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謝晉的電影曾經是一種時尚
即便是70后生人,也沒有幾個是不知道謝晉導演的。記得文革結束以后,大量的解禁的電影中,謝晉的電影最為當時的觀眾所推崇。我記得看到的謝導的第一部片子是《女籃五號》,劇中帥氣的劉瓊、驚艷的秦怡令我難忘--那個時候還沒有偶像的說法,但直至今日,我也認為,能夠帥過劉瓊、美過秦怡的男女演員屈指可數,這也足以見得謝導的審美觀之不俗。
因為當時小,所以喜歡的電影無非是打仗的,或者喜劇的。這方面,謝導前者有至今看去仍不免熱血沸騰的力作《紅色娘子軍》,后者則有當時令人百看不厭、影院里總是笑聲不斷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前幾天在電視上看了,依舊會心的笑而不止)。由于當時條件有限,電視機并不普及,想再看一遍只能到電影院看,而電影院通常也就放映幾天,所以那個年代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重溫方式:電影錄音剪輯--也就是通過廣播聽電影。毫不夸張的講,謝晉電影的錄音剪輯重播率是比較高的,而現在看來夸張的是,那個時候,一臺收音機跟前往往可以圍著一群人,他們跟著《紅色娘子軍》緊張,跟著《大李小李和老李》開懷,隨著《舞臺姐妹》唏噓,這樣的場面,現在哪里還會看得到???--其中雖有物質生活改善的原因,但究其根本,還是如今能夠象謝晉一樣喚起人們共鳴的作品太少了。
謝晉的電影,是那種完全可以用大師級來形容的電影。在我個人看來,歷數中國的導演,就作品之數量、內容之廣泛、題材之豐富、質量之上乘,無人能出謝導其右。他總是在講述一個曲折的故事同時,能夠引發(fā)你對某種社會現象以及人的某種精神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無時不見反思,無時不顯深刻。但,上至陽春白雪,下到下里巴人,上至老叟,下至孩童,大家又都能看得懂,每個人都會從中聯系自己的閱歷汲取屬于自己的養(yǎng)分。能夠做到這種程度的中國導演,唯謝晉導演!如果一定要做個比較,恐怕也唯有日本的黑澤明、臺灣的楊德昌能夠達到如此的高度!
因為如此,看謝晉的電影成為八十年代的一種時尚,結束了文革經歷的人們需要有人來引導他們用一種正確的方式審視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謝晉導演也以矢志不渝、義不容辭的態(tài)度用他的一部部作品回報了觀眾。
當整個社會陷入結婚需要“多少條腿”(意指家具的數量)的風氣時,《天云山傳奇》中馮晴嵐那一句“我想五塊錢結婚也夠了”的臺詞所引起的影院中許多觀眾的感慨仿佛言猶在耳。當出國熱的風潮遍及全國時,《牧馬人》中飽受苦難卻最終依舊選擇留在祖國放棄出國的許靈均又感動了多少人?
還有,《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梁三喜犧牲后留下的那一筆筆賬單,為了不讓戰(zhàn)友渴死去偷甘蔗不幸觸雷犧牲卻被人批評為“覺悟不高”的靳開來,這些中國電影史上經典的細節(jié)以及人物,不正是因為謝晉導演才讓觀眾過目不忘嗎?(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有人說,大師級導演通常不會在乎講的是一個什么故事,在乎的只是如何講這個故事。而謝晉導演的特別就在于,他是一個既在乎故事,也在乎藝術的多種表現方式的大師。
所以他的作品,即便被稱作拙筆之作,那也是因為人們總是希望他達到更高的高度的原因--即使他保持都不可以。換做別人會如何?早就歇菜了,要不就是拿票房做擋箭牌--所以這樣的導演可能會成為一個好導演,但不會成為大師級導演。
謝晉導演呢?他的精力總是在下一部作品上。因此,在《秋瑾》飽受各方非議后,謝導以一部《芙蓉鎮(zhèn)》震撼了世人。據說,這部1986年出品的電影至今依然在日本放映,因為觀眾喜歡。
如今,人們喜歡用“經典”這個詞兒來表示自己對某些作品的認可,但我想,如果以謝晉的電影作為經典之標準的話,即使是張藝謀,又能達到多少呢?
看謝晉的電影曾經是一種時尚,因為人們需要精神領域方面的重建。而謝晉電影中無時不有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總是那樣的耀眼,能夠將這些主旋律因素順其自然、潤物無聲的表現出來,中國導演中,謝晉是第一人,就目前來看,恐怕也是空前絕后的唯一一人。因為現在的環(huán)境,已經不大可能再造就出謝晉導演這樣真正德高望重、德厚流光、明德惟馨、高情遠致的藝術家了?,F在的所謂藝術家,想得更多的是給投資人的口袋里留下什么,而不是給觀眾的頭腦里留下什么。
再看謝導的作品,已經是工作以后了。那部膾炙人口足以傳世百年的力作《鴉片戰(zhàn)爭》,堪稱中國電影的巔峰之作。但就是這樣一部電影,令謝晉幾乎傾家蕩產。不知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悲哀?
看謝晉的電影曾經是一種時尚。
謝導,走好!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277762.cc/subject/1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