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火紛飛的古張鎮(zhèn)
戰(zhàn)火紛飛的古張鎮(zhèn)
拂去歲月的塵埃,撩開往事的煙云,大量的證據(jù),驚人地發(fā)現(xiàn)惠山區(qū)洛社鎮(zhèn)的張鎮(zhèn)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古戰(zhàn)場。
張鎮(zhèn)橋北有客船繁忙的京杭大運河,南有陸上東西交通的馬塔浜古道,交通要塞,能進能退,地源廣闊,兵家必爭之地。
滄桑的尖上
洛社張鎮(zhèn)橋村有個尖上的自然村,椐大量史料考證,“宕”、“墩”、“尖”多與湖有關。
椐說古代芙蓉湖煙波浩渺,面積頗大,一直與北門外的運河相連,江尖渚即芙蓉湖中的一渚島,古稱芙蓉尖、蓉湖尖。明代周忱治理芙蓉湖,水勢縮小,江尖渚民居漸多。(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而無錫北門外的5個尖,即江尖、南尖、北尖、小尖、雙河尖也與芙蓉湖有關。而所謂尖,與古運河中的墩相類似(如黃埠墩),應為一個小島,又比墩稍大。
有史料可證,到南宋朝宋元嘉年間,在五牧之南和安陽山(今天的惠山區(qū)陽山鎮(zhèn))之北筑陽湖堰,得良田數(shù)百頃。由此可證在南宋前五牧和安山北還是一片湖面。
墩和尖都是無錫地名中特有的現(xiàn)象,處于古運河水道中。再細考,由于芙蓉湖水域經治水后,逐漸縮小,留下一些墩和尖?,F(xiàn)在除了江尖外基本已與岸地相連,但在歷史上確是與岸地分開的。雙河尖位于錫邑古運河西分道口,運輸繁忙而成名。洛社張鎮(zhèn)橋尖上也處兩河之間成尖狀,實屬有小雙河尖之稱。
尖上與馬塔浜是三沙王氏西沙王氏無錫早期聚居生息的地方。
無錫西沙王氏王胤再傳十五代至十六世祖王綸,字崇正,于明朝正德年間左右遷居張鎮(zhèn)橋尖上、馬塔浜,奉為三槐堂三沙王氏西沙尖上、馬塔浜支始遷祖,距今大約已有五百年之久。
五百年來,尖上、馬塔浜支王氏后代繁衍生息,枝繁葉茂,接納外人,先后前馬和尖上,從而形成現(xiàn)在的馬塔浜。但期間尖上、馬塔浜人也歷盡磨難,清朝咸豐元年(1851),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fā)起,咸豐十年(1860)四月,太平軍攻占無錫、金匱,至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清軍收復無錫、金匱,錫金兩邑戰(zhàn)火紛飛,紳民死難眾多。太平天國后期,曾經繁華富庶的江南 “幾于百里無人煙,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尖上、馬塔浜也是未能幸免。長毛,是當時江南百姓對太平天國隊伍的稱呼,因為太平天國提倡留長發(fā)。由于戰(zhàn)火帶來永久的傷痛記憶,直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期,每當有小孩哇哇大哭時,大人為了要嚇唬小孩不準哭泣,不是說“大灰狼來了……”,而是說“長毛來了……”。
1851年,江蘇人口約為4430萬,經歷戰(zhàn)亂后十年恢復,即到1874年,人口不到2000萬。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中:揚州、蘇州、南京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后,“二三十里無居民”,“竟日不逢一人”。
尖上、 馬塔浜人飽受戰(zhàn)火的摧殘,歷經多代先賢打造的繁華集市街道也毀于一旦,人們卻不甘戰(zhàn)后的破落,相互扶持,勵精圖治,重建家園。
現(xiàn)今尖上、馬塔浜村已是多姓組成,而大多還是王姓,其宗親幾經遷居,現(xiàn)分布馬塔浜、張鎮(zhèn)橋、北園巷、盛巷、北陳巷及青上橋等地,世代延續(xù)已有三十多代。
高田上由來
追溯到明代初年,由于元末的大動蕩和戰(zhàn)亂,使得當時的江南很多地方已經沒有人煙,史書記載“赤地千里不聞雞犬之聲”,朱明皇朝成立后,朝廷鼓勵移民,對荒蕪江南重新開拓。就在這時候,黃氏祖先福益公率領全家由常州的祁莊里遷徙到洛社萬安鄉(xiāng)一處叫陳村里的荒蕪村莊,福益公看到這里田地河道都很好,是一處有利于家屬興旺的風水寶地,遂在此安家,由此開始了耕讀傳家的基業(yè),并把有名無實的陳村里更名為高田上,幾百年來一直沿用至今。
黃公福益,字汝積,號德齋;明朝初年為一虛銜小官,退隱歸田后,當時朝廷鼓勵重新開墾江南,福益公積極響應;明洪武四年,已六十多歲的福益公,毅然率領全家遷往無錫縣洛社南面當時已經荒蕪的萬安鄉(xiāng)陳村里。使得黃氏人脈,在無錫地區(qū)得以繁衍。《黃氏家譜》記載了這一偉大的遷徙過程,并尊福益公為我們錫山黃氏之開宗之祖也。據(jù)家譜記載,福益公農忙時下田耕作,農閑讀書賦詩,其耕讀傳家之懿范,實為我們后世子孫之楷模也!
黃姓出于嬴姓,直接可以上溯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已有五千多年的姓氏傳承歷史了,上古時期的宗姓發(fā)祥地為河南潢川。據(jù)我們一支宗親所藏之《黃氏統(tǒng)宗家譜》記載,尊漢朝時期的魏郡太守黃香,為我黃氏『統(tǒng)宗』一支系之一世祖,黃香公即『二十四孝』中那個【扇枕溫席】大孝子,香公的考墳在湖北安陸原口。黃香公至北宋黃中,傳三十五代。黃中公字通老,號簡肅,北宋時定居在福建邵武,官至兵、禮兩部尚書,其考墳在邵武仁澤鄉(xiāng),大文豪朱熹為銘。玉林者,黃中之子也,因其子知常州,故由邵武遷至常州南祈莊里,家譜尊玉林公為蘇南黃氏一世之祖,六世后傳之瑤公之長子福益;福益公是我們錫山黃氏遷徙之祖。
福益公定居高田上后,傳至今已三十代多了。其后代分為東西兩房;西長房第三代起定居香花橋,繼而分至范家莊、下皋、張舍等村居住。西二房居高田上村子西面的黃西典等村。東長房分遷至錢橋、雙河黃巷、大花岸等村。東二房分居興花橋等村。東三房留在祖藉地高田上。東四房分居張鎮(zhèn)橋、壩頭巷等村。錫山黃氏的祖墳在高田上以西,黃西典以東,南臨大河的大墳(家譜有圖),現(xiàn)已無存也。
高田上的地貌特征在福益公以后的六百多年,基本沒有大的變動,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修建312國道,公路恰好在村莊后面穿過,后來公路幾次擴建,沿公路兩旁又造出很多廠房,于是就徹底改變了原來的面貌,池塘都填平了,良田也變成了廠房。
戰(zhàn)事的痕跡
(1851),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fā)起,咸豐十年(1860)四月,太平軍攻占無錫、金匱,至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清軍收復無錫、金匱,錫金兩邑戰(zhàn)火紛飛,紳民死難眾多。太平軍沿馬塔浜古道,遭到地方保安部隊的抵抗,太平軍一怒下把尖上、馬塔浜房子全部燒毀。馬塔浜被太平軍火燒后一片荒地。那里雜草叢生,太平軍專為養(yǎng)馬的地方,故叫馬塔浜。
吳將頭村傳說吳國將軍,戰(zhàn)死在戰(zhàn)場,后將軍頭顱埋在此地,得名吳將頭。還有一種說法,馬塔浜太平軍養(yǎng)馬,附近住著兩位吳將將軍。總之這個村與戰(zhàn)爭有關。
北園巷姓多人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近代北園巷的誕生,可能是在明,清兩軍交戰(zhàn)結來后誕生的,戰(zhàn)亂之后,人們渴望和平,清軍留守人或戰(zhàn)后殘存的當?shù)卦季用裰袔讉€姓的人員,慢慢地聚集起來,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園。
在北園巷西北約百米處,有一個拐角形的池塘,名曰:楊家漕頭,意即楊家給牲畜喂飼料的地方。由此可見,楊家曾是北園巷的先民,而且很可能是一個大戶人家。不知何故?不知何時?去向何地?幾十年來,我們也從未發(fā)現(xiàn)楊家的任何遺跡。所以,有關楊家的一切,都只能是推斷了。
楊家很可能在明代的時候,就已經是北園巷這塊土地的主人了。在朱、王、薛、邵四姓居民定居北園巷的時候,楊家漕頭的地名被傳承了下來。如果這個推斷成立,那么,楊姓很可能是在清軍和明軍的戰(zhàn)斗中覆滅的,或者是因戰(zhàn)爭而遠走他鄉(xiāng)。因為,在北園巷和周圍的村子里沒有楊姓居民。根椐“楊家漕頭”的名稱,還可以推想,楊家可能是一個帶兵的人,因為只有在馬匹較多的情況下,才會產生“楊家漕頭”的地名來,那時楊家漕頭的大面面積,大的有 150 平方米左右,這也說明了馬匹不是少數(shù)。那時地名是不是叫北園巷?或者村名是如何演變的?就無從考證。
根據(jù)以上推斷,在明清換代之際,北園巷居民,由于戰(zhàn)亂。曾經有過一次大更變。
還有一個小鎮(zhèn)子,名曰張鎮(zhèn)橋,張鎮(zhèn)顧名思義,應是張姓的鎮(zhèn)子?,F(xiàn)在的張鎮(zhèn)橋好象沒有張姓人家,絕大多數(shù)人都姓黃,根據(jù)地名起源規(guī)律推斷,這里似乎他曾發(fā)生過一次人口大變遷。張姓人家或者因戰(zhàn)爭而覆滅,或者因戰(zhàn)爭而遠走他鄉(xiāng)。
現(xiàn)在的張鎮(zhèn)橋已經變成一個有較大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的張鎮(zhèn)小區(qū)了
、
戰(zhàn)火紛飛的古張鎮(zhèn)的評論 (共 2 條)
- 漫舞洛城 推薦閱讀并說 一門心思選好文,百花叢中覓新人!讓文學來溫暖整個世界,你的關愛和支持就是我們中國散文網發(fā)展壯大和愈加旺盛的堅硬基石和有力支撐?。。≡邗r花鋪就紅毯的圓夢路上,有你有我的不離不棄和溫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謝謝你我最親愛的朋友!??!順祝工作心情都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