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進擊的巨人》(上)

2022-01-08 19:33 作者:Touch----  | 我要投稿

很長的前言

很長的前言

1. 這篇文字會發(fā)布在知乎、豆瓣、B站。它唯一的受眾是讀完這部作品,仍對作者表示感謝并有欲望深讀的讀者,否則你理解起來也會非常困難。

2.由于跨平臺的排版問題,精力有限我只進行了復制粘貼。全文1.4W字,需要你有充裕的時間和逐字閱讀的耐心、同時思考。

3. 這篇文字有以下幾個意義

a) 客觀上,對于絕大部分讀者來說,它會提高你對作品的理解,讓你免受噪音的干擾。主觀上,如果你因為很愛這部作品,卻因為結(jié)局而受到傷害,它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治療你的傷痛。

b) 出于我讀到的,我相信這部作品在未來的很長時間,都會有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它具有一定的長遠意義。

c)對我個人來說,它唯一的意義在于,算是讀完這部作品后花一天時間書寫,來給自己的一個閱讀交代記錄。以及,與志同道合的人相處是愉快的,如果你是可愛的、對生活充滿熱愛的,能理解這篇文字有想法與我進行互動的,可以通過我個人簡介中的聯(lián)系方式找到我。

4. 文學分析中有兩個流派,一種是文學批評,一種是作者在表達什么。這篇文字不會介入前者,后者是這篇文字所要闡述的。

5. 雖然發(fā)布在幾個社區(qū),但我無意于去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這不僅在于認知鴻溝導致的教導的困難,一個簡單的例子:

讀者A表示,這就是爛尾啊,艾倫最后還小丑謎語人作者想不明白了是吧。

讀者B,殺了這么多人,最后還帝國主義復興,諫山創(chuàng)右翼分子實錘。

讀者C,坑都沒填啊,145王、怪誕蟲,啥都沒交代啊。

隨后三個人一拍即合,成了親密無間的好友,其中兩人還組成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此時你去說他們都是胡說八道沒有任何意義。

雖然這都是源自他們的無知,結(jié)果看起來也好像很荒謬滑稽,但是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非常復雜、多元。

正如作品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有好人、也有壞人?,F(xiàn)實世界中當然也有高貴的、卑劣的、美麗的、丑陋的、聰慧的、愚蠢的,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真實,而你只需要去擁抱美麗。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當然,有作品粉絲想去凈化,我不反對。

6. 對于作品完結(jié)時的亂象我是不驚訝的,可能有些不太友善,但事實如此的是,絕大部分讀者,可以很保守的說在99%以上,從來都不知道這部作品在講什么。

每當我看到那些批評的文字,背后又透露著他們對所批評對象的一無所知,再看到他們掛著什么優(yōu)秀回答者、清北本碩博的牌子,都只能為他們無法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感到可笑。

這是我多年前刪除知乎上所有內(nèi)容的原因,也再無意于參與社區(qū)的討論。這個環(huán)境在這些年也基本沒有變化。

我比較欣賞的一位學者曾說,《紅樓夢》之所以經(jīng)典,是因為有一批偉大的讀者把它的經(jīng)典意義解讀出來了。

這個經(jīng)典當然是社會意義上的經(jīng)典。

很遺憾我在《進擊的巨人》中沒有看到這一點。

作品在講戰(zhàn)爭?種族矛盾?電車難題?

作者從來沒在講那些。

所謂的戰(zhàn)爭、種族矛盾、巨人之力,只是讓作品得以進行的工具和更有趣味的調(diào)味劑。

作品從頭到尾都在寫人生,一個人在人生中要面對的問題。

作者在講的是這些人在怎么走,角色走到了終點,作品就走到了結(jié)局。

理解了這句話,你才站上了閱讀這部作品的正確起跑線。

7. 用一句話簡要概括《進擊的巨人》。

這是一群孩子們,苦苦掙扎著與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作斗爭的故事。

這些創(chuàng)傷,有些來自他們的原生家庭,有些來自他們所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

他們在家庭缺失的境遇下,被無情地扔進了戰(zhàn)場,在戰(zhàn)爭中被迫成長。

他們不僅要治療自己的創(chuàng)傷,也要去彌補給他人造成的傷痛。

理解了這段話,你會發(fā)現(xiàn)作品在收尾階段仍然做的非常精彩。

8. 可以說,這部作品中,幾乎沒有一個情節(jié),是低級的單純的去制造一個獵奇的情節(jié)來取悅讀者;描繪背景之外的所有筆觸,都在塑造人物、描繪心理;所有的情節(jié),都由角色自身的發(fā)展和彼此的交匯來驅(qū)動;所有角色的行為,都是他們基于一系列起因形成的心理狀態(tài)的具象化。理解這部作品,你必須走入每個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了解作品中各式各樣的平行對應關(guān)系。

舉幾個例子,在白夜中,除了直白的利威爾和埃爾文的選擇,你要去注意到以及理解為什么三笠放棄了阿爾敏、而相對應的艾倫一直堅持到最后。為什么收尾階段會安排林中夜談這個情節(jié)、為什么艾倫是和希斯特利亞表達了內(nèi)心,為什么阿妮會放棄戰(zhàn)斗、為什么她又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為什么是安排了阿妮和季代彌兩人在談話等等等等。

精力有限,這篇文字不會覆蓋及詮釋作品中幾乎每一話都存在的這些類似細節(jié),只會從主體脈絡上告訴你作品的主題。

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能注意到這些,才能開始注意到這部作品的精華所在,才能意識到作者的筆觸如何精妙、放在何處。如果上述問題你囫圇吞棗,或覺得是過度解讀等等,那么基本只會停留在從知道角度讀一個故事情節(jié)的層面,并不會明白作品真正在寫什么。

能力所限,這篇文字可能在角色心理的枝葉上仍有細微出入,但方向上基本不會有問題,你可以在這個方向上有自己的解讀,當然每個人也都可以有自己讀到的內(nèi)容。

9. 作者極其擅長寫主題,不僅漫長的旅途中從未偏離,與之相關(guān)的編織所體現(xiàn)的整體性與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精密與復雜性更令人感到驚異。

這部作品的核心主題是: 生命的意義。到底什么才是自由?

次要主題包括了:

a) 殘酷與美麗

b) 無悔的選擇

c) 自私與無私

d) 學會成長

當你要去探索一個主題,一種方式是可以讓主角有一個積極的弧線,成為與之契合的英雄,另一種方式是讓主角有一個消極弧線,由他來體現(xiàn)主題的對立面。


非常不幸的是,艾倫是后者。


艾倫之所以是這部作品中最復雜的角色,是由于所有的主題、矛盾都在他身上交匯。

精力有限,這里不會討論其他角色在收尾階段的表現(xiàn),徹底講述這部作品的每一頁每一個細節(jié)需要開一門公開課。

這里只會探討阿爾敏、三笠、艾倫三位。

出于三位主角這樣的交織關(guān)系,避免重疊,會把重心放在艾倫部分。

除了艾倫部分涉及到了最核心的主題,我并不會配圖。 我盡量會把邏輯寫的詳細,但如果對原作不是十分熟悉,對于我直接拋出的某些角色特性,可能理解起來仍會非常困難,不知道我在說什么、為什么如此,需要你隨時打開原作查閱,或者需要再完整仔細研讀一遍原著。

另外,這部作品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內(nèi)在,心理、情感上的觀察與共鳴,你的生活閱歷與生命體驗。

10. 我個人的閱讀感受也有受到令我欣賞的兩三位英文社區(qū)讀者感想的啟發(fā),如aspoonofsugar,不僅是她的學識,她的修養(yǎng)也如名字一樣令人甜蜜,誠摯的表示感謝。


正文

一、關(guān)于阿爾敏


了解一個角色弧線最好的出發(fā)點,是找出他的缺陷或障礙在哪里。


導致阿爾敏在故事收尾階段停滯不前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阿爾敏一直存在的問題。

他一直很自卑,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人,實際上艾倫也是如此,但同他們的夢想一樣,有一些非常微妙的區(qū)別,阿爾敏自卑的本質(zhì)不是真的覺得自己無用,以此轉(zhuǎn)化為他要變強,而是他怕拖同伴的后腿,他并不痛苦于自己本身的無用,他一直是最后一名也不會不開心,自己存在的意義與此無關(guān),也并不會因為自己很強贏得了勝利而感到快樂。


他在童年由于對墻外世界的好奇被視為異類,經(jīng)常遭到壞孩子的欺負,他體力很差,每一次都是艾倫和三笠來幫助他,因此他產(chǎn)生了總是讓朋友幫助,自己卻沒有對等回饋的愧疚。這是他的善良。

但實際上,如果沒有這些幫助,阿爾敏本身并不會出現(xiàn)問題,他非常堅強,從來沒有屈服,他也從來沒有還手,因為他的自尊,根本不屑于和這些他看不上的人一樣。


這種因在意沒有對等的回饋,從而拖累了周圍人的心理,困擾了阿爾敏整部作品。

他要解決的,不是艾爾迪亞人與世界的種族矛盾問題,這個沒有人能解決,因為作者封死了一切的道路。唯一掌握主動權(quán)的是艾倫,后面再講。他要解決的是他自己的問題。



有些讀者對情節(jié)熟悉,可能會覺得阿爾敏在艾倫第一次變成巨人后,那次的溝通與隨后的作戰(zhàn)計劃就戰(zhàn)勝了這個弱點。


這就又牽扯出了作品中的一個問題,《進擊的巨人》有一個不尋常的寫作結(jié)構(gòu)。


一般作品對于人物的描繪曲線是,他起始于狀態(tài)A,經(jīng)歷了某某事件,達到狀態(tài)B。是一個單相結(jié)構(gòu)。

《進擊的巨人》的寫作結(jié)構(gòu)是,他起始于狀態(tài)A,達到狀態(tài)B,再在A與B之間迷惘反復,最后達到A或B。是一個雙向結(jié)構(gòu)。


之所以用這樣的結(jié)構(gòu),對于作品本身也是非常合理的——

這是一群孩子們,苦苦掙扎著與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作斗爭的故事。

這是一群被無情扔進戰(zhàn)場的孩子,孩子的成長是很艱苦和迷惘的。


作品中的一些單相結(jié)構(gòu),

要么是埃爾文、凱尼、夏迪斯、馬迦特這樣的成年人,

要么是賈碧和法爾科這樣的孩子,他們很幸運,被已經(jīng)吃過苦的上一代孩子們所拯救。



所以如果是敏感的讀者,會察覺到角色經(jīng)常會倒退。以萊納為例:

萊納經(jīng)歷了家庭、過往努力的個人價值和自尊、未來拯救人類夢想的三重幻想破滅,又意識到自己不僅沒有拯救世界,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想成為英雄的私心,從而成為了摧毀他朋友故鄉(xiāng)和家庭的惡魔,這種個人存在意義上的迷失和負罪感讓他選擇了死亡。

但是機緣巧合,他又被法爾科意外的喚醒。

他意識到還有這些孩子們,他個人的人生已經(jīng)是悲劇,但是還必須要去拯救這些孩子。


這里仿佛看到萊納從深淵中爬了出來,黑暗中有了一絲光明。


但是隨后與艾倫坐談的那一幕,讓他直面了他犯下罪惡的受害者,那股巨大的負罪感再次吞噬了他的內(nèi)心,他開始倒退,黑暗再次侵蝕,他再次想要消失、想要死亡。




我想說的是,《進擊的巨人》對于人物的描繪是非常人性化的,作者對于人性的洞察也是非常入微的,在整個收尾階段都保持的非常卓越。


人生并不是打游戲,你打過了一個關(guān)卡,在存檔里永遠給你一個標記。有時候人生中的困難并不是你在內(nèi)心深處真正的克服了它,你可能是通過第三方的外力得到的解決,也可能是你的注意力得到了轉(zhuǎn)移繞過了它,還可能是這只是一個小挫折,真正的困難還沒有降臨。

除了阿爾敏,三笠角色的弧線也是如此。



阿爾敏的問題就在于,他不想拖累別人的個性一直沒有變,只是之前面對的困難每當他一振作起來,就得到了解決。但是這一次大家托付給他的擔子太重太難,超過了他的能力,這一次他無法解決。


所以在他得知是自己代替了埃爾文之后,就一直痛苦迷惘于,自己何德何能能取代埃爾文。作品收尾階段要處理的內(nèi)容在此處就埋下了伏筆。

從弗洛克的話語中可以得知,所有人都認為應該得救的是埃爾文,這個結(jié)果只是艾倫和利威爾的私心,是他們?yōu)榱怂叫闹么罅x于不顧。

從阿爾敏自身的角度,除了周圍環(huán)境和自身責任賦予的壓力,還有一點來于內(nèi)心,埃爾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他導師的角色,阿爾敏的經(jīng)典名言,什么都無法拋開的人,就什么都無法改變。是源自巨木之森中埃爾文的決意,他被埃爾文的決心所震懾,有感而發(fā)。



韓吉同樣被艾爾迪亞所面臨的問題壓垮,我必須再次強調(diào),不是他們自己太脆弱,韓吉和阿爾敏都是為了他人能奉獻自己生命的勇者,但是他們的身份、所處的位置,肩負了調(diào)查兵團和整個艾爾迪亞的未來,他們的責任感讓他們把現(xiàn)在糟糕的現(xiàn)狀歸結(jié)到了自己的能力有限,是自己能力不足才導致這一切。即使是沒有人能改變這一切。

韓吉最后還在給艾倫道歉,是自己的無能為力把艾倫逼到了這一步。



另外一個讓阿爾敏停在原地的問題就是,他和艾倫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他們有共同的夢想(阿爾敏視角),他們曾一起出生入死,他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這種情感讓他永遠把艾倫的行為往一個更好的方向去看待,即使他有了懷疑,回想起了一起看海的那一天,他也永遠愿意去相信艾倫。

這和三笠看待艾倫的方式是一樣的。

直到艾倫發(fā)動地鳴,他都不原意相信艾倫是要毀滅全世界,他不是沒有意識到,而是不愿意。

直到發(fā)動了地鳴,他都要繼續(xù)堅持他還沒和艾倫談過,他相信只要他們坐下來溝通,艾倫就愿意停下來。


最后能讓阿爾敏決意的,是艾倫的決意。

阻止我的唯一方法,就是殺死我。


如果不是艾倫如此決絕,那么阿爾敏的停滯還要再次延長。

這都是因為他們太愛艾倫。



阿爾敏角色上的兩大主題是夢想與愛情。

夢想的部分,和艾倫的自由平行。

放到艾倫部分。

愛情的部分,阿爾敏和阿妮與艾倫和三笠平行。

放到三笠的部分。






二、關(guān)于三笠



三笠的弧線難以被讀者注意,是因為她發(fā)展的太快。

在故事初期,家庭破碎的那一天,她就走完了艾倫到90話才走完的路。

從那一天起,她就認識到了這部作品的主題之一,殘酷與美麗。

她認識到了世界的殘酷,這個世界就是個大食物鏈,強者可以剝奪弱者,這種悲劇時刻都在發(fā)生。

她認識到了世界的美麗,在如此殘酷的世界里,也有人原意和她建立聯(lián)結(jié)。


她接受了殘酷,才可以在白夜中放棄阿爾敏。

艾倫無法接受殘酷,所以他對阿爾敏堅持到了最后,所以他毀滅了世界。

此處在艾倫部分展開。



作品中三笠和艾倫的愛情是一場悲劇,作品在描繪的是,他們是如此的愛對方,但是為何沒有走到一起。


這是雙方共同造成的悲劇。

三笠的問題在于,她是如此的愛艾倫,但是卻無法表達。她太害羞了,無法在直面艾倫時表達自己的情感。

而艾倫的問題在于,自那一天開始,他的腦袋里就只有仇恨,家庭缺失在戰(zhàn)場中學習的他,成長過于緩慢,他不懂得什么是愛情,直到他問了吉克。知道真相后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對三笠的特殊情感,但是自己已經(jīng)時日無多,同時他也恨自己,他只想讓他人遠離自己。



三笠艾倫和阿爾敏阿妮的平行在于:


三笠和阿爾敏都是對對方有依賴的,而艾倫和阿妮都是相對獨立的。

同樣有依賴性的阿爾敏主動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而三笠做不到。


同樣有依賴性的阿爾敏也可以獨立,他的依賴是適度的,他可以離開阿妮讓阿妮好好照顧自己。

而三笠的依賴性是過度的,導致她無法獨立,她無法離開艾倫,她必須時刻在艾倫身邊才能有安全感。她個人本身已經(jīng)被艾倫所定義。

或者換句話說,她無法離開艾倫生活,她的一切都是為了艾倫。



另外,阿爾敏和阿妮是互相尊重與理解的。

他可以尊重阿妮不想戰(zhàn)斗的決定,阿妮尊重他的決意可以離自己而去,即使這一去可能是永別。

三笠和艾倫是互相不考慮對方感受的,他們也無法互相理解。

三笠永遠是強制性單方面的要保護艾倫,不會考慮到艾倫厭煩的感受。而艾倫也一樣,最后他發(fā)動地鳴單方面強制保護大家的行為。

他生命的最后,懂得什么是愛情了,仍然要推開三笠,他當然是好心,但是他依然沒有考慮三笠的感受,只是基于自身,因為他已時日無多。

愛情是一個雙向關(guān)系,他們沒有尊重彼此的選擇。



同樣獨立的阿妮能懂得并接受了阿爾敏的情感,但是艾倫無論懂不懂得,他永遠在推開三笠。


總之,三笠和艾倫共同造成了這一場愛情悲劇。



就成長來說,三笠其實曾經(jīng)獨立過,和阿爾敏一樣,就是還在訓練兵時期,同樣第一次與巨人作戰(zhàn)時。

她得知了艾倫的死訊,悲痛中她想要死亡,但是她意識到如果她死了,那么就連艾倫的記憶也都遺忘了,她必須好好活下來。

在這里,以及隨后的作戰(zhàn)中,她已經(jīng)證明了她可以獨立,她可以同時愛艾倫而自身又不被對方所定義。

但是很快,她又看到了他,她本來已經(jīng)接受了艾倫的死亡,然而,這種意外的失而復得的奇跡,讓她倒退,再也無法離開艾倫。


三笠前90話的發(fā)展就到這里,她的成長伴隨著艾倫,但遠遠走在艾倫前面,她的狀態(tài)趨向穩(wěn)定,只能在遠處等待艾倫,等待艾倫走過了整整90話才再次出發(fā)。



她產(chǎn)生變化的開端是她意識到了一件事,她總是在用個人的幻想去美化艾倫的行為,一直在看艾倫最好的那一面,她覺得艾倫很善良,當然艾倫確實有這一面,但是她無法看見艾倫善良的背后也有一種殘暴。她無法接受自己所看到的,不斷的試圖欺騙自己。


露易絲是讓三笠轉(zhuǎn)變的契機之一,因為露易絲是一面鏡子,出于崇拜,她永遠看到并相信自己所感受到的,三笠最好的那一面,對她說著在三笠看來不知所云的話。

三笠在露易絲身上看到了自己。


三笠開始接受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實,接受了艾倫不好的那一面。但是她仍然愛他,這種愛是無條件的,她無法殺死艾倫,她想把他帶回來,她們遠走高飛,回到她們的家。


艾倫的生死是三笠的底線,阿妮三番五次對三笠的底線進行挑戰(zhàn)。


三笠懷疑自己,是不是當初自己直面了真心,就能改變這一切。

她想逃避艾倫必須死亡的現(xiàn)實,寄最后一絲希望幻想于和艾倫一起遠走高飛就能改變這一切。

從道中傳遞來的答案是,不能,三笠這場悠長的夢,終于徹底破滅了。


她對艾倫做出了決定,

她直面了自己對于艾倫的情感,親吻了他;

她拒絕了艾倫讓她忘記的傾告,仍然把圍巾戴在身上。

這是她基于個人意志的選擇。

選擇,然后接受。


三笠和艾倫的愛情是一場悲劇,

她那么愛他,最后也沒能在生前給他一個擁抱;

他那么愛她,與她最后的交談卻是冷酷無情的言語。



最后拯救世界的,不是一場宿命,而是三笠的選擇。

她做出了選擇,并接受了一切的結(jié)果。

她是自由的。



三笠是這部作品中最讓我感到悲傷的角色,她沒有做錯過任何事,卻不得不承受這個世界不斷拋給她的殘酷。



所幸結(jié)果是好的。

她沒有忘記艾倫,也再次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她得到了自由與幸福,我為三笠感到高興。



作品曾通過利威爾的口中傳遞過作品的主題之一,無悔的選擇。

沒有人知道結(jié)果會怎樣,但是你還是必須要做出選擇,你只能努力去做出一個不會留下遺憾的選擇。

在作品的收尾階段,每個人都做出了選擇,沒有人知道阻止艾倫后帕島的命運會是如何,但是他們相信自己的信念,這份信念告訴自己,他們必須去阻止艾倫。

他們都是自由的。



這部作品中唯一一個沒有獲得自由的主要角色,是艾倫。

他無法去做選擇,更準確的說,是他不能接受選擇后帶來的殘酷,如果結(jié)果是殘酷的,他就會后悔自責。佩特拉等人的犧牲讓他后悔不已。

他無法接受選擇后的殘酷,他只能接受積極的那一面。

作品結(jié)局時他的矛盾狀態(tài),正是他選擇所抵達的結(jié)果,在殘酷與“美麗”之間接受與拒絕的糾結(jié)。(他個人意義的美麗)


一旦結(jié)果是殘酷的,他就會把問題歸結(jié)為,是我選擇錯了,比如我不該相信同伴,下次我還是相信自己。

但是事實上,也沒有人知道是不是你選擇了自己就是對的。

世界的殘酷在于,可能兩個選擇都是錯的。



實際上利威爾說的非常清楚,沒有人知道選擇的結(jié)果。

根本沒有人也不會有人知道哪種選擇是正確的,重點在于,基于你的本心做出選擇后,無論結(jié)果是什么,你都必須去學會接受這個結(jié)果。

利威爾的選擇造成過無數(shù)次的犧牲,他同樣悲傷難過,但是他仍然堅強的在走下去。



作品并不是宿命論,艾倫的悲劇不是宿命的悲劇,是他無法選擇無法接受的悲劇。

未來是未知的, 他逃避了未知的不確定性,選擇了已知的記憶。

他基于一個非常單純的私人欲望選擇了記憶,他只想考慮以及承擔個人的命運,然后把由此牽連的帕島與世界后續(xù)命運的選擇權(quán)拋給了別人,調(diào)查兵團,以及三笠。


再次回到三笠,拯救世界的,不是宿命,是三笠的選擇。






三、關(guān)于艾倫



艾倫的成長描寫是作品中最詳盡的,分為了多個階段。


他的生命大體由以下節(jié)點分割:

  • 阿爾敏與他分享夢想

  • 845年破墻

  • 第一次巨人討伐

  • 地下洞穴

  • 看海

  • 季代彌來訪

  • 夕陽告白

  • 前往馬萊

  • 薩沙死亡

  • 結(jié)局



在這些節(jié)點中,每個節(jié)點他的世界觀都有巨大或些微的變化,其中地下洞穴和前往馬萊是兩個成長節(jié)點,是他的積極成長、蛻變。

在探討他的負面時,我不得不提到他擁有一些非常美好的品質(zhì),這些美好的品質(zhì)從作品初期一直到結(jié)局都存在在他的身上。

他非常關(guān)心他人,不論是親人還是同伴

他很明事理,事件過后并沒有去責怪漢尼斯沒有救自己的媽媽,沒有遷怒賈碧

他有很強的責任感或擔當

他擁有的正義感

以及最核心的,也是令他痛苦的,他的同理心……

艾倫和阿爾敏同樣,覺得自己是很沒用的人。微妙的區(qū)別在于,阿爾敏很年幼的時候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對自己沒用的認識很明確,他的沒用是不想對別人沒用,拖累別人。

而艾倫卻自幼一直有一種英雄般天命之子一樣的幻想,與壞孩子打架,他狐假虎威卻不自知。他只是被父親賦予了使命和巨人之力,卻誤認為自己是特別的,人類的使命落在自己肩膀上,大家救我而犧牲也是沒有辦法的。

他認為自己是特別的,還包括他認為自己知道了墻外的世界,而周圍的人都是蠢貨,是無知的縮在籠子里的家畜。

他的沒用,雖然也有些微的不想讓三笠總是保護自己,怕拖累,但主要是不想對自己沒用,他的心理發(fā)展過程讓他無法接受自己的不特別,無法讓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這是他的核心。

實際上阿爾敏早就告訴過他,那些壞孩子跑是因為看見了三笠。

他聽不見。 ?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地下洞穴全部破滅。

他從羅德得知了,之所以能變巨人是吃掉了父親,并且是父親奪走了弗麗達的始祖之力,這才是導致人類大面積死亡的元兇。

他意識到自己不是特別的,打從一開始就不是人類的希望,以及父親的罪孽讓他感受到了深深的罪惡感,因此他想到了死亡,但他還是想到至少死了還能對人類有意義,自己的生命還能有價值。

?實際上,如果說三笠在第一次失去艾倫時的成長,是一個不夠堅實的成長,那么艾倫此刻得到的成長,非常堅實。他的上述缺點基本沒有復現(xiàn)過。

在地下室后前往馬萊之前,艾倫一度認為海的另一邊都是敵人,而在馬萊的生活讓他認識到了原來兩岸的世界都一樣,有好人也有壞人。

艾倫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但是他唯一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陷是,

艾倫一直在用一個天真或者說美麗的眼光,在看世界。

以及就此衍生的,他不能接受這個世界的殘酷,他只能被動的承受。

如剛剛訓練畢業(yè)他就覺得能剿滅超大巨以及所有的巨人。以及巨木之森一戰(zhàn)的選擇。

?之所以是這樣,是源自他的家庭。

他是作品中唯一一個在充滿了無條件的愛,被保護的非常幸福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他根本沒見過世界的殘酷,

因此他沒有任何的危機感,而其他角色都是在愛的缺失的環(huán)境中長大,殘酷對于他們已經(jīng)是習慣。

因此他才用了90話的篇幅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殘酷,然而到作品的結(jié)局他都無法接受。

認識到殘酷是通過地下室,以及與希斯特利亞接觸得到的記憶,把他一切的天真都摧毀了。

?此后在時間線上,作者用季代彌來訪、夕陽、島上的惡魔、地鳴等幾個章節(jié)詳細描繪了艾倫從美麗到殘酷的轉(zhuǎn)變。

?由于看到了未來的記憶,他屠殺了人類,以及是他自己改變了戴娜的朝向,他知道這些都是真實的即將發(fā)生的。這與他那些美好的品質(zhì)完全是兩個極端的沖突,因此他再次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他必須讓自己有意義,無論是活著還是死去,原因就在于他的經(jīng)典名言,我誕生于這個世界。

存在意義的缺失讓他迷惘,這就是為什么他會去問三笠,“對你來說,我是什么人”,他不是在尋求告白,而是在尋求安慰,他不知道自己做出了這樣的惡行,這樣的人為什么會被三笠所關(guān)愛,三笠為什么會對自己這樣的人這么好,自己有哪一點值得被愛,他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

三笠說是家人,才讓他從深淵中爬出來,找到了意義。

或者說,是終于找到了借口。

對的,我是為了保護家人才這么做的,為了保護故鄉(xiāng),我沒有辦法。

此后他就不斷地重復這一點,無論是在地鳴的廣播還是自己內(nèi)心的彷徨。

然而,這并不是他的真實意圖。

他只是不斷用“家人”來欺騙自己,他試圖用保護家人,我的同伴比世界上所有無關(guān)的人都重要,我是不得不如此;如果你們要奪走我的自由,我就會率先奪走你們的自由,這樣聽起來的絕對正義來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充滿正當性。

他不想承認以及面對自己的真實目的,他美好品質(zhì)的那一面會對他進行譴責,他會崩潰。

他要分裂了。

他在逃避自己。

是的,他和萊納是一樣的。

但是,

他沒有分裂。

因為,

逃避與譴責的彷徨中,他把自己封閉了,沒有情感的人是最強大的人。

只要他把自我封閉了,就沒有人能看見他難堪的那一面,就沒有人能知道他的真實目的。

包括他自己,也看不見了,所以他不再彷徨了。

他無懈可擊。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90話后的外在的艾倫。

他本以為自己沒有情感了,但是薩沙的死還是讓他崩潰。

無論他真實的目的有多么不可告人,他做了多么邪惡的行為,他都無比的愛他的同伴,這是真的。


薩沙的死迫使艾倫進一步的轉(zhuǎn)變,

艾倫角色上在馬萊生活最著重的描繪,最直接的成長,就是他的同理心。

他不僅認識到了大家都是一樣的,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這是在帕島時他面對萊納貝爾托特無法意識到的,還能夠走入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對方的感受,比如法爾科、爺爺。

然而,這也是他痛苦的來源,因為他認識到了他不得不去戰(zhàn)斗的,是與他一樣的人,不得不殺害的,是那些同樣無辜的人。

艾倫想要拒絕自己的同理心,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只有拋棄了自己的善良與共情,他才能繼續(xù)走下去,他才能發(fā)動地鳴,他的同伴才能活下去。

艾倫試圖如此,但無法完全如此,

那個殺死薩沙的小鬼卻沒有懲罰、在道里一語道破吉克,都表明著他理解的尚存。

他只是,情感不再外露。



在冷酷無情的道路上,艾倫曾有機會回頭,



在道里,

他看到了善良、充滿愛心的自己,

但是他拒絕,

他必須將自己的無情貫徹到底。

我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艾倫此時的眼神中傳達著什么,作品中類似的眾多的神情刻畫是吸引我的精華所在。

總之,讀到這里時,我感到無比的心痛。


? 在自我封閉后,唯一讓他坦然了真實目的的, 是萊納,因為萊納和他是一樣的,透過萊納他看到了自己。



決意要死的萊納才袒露了心聲,他不是為了拯救世界,只是為了自己。

艾倫看到這一幕說道,我和你果然是一樣的。

他跪下向拉姆吉懺悔的那一刻和萊納對他下跪也是一樣的。

艾倫吐露心聲的那一刻也是在他的臨終之際,他是為了自己。




艾倫的經(jīng)典臺詞——


這段話聽起來讓人很產(chǎn)生動力,比如法爾科。

然而,這段話傳遞的真實意思是:

一般人是不想死的,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有意義,只想好好活著,所以大家是被逼迫著被推進了戰(zhàn)場。

但是艾倫不一樣,因為他在生活中已經(jīng)沒有了意義,之所以持續(xù)前進。是他只能在地獄中繼續(xù)尋找意義。



那么為什么艾倫的生活不再有意義了呢?

只有一個原因——

他的夢想、對自由的追求,破滅了。



因為這個世界,和阿爾敏的書里看到的世界不一樣……

這就是艾倫要毀滅世界的原因。

就是這么簡單。


實際上這也是從古至今幾乎每個人成長中必定會遇到的問題。

個人與世界,內(nèi)在與外在的巨大割裂。

有很多偉大的作家都對此有描繪,比如《紅樓夢》。

艾倫可以說是最極端的那一個。




他和阿爾敏的夢想是有差別的。




阿爾敏說的大海,實際上是好奇心,是對所有未知事物的向往。

但艾倫并沒有這些,他聽到阿爾敏說那些火焰的水、結(jié)冰的大地時,并沒有向往。

真正令他著迷的是阿爾敏的眼神,他發(fā)現(xiàn)以及羨慕的是,阿爾敏是一個有夢想的人,而自己一直以來很平凡、無所事事,艾倫覺得阿爾敏是個特別的人,他自己是一個找不到意義的人




他覺得阿爾敏好像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特別的,而自己沒有的東西。

在這一刻,艾倫感受到了失落感。

在這個失落感中,他感受到了不自在,于是,他第一次有了“自由”的概念。

艾倫從阿爾敏那里得到了這個夢想。

他開始有一種欺騙性質(zhì)的,向往大海。他希望自己有一個夢想。

他以為,只要實現(xiàn)這個夢想,抵達墻外的世界,抵達大海,就能得到自由。

這是一個純真的少年,對自由最直接的想法。

但實際上,年幼的艾倫,把自由想的過于簡單化了……


直到他進入地下室,他才發(fā)現(xiàn),

這個世界,太復雜了。

自由,好像遠遠沒有那么簡單。

那個少年才第一次開始有了懷疑,自由有了新的目標點。

這就是為什么,他在抵達大海后,有了那迷茫的一問——

“…我問你?如果將那一頭的敵人…全部都殺了,那么我們…就能得到自由嗎?”



寫到這一幕我不禁贊嘆這實在是文藝作品歷史上最精彩的瞬間之一,

不僅在于文學性,也就是整個場景描繪本身的美麗,

以及整個情緒氛圍乃至一切,所有人的人生都急轉(zhuǎn)直下的顛覆。

也在于其背后沉重的思想意義。

作品這里是在寫,一個人第一次了解世界后,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地下室到前往馬萊前的那幾年,艾倫還有一些肯定的答案。

但是在前往馬萊之后,這個疑問被徹底地否定。

因為墻外與墻內(nèi)是一樣的,這個行為背后的罪惡感,讓他不可能得到自由……


這就是艾倫感到失望的原因。

不是因為存在人類本身這件事,而是因為存在著那些人,從而所產(chǎn)生的讓他難以處理的矛盾。

自由,以及這個世界,開始變得太復雜了。

原本簡簡單單的就前往城墻之外,抵達大海,實現(xiàn)夢想就能得到的自由。

現(xiàn)在不僅變得遙不可及了,

他連到底怎么才能得到自由都不能明確了。


地鳴——


在最后的地鳴里,艾倫仍通過他孩童模樣自我的鏡頭,描繪著他那渴望、朦朧、又無知的自由感。

“凡是看過那些的人…將是這世界上…最自由的人?!?/p>

在艾倫的認知中,他只是想看到這個世界的奇跡,并享受這個簡單的夢想。

這本應該就是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后應得的,

這本應該就是常態(tài)的。

但這又是他永遠無法享受的。

因為生活在海的另一邊的人想殺死像他這樣的人,

因為他必須持續(xù)戰(zhàn)斗來保護自己,

因為他必須傷害他不想傷害的人,

因為這意味著此前他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是白白浪費的…… ?



本質(zhì)上,艾倫想要的,不是一個沒有人類存在的世界。

而是一個不是不可避免的與人類作斗爭的世界。

而他,只是想享受他簡單的夢想……

童年時的認知與夢想是他成年后崩潰的本質(zhì)原因。

那是悲劇。 ?



那么,作品只是在表達一個被世界摧殘難以實現(xiàn)自由的少年,他無可奈何的哀怨嗎?

當然不是。

艾倫誤解了自由,它到底是什么。


艾倫說,他是真的想要踏平這個世界。

阿爾敏問他,為什么?





阿爾敏問他,為什么?



他有些迷茫:“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只是…很想那么做…”

這句話,也是艾倫耶格爾一生,對自由追尋、思考、探索,所留下的最終遺言。


讀者對它難以理解,

但實際上,它完美傳遞了,艾倫耶格爾的自由觀。

也實際上,作品在第一話,就交代了這一點。



“反正生命是我們自己的,要怎么樣,是我們的自由!” ?

他之所以茫然,

是因為沒有為什么,

因為這就是艾倫的自由,

從來沒有為什么。

我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就是可以按照我的方式隨心所欲的生活,

我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就是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就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

這根本不需要什么為什么。

進一步方便理解的本質(zhì)在于,艾倫的自由觀是,

我來到了這個世界,我就應該自由,我就可以做任何事,

我可以通過做一件事,來證明我是自由的。

如果我不能做一件事,我就是被限制的,不自由的。

就比如,

不能前往城墻之外,就是家畜,

可以抵達大海,就是自由……



然而,

格里沙的話語和艾倫平行重疊在一起,他無法理解,并錯會了父親的本意。

為什么,格里沙抱著,只是剛剛出生、剛剛來到了這個世界的艾倫,就可以說,“你是自由的”呢?

他明明還沒做任何事,還沒看過“大海”。

格里沙的“自由”與卡露拉的話語也是平行的。





“一定要特別不行嗎?非得得到別人的認可不可嗎?我就不這么認為。至少這個孩子…就算不偉大也無所謂…沒有比別人更優(yōu)秀也沒關(guān)系…因為…你看看他。他是這么可愛。所以我覺得這孩子已經(jīng)很偉大了。因為他…誕生于這個世界?!?/p>

為什么,母親卡露拉也在說,只是來到這個世界沒多久,一個根本還沒記事的嬰兒艾倫就很偉大了呢?



因為,自由并不是一個特別的,需要你去做了什么,去抵達、去證明的東西。

它是非常平凡的,與生俱來的。


自由,就是生命(生活)本身。

它存在于你的每一次呼吸,是一種生活上的自在。

它存在于你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幸福的瞬間中。

格里沙之所以說,“你是自由的”,是因為他經(jīng)歷過收容區(qū)的殘酷,他知道現(xiàn)在和卡露拉、和艾倫這樣平凡的生活不是家畜,其中有意義,他能看到幸福,以及幸福的可貴,艾倫不必再像他自己幼年時遭受那種屈辱,即使這里同樣有著墻壁,但是我們還是可以不受壓迫、自在的生活。他享受這樣的幸福。因而他也放棄了克魯格所托付的夢想。

他曾經(jīng)把夢想、把復興艾爾迪亞,這些好像很特別的事,當做生命的意義,當做實現(xiàn)自由的目的地。并以此傷害了吉克。與卡露拉的相遇讓他有機會對過去悔過,他讓艾倫自由的成長,試圖不去重蹈吉克的覆轍。



自由,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它是關(guān)于你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上與自己和世界相處的能力。

它是關(guān)于你人生中做出了不后悔的選擇。

它是關(guān)于你如何調(diào)和矛盾,如何調(diào)和這個世界拋給你的殘酷與你所期盼的美麗。


阿爾敏是那個擁有自由的人,從夢想到愛情,都在與艾倫做平行對照。

吉克看到的都是沙子,阿爾敏撿起了那片落葉。

艾倫看到的是荒蕪的大地,阿爾敏拾起了那個海螺。

在賽跑時,在艾倫向著那個目標點沖擊時,也是愛爾敏,看到了那片在空中飛舞的枯葉。

作者在訪談中也有談到:“連載完結(jié)后可以自由了,想單手拿著one cup(很廉價的一種酒),走在不怎么繁華的街上。我認為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遺憾的是艾倫到最后也無法理解。 ?

他從相反的方向,去理解了父母的,“生而自由”。

這就是為什么他失望、困惑,因為進入這個復雜的世界后,

他發(fā)現(xiàn)以他的方式,再也無法接近自由、心如所愿。


他無法理解的也包括,

他恨自己,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自己是不可被原諒的。

但是父母和親人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艾倫不必去懷疑為什么三笠會愛他這樣糟糕的人。

因為三笠是他的親人,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

作品似乎在傳遞,即使是犯下如此罪行的惡魔,也是可以被愛的,你可以被愛,不是因為你有什么特別,而是因為你誕生在這個世界。

你,生而被愛。

艾倫是一個無法成長的孩子,

他無法處理他成年后的生活,接受及調(diào)和和他夢想中不一樣的復雜又殘酷的世界。

他不想成長了,

他不能接受現(xiàn)實了,

他也不能接受自己所犯下的罪惡了,

他只想回到孩童時的夢境中,

他逃避而睡著了,

這就是為什么他在地鳴發(fā)動后回到了孩童時的模樣。


這也是他為什么繼承了克魯格的名字。



艾倫和克魯格一樣,也是那個從櫥窗的縫隙去看這個世界的孩子。

他恐懼、脆弱。



弗麗達說道,“相對于那股巨大的力量,人們太過于脆弱了…要是始祖的力量再度落入弱者的手上,世界將會再次變成地獄?!?/p>



艾倫,就是那個弱者。

他和他童年時殺死的強盜是一樣的,他們并不是本身的強大,強盜們強大的只是擁有了武器,他們原本只是想綁架,面對三笠母親手無寸鐵卻勇敢保護孩子的行為,懦弱的心理失控才造成了過度的暴行。


艾倫,實際無比的脆弱。

因為脆弱,他才封閉自己,偽裝出一副冷酷無情的樣子。



他永遠做著他不能接受的選擇。

艾倫說:“就算一切都是最初就被決定好的,那一切也都是我所期望的。”

實際上,他選擇了屠殺,但無法接受沉睡了;

他選擇遠離同伴,但生命的最后說很想和大家在一起。

以及,他不想死……



他一直追尋自由,但從未理解并接近過自由。


實際上,作品中最接近艾倫自由思想的,就是坐標。

在道里,他擁有無窮的力量,無盡的時間,無垠的空間。

想做什么都可以,沒有任何限制。


艾倫擁有了坐標。

但是,艾倫迷失了。他根本無法控制。


艾倫還提到,無知是距離自由最遙遠的距離。但是從坐標傳遞來的記憶他也根本無法處理。





作品在122話中,通過尤彌爾也有類似的傳遞。


身為奴隸的尤彌爾唯一一次被告知,“你自由了”。

隨后她被扔進了森林,她離開了殘酷的社會,進入了一個沒有任何限制的世界,然而在沒有規(guī)則制約的環(huán)境中,她遭到了更殘酷的追殺傷害。

艾倫總是覺得擁有生命的使用權(quán),不應被限制,可以做很多事,希望通過達成一些特別的事來賦予、在一些特別的場景中來尋找自由與生命的意義。

然而,

出生,學會說話,開始接觸、逐漸的認識這個世界,結(jié)交朋友、玩伴,一起玩耍,一起走在上下學的路上說著沒什么意義又毫無邊際的話,喜歡一個人,戀愛,結(jié)婚,生子,組成一個幸福的大家庭,老去,最后再離開這個世界……


生命的意義就在這些平凡(“家畜”),沒什么特別的足跡當中……

這就是為什么,艾倫是一個反主題的悲情主角。

他所追尋的自由、生命的意義,其實一直都在他身邊……



艾倫對成年后所面對的復雜世界感到無助,

地鳴發(fā)動后的風景,兒時夢想中那個美麗的墻外世界,實際上是他所能逃避的心靈的港灣……


這就是艾倫最真實的發(fā)動地鳴的本質(zhì)原因。

也是他的認知中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自由的唯一方式,

他無法調(diào)和這個世界,所以只能讓這個世界重新啟動,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與艾倫美好愿景相對,作品在傳遞的是,

殘酷是生命中注定的經(jīng)歷,每個人都必須學會接受,學會成長,同時每個人都有發(fā)現(xiàn)美麗的眼睛。

生活就是一段不斷去調(diào)和殘酷與美麗的旅程。

艾倫無法調(diào)和殘酷與美麗的矛盾,他無法接受殘酷的那一面,因此他被困住了,他無法獲得自由。

他和吉克兩兄弟是對生命理解的兩個極端,吉克永遠只能看到殘酷的一面,艾倫永遠無法接受殘酷的那一面。






自由之翼也傳達了這個主題,調(diào)查兵團的徽記由黑翼與白翼組成。翅膀原本代表希望、是白色的,是那些一批又一批犧牲了的同伴的鮮血將它染成了黑色。犧牲是注定的,前方注定是殘酷的,但是他們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他們沒有拋棄過往,他們想賦予死者意義,于是黑翼與白翼、殘酷與美麗一起前行。



艾倫無法理解這些,

他也不懂得阿爾敏,他在最后仍迷茫的看著阿爾敏的眼神。當然阿爾敏也無法理解艾倫。



作品最后刻畫了艾倫相對難堪的一面。

作者說,他還是喜歡艾倫這樣難堪的一面。我讀到的,是作者對艾倫的一種憐愛與疼惜。

艾倫不必去偽裝自己的,他可以把真心訴說給三笠。三笠不會覺得他丑陋,只會安慰她,抱著他和他一起哭泣。

因為她是他的家人,她無條件的愛著他。



艾倫的悲劇是人生上的終極悲劇。

他出生就擁有一切,但最后卻奔向了失去所有。



作品最終話的標題是,朝著那座山丘上的樹。

樹,是生命的象征。它比人的生命更長久,往往作為一種陪伴、時間的記錄。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這棵樹,也見證了阿爾敏、三笠、艾倫的生命與交織,這一路以來的旅程。

其實,樹,就是道。

作品在第一話以樹為開端,在結(jié)局以樹收尾。

整部作品的閱讀,似乎就是在道中的旅程。

也許這超過了作者的原意,但在文本中的這段感受,讓我感到很美麗與感動。


作者說畫出了沒有妥協(xié)的一話,無法確定他沒有妥協(xié)的是什么,也許是艾倫的真心?沒有妥協(xié)的可能是這份真心可能對讀者造成傷害?畢竟艾倫的真心是在最后一話表露完整。


作者說完成原稿時,真心覺得這能夠讓大家高興。

我讀完了,寫這篇文字也是這些年的追隨,給自己的一個交代,是不是高興我也不好說,很復雜。就感到,能遇到這部作品很幸運,好像這輩子也看不到這么好的作品了的感覺。

與作品的相遇也正好是在自己人格成長的階段,這些年的陪伴、閱讀、思考令我自己也有了很多成長,我感到很滿足,這場旅行,很夢幻。


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進擊的巨人》(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台前县| 邹平县| 韶山市| 金山区| 凤凰县| 闵行区| 广西| 陇川县| 禄劝| 肇东市| 璧山县| 故城县| 枣强县| 前郭尔| 竹山县| 屯门区| 公安县| 枞阳县| 崇信县| 东台市| 温宿县| 金山区| 孝感市| 磐石市| 寻甸| 蓝山县| 巫溪县| 习水县| 玉溪市| 普宁市| 盐亭县| 林口县| 子长县| 浠水县| 松溪县| 玉田县| 九龙坡区| 陇西县| 驻马店市| 宁陕县| 东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