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孩子的記憶之炒螺螄
吃炒螺螄要用嘴吸才有趣,對著螺螄一吸舌尖一頂螺螄肉進到嘴里腸子還留在殼中。其實吃螺螄需要一些的技巧,吸了幾下還吸不出來,有人憋紅了臉非要吸出來不可,有人用牙簽去挑,有人恨不能丟在地上用腳剁上幾下……各人的脾性顯露無遺。
小時候吃螺螄是另一種吃法,把螺螄煮了用針將肉挑出來炒韭菜,一大堆螺螄挑半天才能挑出一小盤,弟兄幾個端起盤子往自己碗里一撥,一會兒盤子就空了。我很喜歡摸螺螄,看著太陽西斜了,拿個盆挽起褲腿沿著水塘邊去摸螺螄,那時螺螄是極多的,掀開一片浮在水面的荷葉,底下吸滿了螺螄,荷葉的莖也吸滿螺螄,從下往上一捋就是一大把。水塘里也有很多,兩只手分別撫著泥底,摸到一個小硬物就是一個螺螄,等雙手合到一起就是一把。盆浮在水面隨手拽在身邊,不出五十米,盆就裝滿了。上中學時有個老家是浙江的同學教我新的吃法,將螺螄用鉗子剪掉屁股加上生姜、大蒜、辣椒像炒菜一樣在鍋里爆炒再燜煮一會就好了,吃起來也很簡單,直接吸就是。這種做法不久在縣里流行起來,夏天太陽下山后就有人在街道上支起小攤,擺開了排擋,主打的就是炒螺螄,大家三五一群,點盤螺螄,來上幾瓶冰啤酒,納涼消夏好不愜意,小攤生意很好,不到后半夜收不了攤。炒螺螄很多地方都愛吃,在北京也可以吃到這道菜,不過各地方的做法有些不同,有的是炒熟的,有的是煮熟的,不過味道倒是差不多,吃法也一樣,螺螄端上來一般都放一些牙簽,吸著吃還是用牙簽挑各自隨便。
做這道菜其實是相當講究的,螺螄生長在泥水中,殼上長滿了綠苔,肚子里有很多的泥和小螺螄仔。撈上來的螺螄要反復搓洗螺螄殼,利用螺螄的硬殼相互去搓掉其他螺螄殼上的綠苔和泥。小時候我是裝進竹籃子在水塘里搓,將竹籃子浸入水中,兩手撈起一把螺螄用力搓,手中螺螄都掉進籃子,再撈起一把,反反復復地搓,然后將籃子快速提起來,泥水從縫里擴散出去,再將籃子放進水里,稍稍用力讓籃子快些入水,利用水的沖力將搓出的臟水淘出去,左右轉(zhuǎn)動籃子柄,泥水向籃子四周漫開,這叫淘洗。淘洗后再搓、上下提左右轉(zhuǎn)籃子,再淘洗,反復十幾遍直到淘洗后的水變清才能將螺螄外殼搓洗干凈。外殼搓洗干凈后,還要讓螺螄吐出肚子的泥和小螺螄仔,在大木盆裝滿了清水,將螺螄放進去養(yǎng),過不了多久,螺螄就會吐出很多的泥,這些泥粘著螺螄的粘液一縷一縷的,這時要換清水了。換清水需要再進行搓洗,搓洗干凈的螺螄撈起來放到另外周轉(zhuǎn)的盆里,將大木盆洗干凈把螺螄再放進來,放清水養(yǎng),這樣一遍一遍搓洗、換水,每一遍螺螄吐出來的泥比上一遍少,換水間隔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要用好幾天的時間。等螺螄吐干凈肚子里的泥再往盆里滴幾滴食用油,仍用清水養(yǎng)著螺螄肚子里的小螺螄才會吐出來。等螺螄里里外外都洗干凈了,再剪屁股,剪掉屁股是為了容易吸出螺螄肉,不過有些地方好像是不剪屁股的,所以吸起來費勁一些。螺螄的屁股是硬殼需要用老虎鉗子剪,南方的餐館會置備專門的工具,在鋼板上車出一個洞,大小正好將螺螄的屁股放進去,鋼板設(shè)一個底座立著,左手將螺螄的屁股放進去,右手用鈍刀貼著鋼板另一邊一剁,干凈利索快速而安全,比用鉗子剪效率高出許多倍。剪了屁股的螺螄還要滴油再養(yǎng)一會,然后才可以下鍋做菜。螺螄沒有腳但是卻可以用吸盤一點一點盆里跑出來,所以養(yǎng)螺螄的時候還要注意將跑出來的螺螄放回水里。淘洗螺螄非常費工夫,也相當?shù)馁M水,還要耐心等好幾天的時間,飯店未必肯這樣用功去洗,換水這么勤,用心去養(yǎng)。盆里養(yǎng)的螺螄太多,跑出來的螺螄沒有及時放回水中,未免有死的,死的會發(fā)臭不能吃,不過混在新鮮的螺螄之間難以挑出來,吃到臭的會壞了興致。市場上也有活的螺螄賣,買回來自己去養(yǎng),自家里做,和家人一起享用,就著啤酒小酌不失為一樂事。
2013年5月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ubject/361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