響,當(dāng)然還有一方面一定也是因為社會階級地位而產(chǎn)生的。
但是,老子同時也講了很重要的另一個半句話,完完整整地放在一起之后,我們再試著去理解一下:“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恭敬與怠慢,能差多少呢?
美的與丑惡的,能差幾多呢?
千萬千萬不要忘記老子在《道》第二章的內(nèi)容: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因為有恭敬,然后才有怠慢;或者反過來講,因為有怠慢,才有恭敬;一切的一切,一切的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對而言的,其實本質(zhì)上是講不清到底有多大差異的。
完全有必要總結(jié)一下,否則很容易就掉進(jìn)坑里面了。
至此,老子講了兩層意思。
第一層(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世人都在畏懼的,自己也不可能不畏懼。
第二層(相去幾何?相去若何?):其實世人所畏懼的那些東西與世人所不需要畏懼甚至是喜好的那些東西,到底又能有多大差距呢!一切都是相對而言的罷了。
總結(jié)到此為止。
老子隨即給出了他自己之所以勸導(dǎo)世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有原因和理由的,這個原因就是:“荒兮,其未央哉!”。
大道還沒有通行天下啊!
天下依然還是一片荒蕪,遠(yuǎn)遠(yuǎn)沒有盡頭,像一望無涯的荒蕪,遠(yuǎn)沒有完結(jié),沒有盡頭(“夜未央”的“未央”也就是這個意思,睡不著失眠的時候,夜似乎沒有盡頭,黎明遠(yuǎn)遠(yuǎn)還沒來到)。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7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