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論
所謂習慣就是積久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并且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影響著人的行為和理解思路。即處理事情的思維方式和活動原則。
當一個人呱呱墜地的時候,他的行為習慣就逐漸地形成,并且影響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說過:性相近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出生后的性格是一樣的,而這個一樣就是本人所理解的無性,并沒有像孟子和荀子所說的善惡,當然也不會有我們所說的天性。我們從父母那里遺傳下來的,也只限于身體上的,對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并不會產(chǎn)生影響。而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卻是外部環(huán)境對其作用的結果,即習慣。
環(huán)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有什么樣的生長環(huán)境就有什么樣的生活習慣。如一個富二代和一個窮屌絲就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當富二代和窮屌絲走在一起的時候即使他們穿同樣的衣服,我們也很容易辨別,因為他們受的社會教育不同,屌絲可能要為了生活而拼命奮斗,但富二代要的卻是高檔享受或者很大的人生目標,這就產(chǎn)生了分歧,而這樣的分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換言之就是社會環(huán)境下形成的習慣不同。
對某一件事,也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就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而這一千個讀者卻都有著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自己獨特的處理事件的方式和原則。但有人會問,兄弟兩人生活在同一個家庭中,接受著相同的教育,但有的兄弟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這有是為什么呢?根據(jù)專家介紹,當某一行為堅持1~7天左右的時間就會有一種刻意、不自然,有一種受約束的感覺;7~21天左右時,某種事物仍然限制著我們,我們?nèi)匀桓械娇桃獾厝プ觯覀儠械阶匀唬?1~90天左右時,我們會有一種不經(jīng)意、自然地去完成,而并不感到受到限制。這時我們就會形成一種習慣,而且在我們生活中會得到完善,逐漸地剔除不適合我們自身發(fā)展的部分,留下一種我們可以接受,身邊人不再反對的行為。而要改變這種習慣卻是很難的,在《大戴禮記.保傅》中有句話:少若成性,習慣之為常。如果成為習慣,那就成人性了。而兄弟兩不可能無時無刻生活在一起,偶爾的一件事或者偶爾的一次思考都會對其產(chǎn)生影響,這一次小小的見識,都會對其習慣性格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經(jīng)過一個很小的時間段就使其印于心中,變化也會積久成性,積少成多最終達到質(zhì)的飛躍。兩人的性格的變化都是在一種微不足道的事件中變化的,而且接觸的人和別人對其不同的態(tài)度都有影響。反倒說不改變才是奇怪的。
對于習慣,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一定程度上習慣就是自然的前身,聽人說過,所謂苦只不過是不適應,習慣成自然了那就不再是苦了有可能還能成為一種樂趣,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習慣的養(yǎng)成大多來自外部的影響,而外部的這個影響并不是相等的,或者是形成之后都是一樣的。習慣的牢固往往是跟其形成時間成正比的,我們21天形成的習慣和40天形成的習慣都有很大的區(qū)別,即使它是同樣的習慣。當一個習慣被世代人沿襲,那就成了一個習俗,風氣。這就是習慣的最高境界了。而要改變習慣,習俗卻是非常困難的。商鞅變法時,最令其頭疼的就是改變老秦人的壞習慣,移風易俗,如廁所和寢室在同一間房里等等。而這個棘手的問題也是用了30多年的時間才看到了效果,并且其間懲治了成千上萬人的罪,渭水邊為了禁止私斗一次斬殺700多人,而自己最終也被那些守舊派車裂。況且歷史告訴我們變發(fā)者的下場并不怎么好。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習慣的力量我們并不能小覷,習慣可以塑造一個人的人生,也可以毀掉一個人生。而要改變積久成性的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一成不變的不是習慣,是習慣就可以改變,而要改變習慣并不是盲目地去變,這樣的改變我們可能要付出的更多。改變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因和而變,變向何處,是否復合常理與 現(xiàn)實的發(fā)展,這不做好了再思其變。我們要明確目標,不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而且還要堅持,如馬可吐溫說的: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引下樓。只有明確了目標,而且時刻提醒自己,按著事先設定的計劃行動,新的習慣并不是不能形成。潛意識輸入,視覺與行動并舉,自我鼓勵,新的習慣不難養(yǎng)成。(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71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