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筆記】理論:根本動力
引語:
人做出行為的動機,或者說動力,是什么呢?
這是一個看起來有點復雜的問題。
我想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很多人來說,他們可能給出的答案大概會是"欲望"或是相類似的詞吧?(至于我為什么對我們這個時代做出這樣的判斷,詳見其他文章)
欲望似乎在人類的詞典中被分成了很多種類,這也許得益于人類自身對欲望的諸類踐行使我們獲得了不少經(jīng)驗,我們常常就會說一個人有食欲,一個人有性欲云云,然而這些還算是比較好理解的東西,我們?nèi)羰钦f一個人虛榮,那似乎就有些高級了,另外,也許還有一些對我們來說于其認識更淺以至于尚未形成專門詞匯的復雜欲望,例如一個人對死亡所帶來的美的向往,這樣的東西,不經(jīng)思考只憑借經(jīng)驗可能是難以理解的。
所以可見如今的認知之內(nèi),欲望是繁多而雜亂的,那么欲望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不同的欲望之間全部都是并列的么,還是說他們之間存在某種不同的關系,例如,某些欲望是某些欲望的產(chǎn)生因素,某些欲望是其他某些欲望的集合體,某些欲望又可能是某些的扭曲變形,相信欲望之間全部并列沒有聯(lián)系似乎是簡單而難以置信的。
人說三大欲望,食欲性欲睡眠欲,看起來似乎可以作為這些欲望的起點了,同樣我記得某個古希臘人(我忘了是蘇格拉底還是柏拉圖)主張人的根本欲望就是吃和肏兩種,沒有加入睡眠欲,可能在他心里對欲望的理解于現(xiàn)在有些不同,大抵是某些認知不對稱吧。
如今我們引入一個理論,妄圖覆蓋前面的話,從一個新的角度解釋欲望,或者說,修正對欲望的認識(這當然需要強調(diào),下面要提到的說法本身也只是理論,不可直接理解為事實)
這里提前放出最終結論:生命以追求"存在"作為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
正文:
上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最終結論,下面我們來對其進行解釋。首先要說的便是這里"存在"的含義,這里的存在代表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所強調(diào)的是一種立足于思維意識的東西。由于似乎并沒有原生詞匯來闡述它,所以下面我將先用舉例說明的方法來介紹它。
例如說"你","你"這個人,怎樣就算是"存在"了呢?我現(xiàn)可以說的是,讓你"存在"的方式算不的少。
首先你可以靠你自己,只要你是活著的,你的大腦可以正常工作(或者也許有些情況有些不正常也不會影響?),思維能正常運作,意識可以進行活動,那么你就可以用你自己的意識來使你"存在"。這是因為你的意識進行了某種活動(原諒我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匯,我本想用"認識"這個詞,但后來發(fā)現(xiàn)不妥),這種活動使得你的意識判斷到了你的存在。這聽起來似乎不禁令人想到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雖然兩者實際存在某些差異。
上面的文字是想引出這件事:意識通過進行判斷來使得"存在"成立。這里的意識可以是你自己的意識,也可以是其他的意識。另外,這里的判斷,由于主語"意識"的所有者不同,也會設有不同的條件,我們認為在正常意識的情況下自己判斷自己是不需要額外精神條件(這里認為物質(zhì)條件最終會達成某些精神條件)的,這件事畢竟就像你所經(jīng)歷的那么簡單。(你每天都在做不是嗎?否則的話你為什么覺得現(xiàn)在自己是活著的而不是死的)然而其他意識進行判斷卻是需要額外的一些條件的。
舉個例子,想象一個星球,這個星球上只有兩個人,他們分別位于這個星球的兩極,星球的直徑夠大以至于他們無法直接通過感官感知到對方。而這時這兩個人互相就無法對彼此進行判斷。
這是為了說明,一個人如果想要向其他人發(fā)出"判斷請求",他首先需要通過某些行為來作為連接對方和自己的橋梁。這種行為可以是看起來簡單的,例如,這個星球的一個人可以跑到另一個人的眼前,讓他看看自己,這可謂是很簡單的一種方法了。當然,有時這種行為可能是復雜(這里的復雜用來表示難以表述這種行為的方方面面)的,例如那個星球上的人可以通過寫一本小說,來連接他和那個作為讀者的另一個人,這種方式看起來其底層本質(zhì)似乎就比讓對方看看我要復雜(當然還會有更復雜而不典型的例子)
那么我們再提煉幾條信息:
1.正常運轉的意識可以判斷存在
2.自己可以判斷自己,而且這種判斷是容易達到的
3.他人判斷需要條件,比自己判斷要困難
綜合這三條,我們就能很容易的解釋一些簡單欲望了。
食欲&睡眠欲
例如說,為什么會"貪生怕死"?目前可以理解為,這是因為如果你死了,大腦也就將不再運轉,那么你的意識也就不在了,這樣的話,你就不在能進行自我判斷,簡而言之,是因為死會帶來的這種風險,而生則代表著這種自我判斷得以繼續(xù)。解釋完了生死欲望,食欲和睡眠欲自然也就有了地基,畢竟不吃不睡死路一條,而且我們會認為吃好睡好則活的好。
性欲
對于性欲,我們?yōu)槭裁磿矚g性交呢?很明顯這和多巴胺是分不開的,說白了,性交的快感使人沉迷其中,由于關于性欲的話題涉及到"非理性構造",詳見其他文章。
對于其他欲望的推廣:
上面的例子向我們展示了用這種理論解釋欲望的樣子,我們抽出其中的精華,也就可以意識到,所謂欲望,其所傳達的就是人類對于某種東西的欲求,該理論則認為之所以會有這些欲求是為了達到判斷存在的目的,同樣的,我們的行為也都可以從其出發(fā)來理解。
例如說,為什么說了人貪生怕死,卻還有人不關心生死呢?這就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了更有效的判斷存在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自我判斷的強度更為猛烈,所以他們不再將很多精力放在經(jīng)營生死上。(這里提到了"存在"的強度,然而本身"存在"是無法量化的,我們無法用所謂理性得出關于其強度的結論,這種強度實際上是一種主觀感受,你對不同"存在"的態(tài)度決定了它們對你而言的強度,你會借助這些強度感受來權衡你的行為),所以對有些人來說,舍生取義超脫生死之類卻是真的值得,畢竟他認為舍生取義的回報比那么活著強。
結語: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源于日常與朋友們的談話,在談到諸多社會科學問題時難免提到所謂人的動機一類話題,近來又與人交談低欲望社會時聊到欲望,不知什么刺激,收集了以前的諸多觀點,今天將它們寫成一篇,來記錄我對根本動力這一問題的看法。
上述"存在動力論"最令人不信服的點恐怕就是沒有回答為什么人會渴望追求"存在"這個問題,目前我對于此問題的想法還欠火候,希望日后可以補充。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