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記憶
正值中伏天,天氣是愈加的炎熱了。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可見這個夏天還得繼續(xù)熬。
記憶中兒時的夏天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那時家門口到處是刺槐樹和梧桐樹,中午午休,大人們都搬一張竹床放在樹蔭底下,在樹蔭底下睡午覺,那時唯一的納涼工作是蒲包扇。盡管天氣很熱,孩子們可是閑不住的,孩子們要么爬到樹上捉知了,要么在樹蔭下打蛋子,玩過家家的游戲等。夏日的傍晚,家家都把門前的土曬場打掃的干干凈凈,我家僅有的兩張竹床也都搬出來。一張先供吃晚餐用,另一張供家人納涼。那時早晚都吃粥或吃面食,只有中午才能吃到飯。由于家里人多,往往盛一大盆粥或面湯、面疙瘩。面湯或面疙瘩里放上馬鈴薯或瓠子,再放點豬油簡直就是上等的佳肴。母親有一雙靈巧的手,面條搟的既快又好。一大家人,要捏兩個大面團,她一會兒就搟好了,搟好之后,放在桌子上晾一會兒。如果放馬鈴薯或瓠子,就先把它們先炒一炒,放上水燒開,然后就把搟好的面倒進沸水里,燒開后稍微再用文火燉一下,面湯就出鍋了。放上一點油,吃在嘴里是特別的有嚼勁也特別的香,由于自家生產(chǎn)的小麥洗凈曬干后,再到加工廠加工成面粉,是原汁原味,吃在嘴里甜甜的。現(xiàn)在市場上的面粉,做成面疙瘩,吃不出兒時的味。前幾年為了吃農(nóng)家種出來的麥子加工成的面粉,托一位同事給我搞來了二三十斤,可吃起來就是沒有兒時的味。我想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現(xiàn)在的面粉都經(jīng)過了精加工,營養(yǎng)和味道遠不如以前;二則就如《芋老人傳》上所說:“時、位之移人也?!爆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吃的東西多了,味蕾就變得麻木了。
夏日有月亮的晚上可就更熱鬧。小伙伴們在一起講故事,說長道短。有一次小哥和鄰居的伙伴們一起到人家的果樹林里偷了許多梨子回家,我們小一些孩子就忙著分戰(zhàn)利品,梨子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夏日納涼到半夜基本就回家睡覺了。父親特別的怕熱,母親給父親買了一頂蚊帳,夏天的晚上父親在外面曬場上睡得比較多。我也特別怕熱,有時在家熱的不能入睡,我也跑到外面的竹床上睡。沒有蚊帳,我就用被服套從頭到腳的把身子裹起來,蚊子仍是在耳邊嗡嗡的叫。有時睡不著,就數(shù)著天上的星星,看著牛郎星、織女星在哪,經(jīng)常盼著七夕那天快一點到來,期待牛郎織女這對戀人的鵲橋相會。有時盼啊盼,盼到七夕那天,天上滿是烏云,看不到牛郎織女星,內心很失落。母親告訴我,說要想看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要睡在菜園地里看,頭必須睡在辣椒地里,腳放在茄子地里。那時真的有一種沖動,想到菜園地里看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可膽子小,不敢到菜園地里,因為菜園地周圍到處是墳。有時一覺睡到天亮,身上到處是蚊子咬的紅點點。
那時的夏天,也是搶收搶種的季節(jié)。農(nóng)村里那時搞“雙搶”,稻子都是兩季,早、晚稻,沒有機械,都是人工收割。再后來是種了雜交稻,一年就收割一次,產(chǎn)量也不比兩季低,又不用在“雙搶”的酷熱中煎熬了。真得感謝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社會在發(fā)展,農(nóng)民也在農(nóng)耕中解放出來?,F(xiàn)在年輕人種稻子的越來越少了,好多田都是種糧大戶在承包,農(nóng)村富余的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這就是社會在不斷的進步的結果。
好想吃母親親手做的面疙瘩和面湯!(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寫于2018年7月29日晚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277762.cc/sanwen/vmxj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