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全球下一代主力艦,設計方案都有某萬噸驅(qū)逐艦的影子?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這十來年,是隱身戰(zhàn)機剛剛興起也是技術(shù)優(yōu)勢相對最大的一段時間。因為隱身戰(zhàn)機面對非隱身戰(zhàn)機領先的實在太多,因此大型武器系統(tǒng)對電磁波的隱身設計和應用實踐,不單純在飛機領域,就是水面艦船領域也掀起了一股外觀隱身設計的熱潮。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國海軍的DDG1000項目。這種1.6萬噸級的超級巨艦,從艦體到上層建筑都采用了全隱身設計概念。吃水干舷部分是下寬上窄,和大部分水面艦艇干舷下窄上寬的設計完全相反。龐大的上層建筑被設計成一個類似金字塔的多面體。而且整體向內(nèi)傾斜。這樣對不論來自哪個方向的水平或者傾斜的電磁探測波,都可以因為鏡面效應而偏轉(zhuǎn)大部分。即使從垂直方向觀察,那么DDG1000的水平甲板和上層建筑的頂部,相對其同噸位艦艇的水平甲板也會大大縮小反射面積。

因此龐大的DDG1000在大部分艦船雷達成像后的屏幕上的目標大小,據(jù)說居然和500噸級的漁船不相上下。因此DDG1000被認為是新一代主力大艦中,外觀對雷達波隱身做到了極致的設計和實際制造的典型。其實除了DDG1000這種把外觀的雷達隱身做到極致的例子外,凡是最近20年新設計和建造的500噸級以上的水面主力艦艇,或多或少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縮小雷達反射面積的新設計。比如把干舷部分和上層建筑設計成多面棱型;減少暴露在外的、外觀不規(guī)則的艦艇表面設備和裝置的數(shù)量,讓艦艇的上層建筑盡量地做到簡單而光滑,這樣也會大大減少在雷達探測波面前的各種不規(guī)則反射,最終就是減少外來雷達探測波的總反射能量的比例,爭取給對手造成認知性錯覺。比如把上萬噸的大型戰(zhàn)艦誤認為是千把噸的小艦;而把上千噸的隱身戰(zhàn)艦再誤認為是小型游艇。

這樣就達到了水面艦艇全面隱身設計的最終目的。不過到了最近五六年,很多人卻發(fā)現(xiàn)從DDG1000這種外觀隱身設計達到極限的特殊大艦開始,在原來一直單方面刻意強調(diào)的隱身水準上是不斷自我下降的。這就是DDG1000在原本光滑簡潔的金字塔式上層建筑上,居然新開出了一些嚴重增大反射系數(shù)的“大開口”。除了不斷地出現(xiàn)新開口之外,還在開口處增設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蘑菇”;甚至在上層建筑的頂部也增加了一些新蘑菇。這些新蘑菇其實就是各種外在雷達傳感器,也包括衛(wèi)通天線的外觀整流罩。這種蘑菇頭式的整流罩,對外來雷達探測波會產(chǎn)生四面八方的漫反射,是比單純在上層建筑上新開窗對DDG1000的外觀隱身破壞性更大的動作。一定意義上來說,DDG1000后來增加如此之多的外觀新天窗和突出的蘑菇頭,等于是對自己當初單方面追求全隱身概念的一種放棄。

當前不單純是超級大國海軍的DDG1000在外觀隱身概念上“開倒車”,就是新推出的新一代主力神盾的外觀設計,也已經(jīng)基本放棄了全隱身的概念。其外觀幾乎就是洞嗚嗚的增高版,雖然這個設計一出來就被各方給懟了回去,但是超級大國方面或者說整個西方的軍艦設計師,都已經(jīng)很難拿出比模仿洞嗚嗚更前衛(wèi)的設計了。不論最終結(jié)果如何,也都說明現(xiàn)在全球?qū)π乱淮鎽?zhàn)艦,都不再刻意地強調(diào)外形上對雷達探測波的過度隱身。這又是為什么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基本原理也不算復雜。第一,就是對水面艦船來說,無論如何拼命降低雷達反射指標,都不能做到像B2這種隱身轟炸機一樣,把雷達回波的強度在50到100公里的距離內(nèi)縮小到雷達回波接收器不反應的地步。也就是DDG1000的回波再小,小到相當于500噸級的漁船,

但是這種特殊的“漁船”,仍然會在數(shù)百公里外就可以被對手發(fā)現(xiàn)。而且一艘沒有民用代碼的“漁船”,反倒更容易引發(fā)對手的警覺。因此對大多數(shù)水面艦艇來說,不斷地追求隱身并不能達到像隱身飛機一樣的隱身效果,在整體上反倒得不償失。比如DDG1000下寬上窄的艦體設計,導致艦員活動最頻繁的上層艙室反倒十分擁擠;甲板高速下上浪嚴重;同時大大減少外在雷達和其他傳感器系統(tǒng)的數(shù)量,在不開主雷達的情況下,艦艇本身在海上反倒成了信息孤島。DDG1000后來大量增加表面開口和外在傳感器的數(shù)量,就是要解決對外信息不暢的老問題。對大型水面艦船來說,如果想完全隱身,除非可以下潛到100米的水下。下潛得太淺都不行。因為即使大部分下潛的半潛船都解決不了水面外觀隱身的問題。但是下潛得太深又變成了專業(yè)潛艇,再次落入水下信息孤島的怪圈。因此洞嗚嗚已經(jīng)是全球公認的,目前和下一代主力艦外觀設計的基本參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