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音頻跳躍音樂:只有充滿表現(xiàn)力的聲音,才能讓音樂引人入勝
武漢音頻跳躍音樂:只有充滿表現(xiàn)力的聲音,才能讓音樂引人入勝
了解青峰的樂迷大概知道,青峰酷愛隱喻,這張專輯自然也繼承衣缽,從專輯名稱開始就暗藏玄機。
馬拉美是 19世紀末的一位法國詩人,他會在每周二舉辦詩歌沙龍,當時巴黎的藝術家們時常共聚于此,互相交流。
吳青峰把這張專輯想象成他和不同藝術家們的沙龍聚會,讓彼此不同的靈感碰撞、交融、集結成全新的音樂樣貌。
因此,他為專輯起名《馬拉美的星期二》,同時專輯中收錄的 12首歌均邀請了不同領域的音樂家們合作,其中包含了華語天后孫燕姿、Bossa Nova傳奇人物小野麗莎、法國圣馬克兒童合唱團(曾出演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等等業(yè)內知名圣手。
整張專輯的核心圍繞「創(chuàng)作」展開,青峰從「尋找自己」、「自我療愈」、「自我覺醒」、「實驗探索」等不同角度,來展現(xiàn)自己對于創(chuàng)作的理解。
專輯中的每首歌,幾乎都能比作一部電影:歌詞承擔了營造畫面,推進劇情的工作;編曲,是烘托氛圍,讓我們身臨其境的配樂;演唱則堪比演員的演技,是電影的靈魂。唯有足夠精妙的演技才能讓跌宕起伏的劇情更有說服力,也只有充滿表現(xiàn)力的聲音,才能讓音樂引人入勝。
這三者的平衡,青峰在專輯中都做的可圈可點。
中文系出身的他,在創(chuàng)作歌詞時大量用典,將希臘神話、格林童話、宮崎駿、小王子、睡美人等等意象通通集結,為音樂幻化出了兼具神秘與童話色彩的畫面感。
同時,他在和不同領域的音樂人合作中,巧妙地利用契合畫面感的多元編曲,讓人分分鐘入戲。
就像在《......老頑童博士》中,青峰將創(chuàng)作者比作煉金術士,而創(chuàng)作的過程則是一場實驗。
在歌詞「步驟二,加溫欲望」后突然加入的急促鼓點,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到魔法電影中,因在坩堝中加錯原料導致突然起火,讓人頃刻間灰頭土臉的場面。
又或者是在《......當幽靈失靈》中,青峰將回憶比作陰魂不散的幽靈,用不斷循環(huán)的鋼琴、低頻陰郁的大提琴、緩慢行進的鼓點,營造如幽靈般緩緩飄過的渺無人煙、冰冷陰森,一同那些如鬼魅般的記憶碎片,在幽靜深夜莫名來去,卻勾動人情緒波瀾。以上種種,再配上青峰詭譎多變的唱腔,共同促成了這張時而暗黑驚悚,時而悠哉搖擺,時而舒緩療愈的奇幻專輯。
除此之外,專輯中還有許多的隱形彩蛋,可供熱愛尋寶的樂迷慢慢挖掘。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