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都鐸晚期英國海軍戰(zhàn)術的發(fā)展

2023-05-20 02:51 作者:NakiriCroiseur  | 我要投稿

?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英國海軍在十六世紀末采用新式的線列戰(zhàn)術擊敗了采用舊式編隊的西班牙艦隊。這種觀念無疑受到了十六世紀末期一系列作戰(zhàn)沖突,特別是1568年德雷克在烏魯阿的圣胡安港與西班牙殖民者小規(guī)模沖突與英國海軍在1588年戰(zhàn)役的影響。部分原因,則是認為這一時期,傳統(tǒng)地中海橫隊戰(zhàn)術上迅速被這些側(cè)舷列炮的艦艇取而代之,然而,甚至可以說,在相當漫長的歲月里,這一北大西洋的海上戰(zhàn)術依然受到了源自于地中海傳統(tǒng)戰(zhàn)術的影響。

? 要說明這一點,故事首先要從十五世紀晚期與十六世紀初期之交開始。在這一時期,海上的戰(zhàn)斗基本由兩種船型所把持:在北海是卡拉克樓船,而地中海則是槳帆船隊。同一時間,輕型火炮已經(jīng)成為了遠洋船舶不可或缺的武備,越過舷墻或者通過船舷一側(cè)的開口朝外發(fā)射,而重型的火炮則在陸地上攻城略地。不過在這一時期,海上的戰(zhàn)術幾乎與中世紀無異:一艘裝備火炮的卡拉克船,要么在搶占上風位置時,朝下風的敵船發(fā)動沖擊,在登舷之前用側(cè)舷的船炮使敵甲板陷入混亂,利用炮火的煙霧使敵暫時陷入失明,或者反過來占據(jù)上風位,利用風勢朝意圖登上船舷之敵傾瀉弓矢炮火。要么在漫長的對峙中憑借高大的干舷與船艏艉樓,用裝備的輕型炮火與弓弩、石塊擊退任何靠近的敵長船。這些炮火與其稱為了擊殺敵人或是擊沉敵船,毋寧說是為接下來的登舷戰(zhàn)做準備 [注1]。在這里,未來用于擊沉敵船的重型火炮似乎難以堪用。而在地中海世界,與同樣裝備火炮的長船的遭遇戰(zhàn)中,卡拉克船與其稱是進攻者,毋寧稱是守御者。而傳統(tǒng)上,對于海上作戰(zhàn)來說,長船是天生的獵手 [注2]。

? 這實際上是一樣技術上的困難。一艘長船,單看武裝,其船上幾乎近90%的部位都與炮戰(zhàn)直接無關,甲板與作戰(zhàn)平臺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槳手,持劍披甲的戰(zhàn)士,船艉則是船上的指揮中樞,駐扎了陸上連隊的軍官,船長,大副,領航員,舵手,除此之外還有負責操帆的水手,隨船的工匠,這些人堆積在只有一層的甲板與船艏艉樓搭建的平臺上,唯一足以令火炮安身的部位便是狹隘的船艏。然而盡管如此,這樣的構造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 已知最早在1481年,阿拉貢的阿方索五世的王家長船上便裝備了“兩門射石炮”(two bombards),這些火炮并非沿著船體中軸線布置,可能是較小的火炮。15世紀的大約70年代,威尼斯人率先將陸地上的重型火炮安裝在槳帆船的船艏上,隨后,這一改變被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最初,這些火炮是鍛鐵制作的后膛裝填炮,到了約十六世紀的初,這些火炮被鑄銅的火炮所替代,發(fā)射石或鐵制的彈丸。在1506年阿拉貢的費迪南的旗長船上,裝備了一門重43擔(quintales,合英制磅4360磅)的鍛鐵直筒炮,發(fā)射80磅重的石彈。這些火炮布置在剛性的炮架上,通過船體本身承接開火時的后坐力。這使得在希臘火消亡的數(shù)百年后,海上作戰(zhàn)的速戰(zhàn)速決再度成為了可能。在十六世紀的20年代,一樣其貌不揚的改變出現(xiàn)在了這些船只上。這種改變是一樣安裝在船上的軌道,幾乎占據(jù)船體的前半部分的中軸線,涂滿了動物油脂做成的潤滑油,船艏的艦炮安裝在木撬狀的炮車上,開火后順著導軌滑動,最后一頭撞進船舯主桅前提前安放好的緩沖物里。這意味著近乎整個船只的前半部分都是為火炮提供緩沖的區(qū)域,炮手足以從容的再度裝填自己的火炮。這一簡單的裝置足以容納上限到6000磅重的重炮,發(fā)射的炮彈最多可達百磅[注3]。

? 然而對于圓船來說,這一點卻困難重重。這些船只要么難以在船舷布置重炮,要么沒有足夠的距離讓火炮后座,從而在戰(zhàn)斗中完成裝填的任務。在1499年的佐奇奧之戰(zhàn)中,在側(cè)舷安裝重磅射石炮的奧斯曼土耳其的卡拉克樓船在擊沉威尼斯的一艘長船與圓船后,并沒有在接下來的戰(zhàn)斗中發(fā)射出第二發(fā)。另一邊威尼斯的兩艘卡拉克也是如此。最終,雙方不得已投入縱火武器,三艘卡拉克船都被焚毀。


槳帆船上使用的滑動軌道;圖片來源:The Gun and Corsia of Early Modern Mediterranean Galleys: Design issues and rationales
船艉裝備朝后發(fā)射的蛇怪炮(basilisk)的商船;作者:Pieter Bruegel de Oude

? 一艘在側(cè)舷裝備重磅射石炮的圓船,與早期的長船類似,通過剛性炮架將身管固定在船舷上。如果要在戰(zhàn)斗中對側(cè)舷的艦炮進行再度裝填,那么意味著炮手必須屈身靠在舷外才能將固死身管的木阻塊敲下,然后才能將舷炮搬回艦體。而這在隨時可能爆發(fā)的接舷戰(zhàn)中近乎不可能。即使在日后,船上唯一足以支持復裝的要么是那些輕型火炮,要么是那些向后布置在船艉處的重型火炮,而這意味著純粹的防御。在這一層意義上,長船比圓船更率先裝備足以擊沉敵艦的火力,并足以保持在戰(zhàn)術上的主動。

? 因而,實際上,在黑火藥武器誕生的最初歲月里,圓船不僅未能扭轉(zhuǎn)傳統(tǒng)上扮演海上戰(zhàn)斗者的角色,反而因為炮火而更加尷尬。盡管早在中世紀時期,艦隊艦之間的海上戰(zhàn)斗鮮有發(fā)生,爆發(fā)在柯克船或卡拉克船[注4]之間的戰(zhàn)斗不如稱是海上的圍城戰(zhàn)。而在接舷與反接舷戰(zhàn)漫長的對峙中,圓船憑借著高聳的船舷對試圖靠近的敵船形成居高臨下的壓倒之勢,長船帶來的威脅與其稱危及自身,毋寧稱為一種襲擾。然而在火藥時代,堅實的船殼卻幾乎難以支撐彈丸的轟擊。在1513年4月的22日下午,一支由愛德華·霍德華爵士(Sir Edward? Howard)率領的英國艦隊與撤退到布雷斯特港的法國長船隊伍遭,在炮戰(zhàn)中擊沉英艦卡拉克一艘,重創(chuàng)一艘,在三天后法艦的反攻中,愛德華本人溺水身亡,英艦隊不得不重新撤回普斯茅斯港,而在此之前,英軍認為這些蛇怪炮不過是一樣大號而喧囂的十字弓。這是火藥時代長船與圓船的首次遭遇戰(zhàn),以圓船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 一隊裝配火炮的長船,從純粹的戰(zhàn)術角度看,足以在與同樣裝配艦炮的圓船保持一定距離的前提下襲擊后者,并占據(jù)戰(zhàn)術上的主動權,而后者用來抵御登舷作戰(zhàn)的輕型火炮則只能作被動防御。根據(jù)Jan Glete的相關統(tǒng)計,在地中海世界,用于作戰(zhàn)的圓船自1540年代開始數(shù)量就急速減少,到了該世紀的70年代近乎完全消失。

? 當另一邊的北海國家試圖布置長船時,立刻意識到了一樣嚴重的問題:長船本身適航性的短板,在安裝重型火炮后愈發(fā)放大而幾乎無法經(jīng)受起風浪,因而僅有在少數(shù)海域適用。在窄海布置長船與毗岸匹敵的構想立刻遭到了否決?,F(xiàn)在唯一剩下的可行方案,就是在圓船上安裝與長船同等的船艏炮,以在作戰(zhàn)中確保主動。這是北海國家的海軍在十六世紀初期所需面對的迫切現(xiàn)實需求,而在這一層角度上,與其說是裝備重型火炮的卡拉克船一開始便將海上作戰(zhàn)引領到一個全新的領域,毋寧說是基于對長船的恐慌。

十六世紀的各類艦載火炮;a: 一門約1453年的奧斯曼土耳其的鍛鐵蛇怪炮(basilisk),發(fā)射約930磅的石彈;b:一門奧斯曼土耳其的120磅的鍛鐵蛇怪炮;c:根據(jù)路易斯?科拉多(Luys Collado)在|《實用炮學手冊》(Pratica Manuale dell' Artiglieria)中比例繪制的一門西班牙制36磅炮;d:一門西班牙制50磅炮,同上;e:一門威尼斯制52磅全加農(nóng);f:一門根據(jù)伊斯坦布爾軍事博物館(Askeri Müzesi)中現(xiàn)存作品繪制的奧斯曼土耳其的56磅炮;g:一門奧斯曼土耳其的56磅射石炮(pedrero);同上;h:一門根據(jù)里斯本軍事博物館中德意志鑄炮師Gregory Leofner一樣作品繪制的西班牙制14磅半長炮(demi-culverin);i:一門約1516年的德意志12磅半長炮,根據(jù)伊斯坦布爾軍事博物館的現(xiàn)存作品繪制;j:一門威尼斯制12磅鷹炮(sagre);k:一門威尼斯制12磅aspide,可能是射石炮;l:一門西班牙制6磅半鷹炮,在十六世紀中期,大多數(shù)在長船上使用的鷹炮在尺寸和比例上都介于該門炮和與h所示的14磅半長炮之間;圖片來源:Gunpowder and Galleys: Changing Technology and Mediterranean Warfare at Sea in the 16th Century

? 即使從純粹的技術角度看,讓一艘卡拉克樓船像長船那樣在船艏安置超前的艏炮也并非易事。受限于穩(wěn)心的引影響,高聳的船艏樓既無法像長船那樣通過一個簡易的火炮平臺安裝朝前發(fā)射的重炮,更無法像長船那樣將火炮安置到足夠低,反過來,長船卻能憑借低干舷的優(yōu)勢,屢屢對圓船的水線造成威脅。大約在1500年左右,長身管的重型火炮被首次裝上了船甲板,這就是 “蛇怪”(basilisks)炮,正是這種火炮在日后分別衍生出了寇菲林長炮與加農(nóng)炮。這類身管火炮已知最早的艦載證據(jù)是1512年的蘇格蘭沉船“邁克爾”號(Michael),兩門重炮安置在下甲板上,通過在船艉切開的炮口越過船艉柱朝外探出,這部分的艙室便順勢作為炮艙。得益于這一時期方平船艉(transom stern)的發(fā)明,在船艉安置水密的炮艙口較為容易。這樣的設計影響了隨后卡拉克船,在亨利八世時代的繪制的安東尼卷軸中,都鐸王家戰(zhàn)船上便出現(xiàn)了相似的布置。需注意,盡管在這一時期側(cè)舷火炮從船艉炮艙開始朝前延伸,到了“瑪麗玫瑰”(Mary Rose)的時代逐漸形成了一道貫通的火炮甲板,然而這些安裝在側(cè)舷的火炮要么比船艉炮更輕更短,要么就是那些發(fā)射石塊的后裝艙口炮。這些船艉安置的重炮在與長船對峙過程中使最薄弱的艉部免遭襲擊,而無論如何,這僅僅只是作為一種防御的手法。

亨利八世時代的英王海軍;上:“神庇亨利”號(Henry Grace à Dieu)卡拉克船;下:“瑪麗玫瑰”號(Mary Rose);圖片來源:安東尼卷軸

? 為了獲得如長船般超前發(fā)射的火力,折中的解決之道是將兩門長炮安置在船艉樓的第一層平臺上,越過船體正前方以傾斜的姿態(tài)朝前射擊。顯然盡管使得艦船獲得了朝前炮擊的火力,然而正前方存在一個幾乎與船體等大的盲區(qū),也無法通過高處射擊一個海上的小目標,而在遭遇長船時候,樓船不得不完全側(cè)過船舷或是轉(zhuǎn)過部分角度迎敵。對于當代的北海國家來說,所需要的是一種干舷足夠低、又足夠承載重型火炮的平臺,不得已,北海國家的海軍不得不重新走回了用長船對抗長船的老路。在1545年7月份索倫特海域的作戰(zhàn)行動中,英法雙方都由一隊劃槳的艦艇庇護側(cè)翼,而兩邊的樓船都試圖擺列成連續(xù)的橫列或縱列以使得艦炮對敵,這或許是線列戰(zhàn)的初始形態(tài),但無疑出于無心。在考德雷雕版畫描繪的海戰(zhàn)場景中,英旗艦“神庇亨利”(Henry Grace à Dieu)盡可能傾斜自己的船體以使左舷的艦炮得以朝前炮擊法軍的長船,而“瑪麗玫瑰”(Mary Rose)則在試圖完成這樣的機動時海水灌入炮門傾覆沉沒。當指揮法艦的D'Annibault試圖派遣長船襲擊系泊的英艦隊時,由于缺乏真正的長船,困守的英艦隊主力始終無法在狹窄的淺灘水域與法艦作戰(zhàn)。盡管當一陣海風刮來時,英艦隊曾打算解開卡拉克船上的系繩以沖撞可能處于下風位置的法艦,這幾乎而自中世紀以來樓船唯一足以朝前進攻的手段,然而出于在狹小海域的圓船隊伍極易在陣型松懈時被趁虛而入與風向的不穩(wěn),這一構想最終被否決。而在日后8月份重組艦隊的的肖勒姆海戰(zhàn)中,據(jù)利勒子爵戰(zhàn)后所說,在與長船作戰(zhàn)時英軍的劃槳艦艇表現(xiàn)良好,而卡拉克船在對抗長船時表現(xiàn)的依然一無是處[注5]。毋庸置疑,與法軍長船的遭遇深刻的刺激了都鐸海軍的發(fā)展。


考德雷雕版畫(Cowdray engraving )描繪的1545年索倫特海戰(zhàn)的場景;圖片來源:https://maryrose.org/blog/historical/guest-blog/the-cowdray-engraving/


? 如果上述的難處可以完全歸咎于技術,那么下面的就是基于戰(zhàn)術。在十六世紀的地中海,指揮長船的技藝已經(jīng)是一門藝術,其復雜程度幾乎可以與陸上的將官指揮一隊步兵媲美,而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隊長船組成的橫隊從頭到尾足有數(shù)公里,因而對于海上的指揮官來說,動力完全取決于風力的圓船在戰(zhàn)術上幾乎完全不可控制,而無法足以維持陣線,更無法將指揮圓船與指揮長船的技藝相互兼顧。因而另一方面,協(xié)調(diào)一隊長船與圓船混成的船隊并非易事。盡管在地中海的作戰(zhàn)中圓船時常伴隨,然而不過是用來保護側(cè)翼后方與作為損壞長船的集合點,然而一旦在投入戰(zhàn)斗中無法跟隨長船,這些圓船便會被毫不猶豫的拋棄。在1571年勒班陀大戰(zhàn)的頭一天,雙方都沒有圓船跟隨。在戰(zhàn)斗的伊始,奧斯曼土耳其的左翼以一個迂回機動威脅神圣聯(lián)盟靠岸的右翼,指揮該翼的熱那亞統(tǒng)帥喬瓦尼·安德里亞·多利亞率隊右轉(zhuǎn),使得中央陣列的右側(cè)暴露無遺。然而當指揮左翼的奧斯曼副將沖向缺口時,這個空缺早已被圣克魯斯侯爵預備的長船隊伍所填補;而無論以當時的建造技術還是海航技藝,圓船尚無法做出如此精妙的戰(zhàn)術機動。

? 因而,在地中海,圓船的戰(zhàn)術價值就此被擱置,然而對于北海國家來說,這卻是不得不直面的問題。這需要一種全新的船種,既能像卡拉克船那樣適應窄海和北大西洋的風浪,又能擁有長船的作戰(zhàn)能力,或者至少能協(xié)同長船作戰(zhàn)。


威尼斯中船(galleass);圖片來源:https://www.rmg.co.uk/collections/objects/rmgc-object-138304

? 轉(zhuǎn)機并非來自于北海,而是來自于隔陸的地中海。如北海國家一樣,地中海世界也迫切需要一種新型船只以解決戰(zhàn)術上的困境。一艘裝備重炮的長船,盡管在船艏方向足以裝備能夠擊沉敵船的重型火炮,然而在側(cè)舷與船艉處卻異常脆弱。這種短板不僅使得長船艦隊不得不保持連貫的橫隊,在整個編隊被打亂后的混戰(zhàn)中更會陷入絕境。這促使地中海世界需要一種既能伴隨長船機動,又能在船艏艉布置重炮,以打亂敵長船的陣線的新式船只。這一現(xiàn)實需求的最終結果便是長船與圓船兩者相互妥協(xié),誕生出槳帆并用的中船(galleass)。這些船只由用作貿(mào)易的大型長船衍生而來,帶有像圓船那樣的帆裝,船艉部的重炮安裝在戰(zhàn)斗堡中,通過側(cè)舷的艙口朝兩舷射擊,船甲板的兩舷則搭建了朝外突出的戰(zhàn)棚,用來安置那些反人員的后裝回旋炮;兩舷的排槳則用于在進攻中轉(zhuǎn)向,以使得船艏的重炮始終對敵,并以此維持與長船的協(xié)同。在勒班陀的戰(zhàn)斗中,威尼斯的中船便成功突破了奧斯曼土耳其艦隊的陣線,為隨后的獲勝奠定了基石。以往通常認為這些不過是對北海擁有側(cè)舷火力圓船的拙劣模仿,然而實際上正是為了滿足于編隊與船艏對敵戰(zhàn)術的需求,而在這點上地中海的中船無疑影響了北海海軍的設計發(fā)展,至少在早期階段便是如此。

? 與之同時,一些商貿(mào)用的中船則期盼于在日益猖獗的環(huán)境下抵御海盜,并能像以往的圓船那樣抵御大西洋的風浪,將大宗貨物運往北海,并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投入到與長船的作戰(zhàn)中。為了與真正專用于作戰(zhàn)的中船區(qū)分,這些被稱為galleazza di mercantia。這些船只壟斷了威尼斯到北海國家的商貿(mào),相較于同名的戰(zhàn)船更像圓船,而幾乎可以肯定就是蓋倫船(galleon)[注6]在設計上的先祖。盡管這個名字很早就出現(xiàn),但不過是指一樣大號長船,直到十五世紀,真正的蓋倫圓船才出現(xiàn)。這類新型船只將長船的前半部分與圓船的后半部分相結合,而起初如長船那樣帶有船槳,以方便在淺灘和海港通航。

? 在與法艦遭遇戰(zhàn)后的第一時間,利勒子爵便著手長船艦隊的組建,1545年的8月份,亨利八世組建的新式海軍中出現(xiàn)了模仿地中海的中船,盡管改型船只在安東尼卷軸中僅僅位居第二,然而相較于第一位的卡拉克巨艦,這些顯然才是艦隊作戰(zhàn)的真正核心所在,在建造完畢后不久就被期望與作為機動的兩翼對抗法軍側(cè)翼的長船。這其中,“公?!碧枺˙ull)、“雄鹿”號(Hart)、“羚羊”號(Antelope)和“虎”號(Tegar)四艘中船帶有齊平的甲板,除了帶有一排船槳幾乎與后世的蓋倫船別無二樣;而日后隨著干舷的增高與更高的續(xù)航能力的需求,蓋倫船愈發(fā)傾向與單靠風帆航行,最終船槳被取消。亨利八世時代的這些艦艇也是如此,在日后經(jīng)過改造后,這幾艘中船都撤掉了槳座,成為了真正的蓋倫圓船。

? 相較于以往的圓船,蓋倫船擁有相對低矮的干舷,而如長船那樣擁有平而長直的甲板,而得以將兩門朝前的重炮安置在低矮的船艏樓上,分別從兩側(cè)越過船艏突起的喙突(spur)或船艏斜桁,而在那些更大的蓋倫船上,另有兩門逐擊炮(chase guns)通過船體兩側(cè)朝前的艙口向外炮擊。正是在地中海中船的基礎上,北海的圓船首次獲得了如長船那樣在船艏方向布置重火力的能力。



自上到下:“公?!碧枺˙ull)、“雄鹿”號(Hart)、“羚羊”號(Antelope)和“虎”號(Tegar);圖片來源:安東尼卷軸


? 在成熟時期,蓋倫船的戰(zhàn)術與幾乎卡拉克樓船如出一轍。如果有什么不同,則是會在接舷前如長船一樣將船艏始終對敵,并將安裝低處的重炮瞄準敵船低處炮擊。在1588年西班牙艦隊遠征前,菲利普特別告誡麥地那-西多尼亞公爵,英國船只會特地將重炮瞄準敵船的水線,籍此將其擊沉[注7]。這表明了這一時期通行的戰(zhàn)術慣例。1580年威廉·溫特爵士(Sir William Winter)炮擊愛爾蘭斯梅里克港(Smerwick)的登陸部隊時,那些大型的船只幾乎都選擇使用船艏與船艉的重型火炮轟擊敵人,無人選擇使用側(cè)舷的火炮。為了發(fā)揮火力上的優(yōu)勢與取得進攻上的主動,模仿長船的編隊戰(zhàn)術是最好的選擇。密集的橫隊幾乎仍然是當代唯一的編隊戰(zhàn)術。1582年圣克魯斯侯爵肅清北大西洋的葡萄牙-法國聯(lián)合艦隊與1588年遠征英格蘭的行動中,西班牙艦隊無不采取了密集的橫編隊,而長船上的楔形陣列直到17世紀仍被保守派作者所推崇。盡管對于這一時期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幾乎只有長船才有維持陣列的能力,然而對于北海國家來說,直接照搬長船的戰(zhàn)術卻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 不過在此之前,當需看一下這類船只在初期的預定表現(xiàn),以方便了解這些全新艦艇在艦隊中的價值所在。早在卡拉克船時代,亨利八世時代的海上戰(zhàn)術足以從查韋斯的阿隆索(Alonso de Chaves)約成書于1537年的《航海通鑒》(Espejo de Navegantes)中窺見一斑。在十六世紀的中期,西班牙是毋庸置疑的海上大國,作為同盟,英國海軍自然借鑒了其中的戰(zhàn)術。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對于陣型的把控。一隊圓船,盡管在北海的風浪中極易受到影響,而不如長船般易于編排,然而對于兩支同為圓船組成的船隊來說,哪一邊對陣型的把握更為優(yōu)渥,則勝利的天平將會傾向于何方。首先,應當根據(jù)手頭的兵力,將艦隊分成幾部分,約四分之一弱小的船只單獨分遣到側(cè)翼以觀察敵我動向。接著將主力艦集中到一塊,而稍弱的船只則用于襲擾,并在擊潰敵艦隊之時作為追擊,另有一隊船只作為支援主力艦的預備隊。在作戰(zhàn)時候,每艘船都務求登上敵舷,而須盡量避免被包夾與兩艘船之間兩面受敵的危險境地,而在任何時候都務求搶占上風,以占據(jù)機動上的主動,同時使得炮火的煙霧快速消散,并使得敵船無法看清其陣型。如果沒有這樣的便利,則務求在風向的側(cè)向行動。

? 接著,便是觀察敵船布陣,老練的指揮官必須做到根敵方的陣型與旗艦的方位調(diào)整自己的編隊。敵船可能如陸地士兵那樣編排為中隊[注8],又或者聚集到一塊,或可能列成緊密相連的橫隊,或是排成首尾相接的縱隊。如果敵船編排為數(shù)個中隊,那么己方艦隊必須如是編排,并將各中隊的主力艦列在第一排,以率先進入戰(zhàn)斗且首當其沖為其余艦艇作為掩護,而旗艦應當布置在位于中央的中隊以統(tǒng)帥全軍。在接敵時,所有中隊都應當排列為一排密集的橫編隊而非排成多列的橫隊。后一種編排并不可取,除了造成指揮系統(tǒng)的潰亂外,幾乎只有最前排的艦艇能夠進行作戰(zhàn),而船又不如人般靈活,而不可隨意轉(zhuǎn)向增援[注9]。整支艦隊按照各中隊編排為多排的橫隊。預備隊布置于兩翼或者布置到擁有上風優(yōu)勢一翼的位置處以隨時增援。

? 如果敵艦隊排開成一道連貫的橫隊,則己方需要維持同樣的編隊。由于位于中央陣列的船只極易首當其沖受到左右夾擊,因而將作戰(zhàn)能力最為強悍的旗艦在內(nèi)的主力艦艇布置于橫隊的中央位置,其余艦艇分遣到兩翼作為庇護。

? 如敵船編排為楔形陣列來襲,則將整支艦隊編排為V型迎敵,陣型兩邊前方的艦艇相對距離需隔得盡可能的遠,后方則當盡可能的近,以便將敵楔形編隊包夾于兩道火線之中。在這一編隊中,主力艦應當編排于V字陣列的底端,機動最為優(yōu)渥的輕型艦艇編排到遠端,以方便整支艦隊在第一時間與敵作戰(zhàn)。同樣,如果敵船如我編排為V字型的陣列[注10],那么己方應當保持相同的編隊,并將主力艦編排到敵主力艦艇的正對面,并竭盡所能將敵艦隊包夾到左右兩翼中。與之類似,在戰(zhàn)斗中萬萬不可陷入敵船中央陣列中,這樣不僅會陷入被夾擊的風險這種,還會使得己方艦艇無法支援。

? 當編排好布陣之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發(fā)號施令進入戰(zhàn)斗。列陣于前排的主力艦在進入炮程后首先發(fā)射列于船舷甲板上部與船艉樓對敵一側(cè)的重炮,務求保證命中,以挫敗敵船隊的士氣,接著將列在另一面船舷安裝在雙輪炮車上的重炮拖曳過來進行炮擊。只有當敵船迫近時,那些列于側(cè)舷較輕的火炮才會發(fā)射。在登上敵船舷之前,所有近戰(zhàn)投射武器,如弩箭、標槍、槍彈、石塊都朝敵傾瀉,而盤踞在船樓與桅盤高處的士兵則朝低處扔下火球、蒺藜、臭彈、手雷。一切炮擊行動如前所述都是為了接下來登舷戰(zhàn)做足準備。隨后登敵船舷與敵短兵相接,用勾鐮破壞索具,用長短兵器與敵作戰(zhàn),用縱火武器焚燒敵船。跟隨艦隊的小艇則伺機而動,逼近到陷入纏斗的敵船附近,用楔子卡死船舵,或?qū)⑵淇硵?,并用特制的工具鑿沉船只。而作為全軍的統(tǒng)帥,旗艦則務求遠離接舷的戰(zhàn)斗,以免整支艦隊陷入混亂之中。

? 1545年8月份重組后的艦隊,其編隊幾乎與查韋斯的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主力艦艇的側(cè)翼多了中船作為庇護。如前在索倫特的戰(zhàn)斗中,統(tǒng)帥法艦的D'Annibault便將圓船分為并排的三個中隊,而長船則作為獨立的支援隊伍。在利勒子爵最初的計劃中,整支艦隊分為一個前鋒,兩個側(cè)翼,外加一支由武裝的商船組成的后衛(wèi),用以增援前鋒艦上的兵力。與前相同,由卡拉克船組成的整支前鋒分為三個中隊,最強悍的主力艦列陣陣前,旗艦坐鎮(zhèn)第二道橫隊,整體呈現(xiàn)平而鈍的楔形狀。在進入戰(zhàn)斗時,第一排的船只直接沖入敵艦隊陣中,隨后通過短暫的機動撤回到第二道陣線中,隨后第二三到陣線的船只前出與敵船短兵相接。長船作為兩翼,以保護主力艦艇在風平浪靜的海域免遭敵長船的襲擊。在同月的第二道命令中,側(cè)翼的中船被規(guī)定當需竭力戧風,并時刻占據(jù)上風位置。在這里,中船并非僅僅作為防御,而是作為進攻力量以更好的擊敗敵艦隊混編的長船。

? 查韋斯的戰(zhàn)術,與同期的陸軍戰(zhàn)術幾乎如出一轍。在十六世紀的典型陸上編隊中,一支陸軍戰(zhàn)斗編隊通常分為前鋒、主陣、后衛(wèi),兩翼則有騎兵掩護。在北海的海上的戰(zhàn)斗中,卡拉克船成了步兵,而長船或中船則成了兩翼的騎兵;而在傳統(tǒng)的地中海戰(zhàn)術中,步兵通常由長船擔任,卡拉克船則是橫沖直撞的戰(zhàn)象。如果要說與地中海的長船戰(zhàn)術有什么不相同,那便是在排兵布陣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對風向把控的要求,需知,相較于把持陣型完全憑借于劃槳手對船槳把控的長船,圓船的操控完全受制于風力。即使拋開對于整體陣型的把控,在單艘艦艇的作戰(zhàn)中,對風向的把控也尤為重要。這點可以從亨利八世時代的另一套海軍條例,由御前大臣托馬斯?奧德利(Thomas Audley)受國王之命指定的指揮海陸兩軍的總則反映而來。如果查韋斯的戰(zhàn)術側(cè)重于對于整體陣型的把控,那么這套條例則側(cè)重于艦對艦之間的戰(zhàn)術。與查韋斯的戰(zhàn)術如出一轍,旗艦的首要任務便是統(tǒng)帥全軍竭力搶占上風,不過與之不同,在這則條例中出現(xiàn)了利用側(cè)舷火炮進行欺詐的手法。如果海軍上將發(fā)現(xiàn)自己的艦隊處于劣勢的下風位置,則率軍佯裝敗退,將己方艦隊陷于敵船隊的火力范圍內(nèi)引誘開火,同時己方艦隊應當盡可能的炮擊以制造更多煙霧使敵暫時陷入失明,隨后率隊反搶風位,重新占據(jù)上風位置。而對于炮擊敵船,在奧德利的條例中,除非陷入登舷作戰(zhàn)的最后一刻,否則不可輕易施放船舷的火炮,以阻礙船只的行動。當?shù)窍锨暗淖詈笠豢?,等待煙霧消散,隨后側(cè)舷的所有船炮一同發(fā)射,而后跳入敵船甲板,并率領船上最好的的士兵盡己所能擊敗敵船艏艉樓處之敵,當發(fā)覺無法占領全船時,則在俘虜敵船長在內(nèi)的重要人員后將船只鑿沉。一切戰(zhàn)術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登上敵舷,火炮發(fā)射時的煙霧的作用勝過于炮彈本身對敵船的破壞。而即使是在蓋倫船出現(xiàn)之后,與先前唯一的區(qū)別幾乎僅有足夠更好的模仿長船。

? 正因如是,這一時期的蓋倫船與其稱為艦隊中的主力,毋寧稱為配角,其真正的戰(zhàn)術價值直至許久之后方才浮現(xiàn)。而即使是在非正式的小規(guī)模編隊的艦隊行動中,側(cè)舷炮擊戰(zhàn)術的作用幾乎聊勝于無。不僅僅在正式的艦對抗中登舷是唯一的最終目的,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對于一艘私掠船來說,攻擊另一艘船的唯一目的便是將其俘獲,而非將其擊沉,因而持續(xù)的側(cè)舷炮擊既無用也無效益。1579年德雷克爵士在俘獲西班牙商船“受孕的圣母”號(Nuestra Se?ora de la Concepción)的進攻行動中僅僅開了兩炮便在火槍與弓箭的掩護下登上敵舷。而對稍大的目標,如葡萄牙的“五圣傷”號(Cinco Cbagas)卡拉克船,則在行動中需朝著目標進行數(shù)輪沖鋒方能接舷:在這次行動中,英國私掠船發(fā)動了七次沖鋒,每次僅僅發(fā)射了六到七枚炮彈。在1585年理查德·格倫維爾(Richard Grenville)率領的英艦“虎”號(Tiger)襲擊“圣文森特的瑪利亞”號(Santa Maria de San Vicente)的行動中,登舷前的火力不過是用于擊毀帆索而使得敵船失去行動能力,而非對船只造成任何致命損失。無論何種行動,最終決定戰(zhàn)斗勝負的僅僅只有登舷一種方式,而如若要保持行動上的主動,那么唯一的進攻途徑就是通過船艏朝敵炮擊。而在這層含義上,側(cè)舷的炮擊的戰(zhàn)術幾乎毫無作用。反過來,一艘船只要反制敵船的登舷戰(zhàn),那么唯一有效的手段發(fā)射自己側(cè)舷的炮火,如1582年的亞速爾群島海戰(zhàn)中,法國和西班牙艦隊便更傾向于用彼此側(cè)舷的炮火來對抗敵方的接舷意圖。而直到許多年后,側(cè)舷炮擊的真正戰(zhàn)術價值方才姍姍來遲。



? 已知最早的在戰(zhàn)斗中主動運用側(cè)舷火力的證例并非來自于北海,而是可以追溯到1503年達·伽馬率領的葡萄牙遠征艦隊在印度馬拉巴爾海岸 (Malabar Coast)的行動。不過與北海國家不同,葡萄牙人將那些最重磅的火炮安置在干線低矮的卡拉維爾(caravels)快帆船上,而將那些大量的輕型后裝火炮留給高大的卡拉克樓船。在戰(zhàn)斗的伊始,快帆船便發(fā)揮機動優(yōu)勢戧了穆斯林的上風,并利用布置在低干舷處的重炮洞穿敵船水線,將那些試圖登舷的穆斯林在進入接舷戰(zhàn)之前癱瘓,而留下卡拉克憑借自身高大的干舷與密集的輕型炮火掃清戰(zhàn)場。1557年在非洲幾內(nèi)亞的外海五艘葡萄牙軍艦與兩艘英法私掠船組成的臨時艦隊的對抗中葡艦如法炮制,快帆船幾近使法艦癱瘓。這是側(cè)舷重火力應用于實戰(zhàn)的可追溯的最早證例,本質(zhì)出于應對登舷作戰(zhàn)的防御。

? 盡管并沒有任何直接證據(jù),但是毋庸置疑英國海軍將側(cè)舷炮擊戰(zhàn)術應用于實戰(zhàn)最晚不過伊麗莎白時代。在1617年雷利爵士遠征圭亞那前的艦隊指令中,有如此一段:“如若發(fā)覺敵船處于下風,則其余艦艇跟隨旗艦、副旗艦、或其他領艦逼至敵船火槍射程之內(nèi)”,接著領艦將側(cè)舷的炮火傾斜完畢后轉(zhuǎn)向返航,其余陸續(xù)艦艇如領艦機動炮擊,使敵艦隊處于連貫的炮火襲擊之下[注11],而這又是對早年已知條例的借鑒。早在對抗西班牙入侵艦隊的作戰(zhàn)行動中,英國艦隊便被西班牙艦隊一方觀察到編為縱隊“en ala”,并由一艘船接著一艘船的朝敵傾瀉兩舷的火力。沒有人知道在這段時間發(fā)生了什么轉(zhuǎn)變。不過可以肯定,這最開始是單艘船只的戰(zhàn)術,并沒有特定的隊列順序,只是為了不妨礙其他船只的攻擊行動。是役英國艦隊拆分成四個中隊,出現(xiàn)了以中隊或小隊縱隊進攻的形式,每艘船在接近射程后發(fā)射完所有的火炮回到上風位置,同時后為下一艘船讓路。通過這樣的形式,整支編隊可以連貫的朝敵攻擊,進攻軌跡呈現(xiàn)一個圓周或是8字,與同時期騎兵所運用的半回旋戰(zhàn)術(caracole)如出一轍,而與日后的戰(zhàn)列線相去甚遠。

? 在與西班牙艦隊的作戰(zhàn)行動中,同為中隊指揮的弗羅比舍苛責運用此類戰(zhàn)術的德雷克不敢與敵短兵相接是懦弱的表現(xiàn),然而在面對登舷能力遠超自己的敵手時候這是唯一足以反制敵艦隊的手法。都鐸末期的伊麗莎白時代英國海軍幾乎沒有任何大型艦隊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而羸弱的艦上兵力又不足以應對西班牙艦隊的接舷戰(zhàn),因而選擇之一出于防御的戰(zhàn)術是明智的選擇。在1588年,統(tǒng)帥英艦隊的指揮官幾乎全部出身于私掠船上,而在私掠行動中的戰(zhàn)術幾乎與艦隊運用的別無二致。首先,一艘船如果不意圖接舷,那么便在一開始奮力搶占上風,以保證目標船只始終處于下風位置,隨后盡可能的接近目標,隨后發(fā)射自己船艏的重炮,接著用自己對敵船舷一側(cè)的火力朝敵傾瀉;在一側(cè)船舷炮擊完畢后,調(diào)轉(zhuǎn)船頭以發(fā)射位于船艉的火炮,然后用另一側(cè)的船舷炮擊,以傾瀉整艘船上的全部炮火,接著回到上風位,周而復始[注12]。整個十六世紀的末年,英國海軍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都是從非正式的海盜行動中習得,因而采取這一手法毫不奇怪。

? 這一既定的戰(zhàn)術與葡萄牙的卡拉維爾快帆船所運用的一般,旨在通過小型船只卓越的機動能力與艦上的重火力提供持續(xù)的炮擊,而在日后甚至影響了艦船的設計的發(fā)展。在斯圖亞特時代的早期,新式的三層甲板主力艦依然為人所詬?。阂凰?00噸重的主力艦所攜帶的火力足以與一艘1200噸的所媲美,而在后者還未轉(zhuǎn)過側(cè)舷時,較小的船只已經(jīng)傾瀉了兩舷的全部炮火。過剩的噸位在承載火炮方面毫無優(yōu)勢,且是以機動方面的優(yōu)勢為犧牲代價。時人看來,善于利用機動的一支艦隊勝過于一百艘船組成的笨拙一方,后者除非用一側(cè)船舷負隅頑抗外一無所有。

? 在與西班牙艦隊的作戰(zhàn)中,英艦的機動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統(tǒng)帥英艦隊中隊的亞瑟?戈爾加斯爵士(Sir Arthur Gorgas)稱“西班牙人僅發(fā)射一舷火炮,而我們兩舷火力全開”。而除了上述所涉的機動戰(zhàn)術外,為了獲得連續(xù)的火力,當代人還進行了別的嘗試。在1625年溫布爾登勛爵遠征加的斯時候曾將自己手頭的27艘艦艇編排成三支中隊,每組中隊三排三行,在發(fā)動進攻時第一排的船只發(fā)射完畢后撤到后排重新裝填彈藥,如陸上的火槍手所運用的反退進軍(countermarch)如出一轍。盡管這一構想最終并未被應用于實戰(zhàn)之中,不過依然足以反應這一時期海上戰(zhàn)術的基本理念與技術限制。

? 在繼續(xù)戰(zhàn)術的話題之前,不妨先來看看艦載武器的發(fā)射速率問題,這本質(zhì)上是制約戰(zhàn)術發(fā)展的要素。盡管英國海軍所運用的連貫炮擊戰(zhàn)術的給時人留下的印象之深以至于獲得了高射速炮擊的贊譽,如在1588年的行動中統(tǒng)帥西班牙艦隊旗艦上的炮官瓦內(nèi)加斯的阿隆索(Alonso de Vanegas)聲稱在一個上午的戰(zhàn)斗中英艦隊共發(fā)射約2000發(fā)炮彈,而己方僅僅炮擊750次。是役德雷克爵士的座艦“復仇”號(Revenge)被隨行的目擊者描述為兩舷的炮火發(fā)射如火槍般頻繁,然而在1591年該艦在被俘的另一場作戰(zhàn)行動中在發(fā)射完兩舷的重型炮火后便陷入了長達15個小時的接舷戰(zhàn),期間無再發(fā)射第二輪。參加過西班牙艦隊戰(zhàn)役的溫特爵士稱自己的座艦“前衛(wèi)”號(Vanguard)在是役近9個小時的作戰(zhàn)中艦上的32門重型火炮共發(fā)射了500輪炮擊,每門火炮平均一小時炮擊不過一又四分之三次,兩輪炮擊之前的間隔逾越30分鐘。而在另一邊,西班牙艦隊的情況更加直觀。

? 西班牙艦隊的炮擊效率可有由西曼卡斯的檔案館中的記錄反映而來,其中記錄了幾乎每一艘船只在戰(zhàn)役中的具體情況。在忽略艦載火炮具體口徑的情況下,裝備22門火炮的黎凡特商船“埃斯卡拉的三位一體”號(Trinidad de Escala)在8月2日的戰(zhàn)斗中總共發(fā)射了35發(fā)炮彈,平均每門火炮發(fā)射了1.6發(fā)。8月4日,該艦總共發(fā)射了21發(fā)炮彈,平均每炮0.96發(fā)。在8月8日發(fā)生的全面戰(zhàn)斗中,發(fā)射炮彈38發(fā),每炮平均1.7發(fā)。另一艘商船,裝備了20門火炮的吉普斯夸中隊的“圣芭芭拉”號(Santa Barbara)在7月31日發(fā)射了22發(fā)炮彈,每炮平均1.1發(fā)。8月1日,28發(fā)炮彈,平均每炮1.4發(fā)。即使是在最激烈的最后一場行動中,該艦也不過發(fā)射了167發(fā)炮彈,平均每炮發(fā)射了8.35輪,而這其中還包括至少三分之一炮彈是那些短身管的射石炮所發(fā)射的石彈。在四天的實際戰(zhàn)斗中,安達盧西亞中隊的“圣弗朗西斯”號(San Francisco)每門火炮在每天平均不過3發(fā),而同一支中隊的“無染原罪”號(La Conception)艦上的全部20門火炮在四天的時間里總共發(fā)射了156發(fā)炮彈,每炮每天不過2發(fā)。而在從里斯本起航之前,該艦配發(fā)了1421枚炮彈,而其中的1256枚在戰(zhàn)后歸還,許多炮彈并未發(fā)射。

? 在行動前,西班牙艦隊中每艘船上的每門火炮都領到了50發(fā)炮彈的額定配給,而在與英國艦隊的遭遇作戰(zhàn)之前,統(tǒng)帥艦隊的麥地那-西多尼亞公爵曾急切的寫信予西班牙國王并要求補充彈藥,而如果仔細觀察這一請求,會發(fā)現(xiàn)他所需要的不過是4磅、5磅與10磅中小火炮的炮彈,更重型的火炮的炮彈依然大量囤積。在“圣弗朗西斯”號全部發(fā)射的242發(fā)炮彈中,188發(fā)都由4磅炮和5磅炮發(fā)射,僅僅有22發(fā)出自于重型火炮。炮彈愈重,所發(fā)射的次數(shù)就愈發(fā)少。這一點為考古證據(jù)所支持。在運輸中隊的“大獅鷲”號(El Gian Grifon)沉船遺骸中,該艦裝備的4門10磅炮的炮彈共有97枚被發(fā)現(xiàn),這意味著這些重型火炮的炮彈一半不曾發(fā)射。與此同時,輕磅火炮的情況卻大不相同,34門6磅及以下的火炮總共開火273次,所余下的炮彈配給不過總額的16%。

? 以往通常認為,英國船只炮火的高射速歸功于四輪炮車的運用。然而如前所述,盡管英國海軍的炮擊速率著實高于西班牙艦隊,然而在重型火炮方面,前者的炮擊速率依然慢的令人發(fā)指,更為頻繁的炮擊來源于英國船只上所裝備更多的輕磅火炮[注13]。另一方面,根據(jù)相關的實驗,盡管西班牙艦隊所裝備的傳統(tǒng)大輪徑雙輪炮車并不如四輪炮車那般靈活,然而依舊足以方便的在艙內(nèi)前后移動。盡管雙輪的炮車在同時代一直為人所詬病,然而這些苛責都不曾射擊裝填問題。

? 在都鐸時代的早期里,后膛裝填的提心式后裝炮(即佛郎機)的裝填過程直白明了,而對于那些通過在前膛復裝的長身管火炮卻并非如此。在十六世紀晚期,受到傳統(tǒng)彈道學經(jīng)驗與鑄造工藝的的影響,鑄成的火炮相較于后世的往往更加的長[注14]。這導致相較于日后的同行,在都鐸時代艦上服役的炮手的作業(yè)更加困難。

? 通常來說,在這一時期的海上行動中,為這些火炮復裝通常有如下幾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在火炮后部系上止退用的索具,讓炮身完全退回到艙內(nèi)后重新裝填火藥,隨后將復裝完畢后的火炮推出炮窗。第二種方式與之類似,不過在發(fā)射前直接將火炮連同炮車固定在船舷一側(cè),與早年的卡拉克船一樣直接用船體承受開火時的后坐力,只有在炮擊作業(yè)完畢后方才將火炮拖曳復裝[注15]。在狹小的船艙內(nèi)這種復裝方式困難重重,因而在實戰(zhàn)中通常會采用另外的舷外裝填方式,水手通過炮窗或直接從露天甲板上爬到舷外,直接坐在火炮身管上進行裝填作業(yè)。這一方式直到十七世紀仍有使用的證據(jù),在1622年丹麥船只“克里斯蒂安港”號(Christianshavn)上的炮手便觀察到了這一舷外裝填的方式,在同一時期一副描繪1607年直布羅陀作戰(zhàn)的油畫中清晰可見一艘荷蘭船只的水手騎在火炮上進行裝填。在十六世紀,出于炮窗較小與在側(cè)舷大量安裝用于反制敵船人員登舷的反登舷網(wǎng)的緣故,這一裝填方式比起艙內(nèi)裝填依舊不便,且有使得裝填人員暴露于敵方火力中的風險。

油畫:Zeeslag bij Gibraltar, 25 april 1607;作者:Cornelis Claesz van Wieringen
“復仇”號(Revenge)初始圖紙;圖片來源:Fragments of Ancient English Shipwrighty

? 炮手更偏好于何種復裝形式,如今已經(jīng)無法考究。不過可以肯定,這些方式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在敵火力的傾瀉下進行復裝作業(yè)不僅危險,即使是在相對安全的艙內(nèi)裝填中,也意味著在漫長的對峙中無法還擊,而反過來,機動戰(zhàn)術又進一步使得每門火炮的炮擊間隔愈發(fā)漫長,而這也意味著在完成一次戰(zhàn)術機動的周期中每門火炮僅有機會發(fā)射一次。在一次炮擊行動前,每門火炮在炮手的操控下瞄準大致的目標方向,并在橫搖的船體中對準敵船逐一發(fā)射;而如果是火炮固定在船舷上,則可能是直接由操控艦體以瞄準目標。側(cè)舷炮火唯一的作用是在一輪沖擊中盡可能的“bowing”,即以不自然的姿態(tài)朝前炮擊:“Her chase and bow must be well contrived to shoot as many pieces right forward, and bowing, as may be”。那些前部分側(cè)舷的火炮,在船艏炮擊完畢后當需盡可能的朝前炮擊,而那些后半部的火炮則隨船艉炮在轉(zhuǎn)向機動時射出。這點由當代的手稿反應而來。在造船大師Matthew Baker所遺留的“復仇”號初始圖紙中,清晰可見列于船舷側(cè)面的火炮全部炮口朝前。緊湊的四輪炮車唯一優(yōu)勢僅是足以使得火炮盡可能的在炮窗轉(zhuǎn)動以瞄準目標。作為比較,西班牙艦隊所裝配的雙輪的炮車則難以使火炮在狹小的窗口中轉(zhuǎn)動,更多的只能朝炮窗的正前方瞄準,而這無疑影響了雙方在炮擊上的戰(zhàn)術抉擇:西班牙船只上的遺骸表明許多火炮盡管裝填完畢然卻從未發(fā)射,而炮擊僅僅作為登舷戰(zhàn)的前奏,與他們排列成橫隊而幾乎僅能使用船艏炮擊的西班牙炮手相比,英國艦艇的優(yōu)勢是將激動與火力明智的結合到一塊。

? 然而,影響炮擊速率的關鍵并非僅有如此。為此我們先來看看西班牙艦隊中炮手在開火前的作業(yè)。這些火炮在發(fā)射前預先裝好了彈藥,當需要發(fā)射時,每門火炮僅有的炮長召集炮組內(nèi)的士兵進行瞄準作業(yè),并在兩舷各一位的炮官令下點火。在一切完成后,這些士兵便會回到召集的戰(zhàn)斗崗位,以應對接下來隨時發(fā)生的登舷戰(zhàn)。這一組織結構并非西班牙艦隊所獨有。在先前的亨利八世時代,根據(jù)安東尼卷軸上的記錄,主力艦“神庇亨利”號(Henry Grace à Dieu)搭載了近350名用于與敵接舷的士兵,而相較之下船上的炮手卻僅僅只有50名,用以操控艦上全部大小49門火炮[注16]。盡管那些較小的輕磅火炮或是后膛裝填的艙口炮(port piece)的操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然而那些前裝的重型火炮卻遠非如此。同樣,在“瑪麗玫瑰”(Mary Rose)上,士兵與炮手的比例是185:30,操控全部54門。“彼得石榴”號(Peter Pomegranate)上的比例也是如此,炮手操控全部36門。這意味著在操控火炮方面炮手不得不借用士兵的人力,而與后世的炮組相比捉襟見肘。不過這并不奇怪,都鐸時期的炮手與其是日后高度專業(yè)化的炮兵,毋寧稱為掌握獨特秘技、師徒相承的火藥工藝者,炮兵的技藝掌握在少數(shù)人的手中,而船上士兵唯一的主職便是在敵甲板上戰(zhàn)勝對手,而非協(xié)同炮手進行復裝作業(yè)。直到1570年代,艦上的每門火炮最多僅分配到一名炮手。在1588年戰(zhàn)役中的英國炮手,面臨著與他們的西班牙對手及半個世紀前的同行相同的窘境。在這段時間里,盡管船上用來應付接舷戰(zhàn)的士兵數(shù)量相較于水手的比例急劇下降,然而炮手的人數(shù)卻幾乎保持不變。根據(jù)一份規(guī)定,這一時期的炮手的人數(shù)約為作戰(zhàn)時期士兵人數(shù)的七分之一,而如果以船體噸位來計算,則是每五噸的重量分配到一名炮手。一艘500噸重的船約搭載28名炮手,而船上裝備的重型火炮卻幾乎與炮手一樣多。

十八至十九世紀用以操控重型火炮復位的炮索系統(tǒng);圖片來源:Ordnance instruc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Navy

??

? 如果十六世紀裝填作業(yè)的方式與拿破侖時代別無二樣,那么意味著這一時期的炮組人數(shù)不足日后的四分之一;而在十六世紀的,用來控制炮車拽進艙內(nèi)或復位的滑輪組炮索系統(tǒng)尚未應用于實戰(zhàn)中,一切復位的搬運工作均由人手工完成,這意味著更需要大量的人力。即使是采用艦載火炮固定在船舷的發(fā)射方式,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將炮車用楔子或長釘將炮車固定。直到十七世紀,每門火炮所分配的到的炮組人數(shù)才不多增加了兩到三人。盡管到了這一世紀的30年代深思熟慮的權威曾經(jīng)打算給一門重約為兩噸半的半加農(nóng)炮配備四名炮手以應對操縱火炮的任務,然而時人仍然抱怨稱人手不夠。早在上一世紀,威廉·伯恩便抱怨稱在橫搖的船體中將火炮拽回艙內(nèi)并進行裝填異常困難,而在十七世紀的海軍權威如威廉·蒙森爵士(Sir William Monson)反對建造三層甲板主力艦的理由便包括在海水上漲時,壓低的下層炮甲板的炮組將缺乏足夠的人手以這些重型火炮搬回艙內(nèi)以免海水灌進船艙。這并非杞人憂天,早在1557年與葡萄牙艦隊的遭遇戰(zhàn)中英法兩艘私掠船便因為下層炮甲板上的重型火炮壓低到了海面而無法使用。盡管伊麗莎白時代的炮組可以如半個世紀前亨利八世的炮手那樣從士兵或水手那樣借調(diào)人力以應付作業(yè),然而為了盡可能先于對手搶占上風位,幾乎所有可用的人力資源都在應付到對帆索的操控,一艘毫無準備的艦艇在應付作戰(zhàn)任務時候,時常會發(fā)覺自己在進行戧風機動時候缺乏足夠的人手以應對火炮的復裝。1628年,科內(nèi)爾姆·迪格比爵士(Sir Kenelm Digby)在自己的航海日志中提到了自己面臨的這一窘境: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ght I had all my gunnes in, and all my sailes out (for otherwise I could not have reached them), so that I suffered much for want of men before I could fitt the sails and bring the gonnes to their due bearing, otherwise they should have had many more shottes out of my shippe.


無論如何,這都意味著一艘艦艇在投入戰(zhàn)斗時通常缺乏人手將搭載的所有重型火炮一次性裝填完畢,而一隊炮組人員裝填將一門火炮裝填完畢后便緊接著裝填下一門的情景更是屢見不鮮。

? 拋開以上兩點,再看來看英國艦隊的補給問題。這一點可以由1545年的安東尼卷軸與1572年軍械局的支出及1576年的一份調(diào)查及英國遠征隊分別在1585年與1596年遠征加的斯的航海記錄中反應而來。在這里,每門6磅以上的火炮都分配到了20到25發(fā)的實心彈與額外的3到5發(fā)橫桿彈。在1588年與西班牙艦隊全面對抗的8月8日前一周陸續(xù)的小規(guī)模沖突中,英艦隊的彈藥實則已經(jīng)接近告罄,若非從俘獲的兩艘西班牙船只“玫瑰圣母”號(Nuestra Se?ora del Rosario)與“圣薩瓦爾多”號(San Salvador)上繳獲了3600門重型火炮的炮彈與229桶火藥,否則在全面作戰(zhàn)中英艦隊將陷入不復,而后者幾乎占據(jù)了一周里火藥消耗量的近四分之一。而在此之前的沖突中,英艦隊每門火炮每天開火不超過五發(fā)。盡管如此,在8日的全面沖突幾個小時的持續(xù)作戰(zhàn)中,英艦隊的彈藥補給依舊迅速見底,以至于個別船只不得不發(fā)射鐵鏈以代替炮彈。駐扎在法拉盛的英國銃師(mastergunner)威廉·托馬斯(William Thomas)在9日寫與伯利男爵的信中稱:

. . if it had pleased God that her Majesty's ships had been manned with a full supply of good gunners, according to the forces they carry ... it would have been the woefullest time or enterprise that ever the Spaniard took in hand . . . What can he said but our sins was the cause that so much powder and shot spent, and so long time in right, and, in comparison thereof, so little harm


毋庸置疑,如果英艦隊獲得了充足的彈藥補給,那么是役便真如托馬斯所稱是“西班牙人最悲慘的時刻與經(jīng)歷”(woefullest time or enterprise that ever the Spaniard);而顯然,這樣的補給并不足以支持一艘艦艇在持續(xù)的戰(zhàn)斗中與另一艘進行數(shù)小時的持續(xù)炮擊。

? 即使如此,不得不考慮的是發(fā)射的彈丸與火炮的適配問題。十六世紀的火炮的標準化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jīng)有過詳細說明,這里不再贅述。其中最直觀的莫過于對古沉船“大獅鷲”號(El Gran Grifón)遺物的考察,在回收的370顆鑄鐵炮彈的遺骸中,該船以1mm級的差別為基準共配備了大小45種不同直徑的鐵彈,而該船配備的火炮總共不過38門。這意味著可能有著相當數(shù)量的炮彈實際上并不能裝填進所配火炮的內(nèi)膛中。正因如此,在復裝作業(yè)中,相較于日后的炮組,往往多了一個用特制的彈規(guī)篩選掉那些鑄形不整或是規(guī)格不合的炮彈的步驟,而這更是使得本就不便捷的裝填更加困難。


西班牙沉船“大獅鷲”號(El Gran Grifón)上發(fā)現(xiàn)的一組彈規(guī);圖片來源:The equipment and fighting potential of the Spanish Armada

? ?以上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加到一塊,最終造成了十六世紀的艦上復裝作業(yè)困難重重,而在漫長的裝填期間暴露在敵艦的火力下毫無好處。正因如此,每當一艘艦艇傾瀉將自己的炮火傾瀉完畢,便需要進行重新?lián)屨忌巷L位的機動,這既是為了保持高機動的優(yōu)勢,也是為了在這一時間依次復裝自己的火炮,而這又進一步延長了炮擊間隔的時間。在1652年英艦“藍寶石”號(HMS Sapphire)獨自對抗兩艘保王黨的私掠船的戰(zhàn)斗中,艦載的重型火炮被目擊者觀察到在不到兩個沙漏計時的時間里全部裝填完畢。在十六到十七世紀,航海中所使用的計時沙漏傾倒一次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這意味著完成全部復裝作業(yè)與一次機動大約需要耗費一小時的時間。1589年,荷蘭旅行家林斯霍滕的揚·哈伊根(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乘坐的一艘葡萄牙卡拉克船卷入了與一小支英國艦隊的沖突中,據(jù)他所稱每當發(fā)射完一發(fā)炮彈,第二發(fā)至少需要一個鐘頭才能再度裝好。一個小時可能標志著一艘船只將全部艦炮復裝完畢,并完成一次戰(zhàn)術機動所花費的普遍時間[注17]。直到第二次英荷戰(zhàn)爭期間,兩支列成縱隊以相對方向交錯炮擊的艦隊的每門火炮的發(fā)射速率不過如此。盡管有著更快的裝填速率,如前面提及的“前衛(wèi)”號(Vanguard),然而每門火炮也不過在一小時內(nèi)炮擊兩次,而更高的發(fā)射速率如1636年英國私掠船“尼哥底母”號(Nicodemus)在多佛海峽為一支艦隊護航時全部六門火炮在兩個小時的時間了一共炮擊了至少34次,然而不過是一些較小的輕磅火炮。

? 因而,都鐸晚期的艦載側(cè)舷重型火炮與其稱為主力,不如說是用來配合船艏炮進攻的輔助。這既是基于技術難題,也是出于戰(zhàn)術角度。在十七世紀如亨利·梅因沃林爵士(Sir Henry Mainwaring)在內(nèi)的當代海軍權威看來,一艘真正的戰(zhàn)艦應當使用自己的船艏炮發(fā)動攻擊,而時人看來商船與軍艦最顯著的區(qū)別便是是否擁有朝前炮擊的能力。十六世紀晚期的商船火力本質(zhì)上與前一個世紀毫無區(qū)別,側(cè)舷的炮火與船艉列裝的重炮不過是用于自衛(wèi)。而另一邊,德雷克爵士環(huán)球航行時的座艦“金鹿”號(Golden Hind)在船艏便布置了四門逐擊炮,而每舷的火炮不過7門,而他在遠征西印度群島時候的座艦“伊麗莎白·波拿文德拉”號(Elizabeth Bonaventure)則在船艏安置了不少于6門寇菲林長炮。在這一世紀的90年代,一名不止名姓的英國流亡者告誡西班牙當局,為了與英國戰(zhàn)艦所抗衡,西班牙船只上所裝備的船艏炮不應當少于六門。正因如此,在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海軍權威看來,他們最值得歌功的勝利并非在1588年的戰(zhàn)役里成功將西班牙遠征艦隊擊退,而是在1587年與1596年遠征加的斯及1602年入侵賽辛布拉時對西班牙長船的完全勝利,而在此之前長船一直被認為是圓船的逐擊艦。十七世紀初西班牙海軍統(tǒng)帥弗雷德里克·斯皮諾拉(federico Spinola)在多佛海峽組建的長船艦隊曾在一段時期內(nèi)引發(fā)了英國海軍和低地國家的短暫恐慌,然而與半個世紀前所不同,他們?nèi)缃褚讶徽嬲龘碛辛俗銐驅(qū)归L船的新式艦隊。

? 不過盡管如此,側(cè)舷炮擊的戰(zhàn)術卻并不意味著被真正放棄,海上炮擊戰(zhàn)術的發(fā)展仍然在不自覺的朝著這一方面傾斜,盡管設計這些艦艇的造船大師在是時并不能未感先知未來的海上戰(zhàn)術將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革。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鹋谝?guī)格的規(guī)范化設計使得炮彈的匹配更加便捷,黑火藥科學的發(fā)展使得火炮的身管倍徑縮減到足以在艙內(nèi)方便裝填的長度,為每門火炮配備更多的炮組人員用于操縱火炮,更為合理的彈藥配給使得更持久的炮戰(zhàn)得以支持:盡管每門火炮被分配到的補給依然不超過40枚,然而足以支持日后如英荷戰(zhàn)爭期間連續(xù)四天的作戰(zhàn)。更重要的是在十六世紀的90年代,隨著艦載的重型火炮數(shù)量愈發(fā)的多,安置在船艏艉之外的重型火炮不得不被安裝在側(cè)舷,而在與西班牙作戰(zhàn)的最后幾年中英國艦艇越來越頻繁的運用艦載的側(cè)舷炮火作為攻擊手段。盡管如威廉?蒙森爵士仍僅將側(cè)舷重炮的價值視作擊敗甲板之敵而作為登舷前的節(jié)奏,然而隨著側(cè)舷列裝火炮數(shù)量的增加,這一戰(zhàn)術愈發(fā)難以實現(xiàn)。而另一邊,列裝多層甲板的主力艦仍被詬病于無法在機動中迅速轉(zhuǎn)向,然而英國海軍的艦艇設計仍然愈發(fā)趨于大型化發(fā)展,船艏的逐擊炮在比例中愈發(fā)減少。不過即使這樣,在邁入十七世紀中葉后,基于伊麗莎白時代的海上戰(zhàn)術在日后的英荷戰(zhàn)爭中仍在運用,1652年喬治·艾斯庫爵士(Sir George Ayscue)向普利茅斯附近的一支荷蘭中隊發(fā)動襲擊時候便率隊從上風位發(fā)動了兩輪沖擊,而更早的1650年英艦“統(tǒng)領”號(President)炮擊本泰蘭時曾試圖進行換舷炮擊的機動。與其同時,艦隊戰(zhàn)術愈發(fā)趨向于一支中隊在領艦的率領下列成縱隊在上風位置朝另一支艦隊沖擊試圖突破與分割敵艦隊的陣型,而兩支試圖突破敵方陣線的艦隊往往以相對方向互相駛過并進行炮擊:這正是日后戰(zhàn)列線(line of battle)的雛形,而這是在與荷蘭人對抗時的另一個故事。



主要參考:

?

Nicholas A. M. Rodger,The Development of Broadside Gunnery, 1450–1650

Julian S. Corbett,Drake and the Tudor Navy :With a History of the Rise of England as a Maritime Power

Julian S. Corbett,F(xiàn)ighting instructions, 1530-1816

Colin J.M. Martin&Geoffrey Parker,The Spanish Armada

?

次要參考:

?

John F. Guilmartin,The Earliest Shipboard Gunpowder Ordnance: An Analysis of Its Technical Parameters and Tactical Capabilities

John F. Guilmartin,Gunpowder and Galleys: Changing Technology and Mediterranean Warfare at Sea in the 16th Century

Joseph Eliav,The Gun and Corsia of Early Modern Mediterranean Galleys: Design issues and rationales

Colin J.M. Martin,The equipment and fighting potential of the Spanish Armada

R. A. Konstam,16th century naval tactics and gunnery

I. A. A. Thompson:Spanish Armada Guns

Brian Tunstall,Naval Warfare in the Age of Sail: The Evolution of Fighting Tactics, 1650-1815(B站翻譯: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961164

Anthony Anthony,Anthony Roll(wiki文庫:https://en.wikisource.org/wiki/Anthony_Roll



注:

?

1:如,在托馬斯·奧德利(Thomas Audley)撰寫的艦隊指令中,有如此一段:“如要登上敵舷,則需煙霧散去,而發(fā)射艙口炮、霰子炮、你的一切船炮,并用弩箭射擊甲板沿舷之敵”(In case you board your enemy enter not till you see the smoke gone and then shoot off all your pieces, your port-pieces, the pieces of hail-shot, [and] crossbow shot to beat his cage deck)

2:傳統(tǒng)上,長船用來指以galley為代表,憑借風帆與船槳驅(qū)動的地中海槳帆船型,而圓船則用來代指近乎單憑風帆航行,以柯克船(cog)為代表的一系列貨運船型,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系列戰(zhàn)船,如卡拉克(carrack);在下文,我將分別用這兩個名詞代替槳帆船與風帆艦艇。

3:1517年葡萄牙艦隊遠征埃及吉達港時,遭到了數(shù)門“炮彈足有三十余手掌長”的火炮的襲擊,如果將掌長看做3吋,那么意味著這些石彈重達千余磅。這可能是長船上裝備的最大的重炮,不過更有可能,這些來自于陸基炮臺。

4:本質(zhì)上,可以將卡拉克船看做將艏艉臨時搭建的作戰(zhàn)平臺永久化作為船體結構的一部分,并進而升級為擁有戰(zhàn)樓的柯克船,因而下文有時會將這類船只稱為樓船。

5:“The Mistress, the Ann Gallant and the Greyhound with all your Highness's shallops and rowing pieces did their parts well, but especially the Mistress and the Ann Gallant did so handle the galleys, as well with their sides as with their prows, that your great-ships in a manner had little to do.”

6:實際上,這類船只往往有數(shù)種名稱,除了“galleon”外,往往還被稱為“galleass”或“galliot”,而這與同名的地中海劃槳戰(zhàn)船完全不同:需注意,在十六世紀,單純通過一個名稱判斷船種依然困難。

7:在大多數(shù)英語譯本中,這段話被描述為“That you might be forewarned, you will receive a detailed report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enemy arranges his artillery so as to be able to aim his broadsides low in the hull and so sink his opponent's ships”,并將之視作英國海軍采用線列戰(zhàn)術的證例;然而實際上,“側(cè)舷火力”(broadsides)這一表述在原文是“ca?onazos”,僅僅指船上布置的重火力。

8:“en escuadrones”,在這里,escuadrones指的是艦隊直接的下級編制單位,該單位所編排的隊形與整支艦隊的橫隊或縱隊作區(qū)分

9:“Each of the squadrons ought to sail in single line [en ala], so that all can see the enemy, and work their guns without getting in each other's way, and they ought not to sail in several ranks [a la hila] one behind the other, because in such wise will come great harm, since only those in front can fight, seeing that a ship is not so nimble as a man that it can wheel and do as it will”

依照十六世紀的海上作戰(zhàn)慣例,整支艦隊通常只有二級指揮,每個中隊通常只有一艘領艦指揮作戰(zhàn);如果編排成數(shù)列橫隊,那么意味著當同一個中隊中的前排艦艇與敵作戰(zhàn)時,后排的艦艇則因沒有領艦的命令而無所適從;將各個中隊編排為獨立的橫隊正是為了應付這類狀況,使得各排的指揮互不干涉。

10:“And if the enemy approach formed in two lines [alas], ours ought to do the same”;結合上下文,這里“two lines”應當指左右包夾的V型陣列。

11:“But if we find an enemy to be leewards of us, the whole fleet shall follow the admiral, vice-admiral, or other leading ship within musket shot of the enemy; giving so much liberty to the leading ship as after her broadside delivered she may stay and trim her sails. Then is the second ship to tack as the first ship and give the other side, keeping the enemy under a perpetual shot”

12:“Give him a chase peece with your broad side, and run a good berth ahead of him... Edge in with him againe, begin with your bow peeces, proceed with your broad side, & let her fall off with the wind, to give her also your full chase, your weather broad side, and bring her round that the stern may also discharge, and your tackes close aboord againe”

13:如表,根據(jù)I. A. A. Thompson的相關統(tǒng)計結果:

14:現(xiàn)在我們根據(jù)簡單的物理常識,知道火炮的身管并不與射程直接成正比;而當身管長多超過某個閾值時,射程不增反減,更長的身管僅僅只是為了使鑄炮時熔融的青銅熔液足夠沉淀以使后膛更加堅固,而足以承載更多的發(fā)射藥。在傳統(tǒng)上認為1588年的戰(zhàn)役中英國艦隊裝備了比西班牙艦隊射程更遠的“長炮”(culverin),而西班牙艦隊則裝備了在中近距離炮擊的“加農(nóng)炮”(cannon),然而根據(jù)對雙方火炮命名的比對,實際上西班牙人所指稱的大部分加農(nóng)炮實際就是對應英國人所稱的長炮類型;更進一步,Colin J.M. Martin在他的考古報告中稱,這一時期的英國艦隊所裝備的仍然是粉狀的火藥,而西班牙炮兵所用的則是更新的細顆粒藥,即使英國艦隊所用的火炮著實擁有內(nèi)彈道學上的卓越之處,也會被劣質(zhì)的火藥性能所補平。這意味著相較于他們的西班牙對手,英國艦隊不曾擁有任何火炮射程上的優(yōu)勢。

15:這種觀點并非無中生有,例如,十六世紀晚期的英國炮兵手冊作者威廉?伯恩(William Bourne)稱在火炮往后沖進之前,需先用楔子堵死炮車以防止后座;而在1630年亨利·梅威林爵士(Sir Henry Mainwayring)所撰寫的《水手辭典》(Seaman's Dictionary)中實際上并未出現(xiàn)使用炮索(breechings)在戰(zhàn)斗中操控火炮的記載,僅僅只是作為在惡劣天氣下搬運火炮的工具。

16:不計回旋炮,這類火炮通常直接由士兵操縱與裝填。

17:艦載火炮除去戰(zhàn)術機動的極限裝填速率,或許可以從陸地炮兵上窺見一斑:英國內(nèi)戰(zhàn)期間的蘇格蘭軍官詹姆斯·特納爵士(Sir James Turner)認為一門12磅炮在一小時內(nèi)至多能炮擊12次,半加農(nóng)炮至多10次,而一門全加農(nóng)最好不要超過8次;同時期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些重型火炮最好不要超過每小時10發(fā)的炮擊;而在完成炮擊后,這些火炮便需要用浸泡水的羊毛覆蓋以冷卻炮體長達一個小時。不過無論如何,在開闊場地進行復裝作業(yè)的陸上炮手都比那些在狹隘的船艙的同行來的方便。







都鐸晚期英國海軍戰(zhàn)術的發(fā)展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宣化县| 临澧县| 务川| 乌兰浩特市| 尖扎县| 红原县| 中西区| 郧西县| 合江县| 岳西县| 巴中市| 金昌市| 奎屯市| 甘谷县| 天水市| 文成县| 甘孜| 田阳县| 漠河县| 七台河市| 江阴市| 盐城市| 交城县| 靖宇县| 霍林郭勒市| 平山县| 达尔| 龙南县| 石台县| 新野县| 岚皋县| 辽源市| 工布江达县| 通化市| 阳泉市| 亚东县| 陈巴尔虎旗| 沈丘县| 东方市| 吴堡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