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花一現(xiàn),必然也——漫談美能達Auto/MC 100/f2

這回要講的是美能達手動時代的一款鏡頭:Minolta Auto/MC Tele Rokkor-PF 100mm F2。
有人評價這是一款“存在于傳說之中(fabled)”的鏡頭,在當(dāng)年美能達的官方手冊和說明書當(dāng)中,我也只看過SR-7的說明書上有簡要介紹這款鏡頭的基本參數(shù)(如果有人能找到早期SR鏡頭的官方手冊那就最好不過了,那里面總會介紹到它吧),久遠(yuǎn)的生產(chǎn)年代和稀少的保有量也讓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雖然名氣上遠(yuǎn)不如美能達的MD 135/f2,但也確實夠得上傳奇了。
最近有感而發(fā),索性整理一下關(guān)于此鏡頭的資料和樣片,同時也會有一些我自己的使用體驗結(jié)果,僅供拋磚引玉。如果有地方寫的不好還請輕噴,也歡迎大家補充指正(狗頭保命)。

首先介紹一下版本的問題:于1961年首次推出的是Auto版,1966年與SRT-101機身一同推出的MC版則多了光圈與測光耦合的功能(Meter-Coupled),除此之外光學(xué)結(jié)構(gòu)是一樣的,并且都具有景深預(yù)覽撥桿。“美能達鏡頭名稱里的'MC'不代表多層鍍膜(Multi-Coated)”這一點已經(jīng)是大家所熟知的了,但對于這款鏡頭,這兩個版本上與成像直接相關(guān)的唯一差別恐怕還真就是鍍膜了:Auto版的前端鍍膜為藍色,而MC版的為藍綠色(MC版后口鍍膜則是黃色的,Auto版的還沒找到),至于鍍膜層數(shù)和質(zhì)量的差別,就留給大家考證吧。


不像擅長并熱衷于研發(fā)大光圈鏡頭的佳能,手動時代的美能達并不熱衷于大光圈,例如在85mm焦段,美能達最多就把光圈做到了f1.7。至于100mm焦段,佳能于1959年就推出了S系列和R系列的100/f2,美能達則在兩年后為自家單反推出了100/f2,但僅生產(chǎn)了數(shù)年后就被1968年推出的100/f2.5取代,據(jù)說是因為前者的生產(chǎn)成本太高。從光學(xué)結(jié)構(gòu)來看,這樣的說法似乎還算站得住腳,天曉得100/f2鏡組里那片又大又薄的凹透鏡在60年代初制作起來有多高的良品率(事實上,后面會提到的放射性玻璃以及難以駕馭的光學(xué)特性更有可能是這款鏡頭被替代的主要原因)。我暫時沒有查到這款鏡頭的專利,如果有高人感興趣的話歡迎考古并模擬MTF。
順便一提,相比最早期的美能達100/f2.5,100/f2只重了15克,外徑也幾乎不變,整體甚至還短了5毫米。能把光圈做到這么大,同時不犧牲鏡頭的尺寸和重量,實在佩服當(dāng)年美能達設(shè)計師的水平。

既然提到了光學(xué)結(jié)構(gòu),這里不妨也來看看佳能S系列100/f2和喜聞樂見的堅無敵(Kinoptik)Apochromat 100/f2:


兩款鏡頭的光學(xué)結(jié)構(gòu)都是雙高斯結(jié)構(gòu)。事實上,它們的成像風(fēng)格也很類似,尤其是都有(場曲導(dǎo)致的)旋焦??赡苓€有人會想到古村(Komura)的100/f1.8,那個就屬于更古老的Ernostar結(jié)構(gòu)了,焦外同樣會帶一點旋。



鋪墊了那么久,美能達Auto/MC 100/f2的使用體驗究竟如何?光學(xué)結(jié)構(gòu)與上述幾款鏡頭的不同,注定會讓美能達的100/f2有著不一樣的表現(xiàn),但我要先給你潑點冷水:這款鏡頭的軸向色差相當(dāng)明顯。只要看看網(wǎng)上關(guān)于此鏡頭的樣片,基本都能發(fā)現(xiàn)前景的高光邊緣處是橙紅色的,而背景高光邊緣處是青藍色的【雖然蔡司的loxia 50/f2也有這樣的軸向色差,但這樣的例子似乎不多,一般的軸向色差都是“前紫后綠”;感謝@阿了_Ale(微博)的補充】。好消息是,縮小光圈能改善軸向色差,畢竟不少大光圈鏡頭都會犧牲對軸向色差的校正。至于橫向色差,美能達的這款也會有一點,但不明顯。
這里我先整理一下國外對于這款鏡頭已有的考據(jù)和測評(可能需要科學(xué)上網(wǎng)):
https://lens.ws/minolta-auto-tele-rokkor-pf-100mm-f2-0-ar2-review/——系統(tǒng)且大篇幅的考究與畫質(zhì)測評(想看橫向色差表現(xiàn)的請看這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otattemita/albums/72157662759458337/with/52403676814/——糖果系(?)戶外人像測試。
http://forum.mflenses.com/minolta-rokkor-mc-100mm-f-2-t42292.html——室內(nèi)/戶外測試;我猜測這款鏡頭可能有個體差異,像這篇文章的樣片焦外更凌亂,但軸向色差沒那么嚴(yán)重(也可能僅僅是測試場景的問題)。
https://medium.com/%E6%94%9D%E5%BD%B1%E4%BA%8C%E4%B8%89%E4%BA%8B/auto100f2-e9c079faea1e——多種場景下的“不是為了拍樣片而拍”的樣片,甚至有一些是黑白/彩色膠片拍的(想看焦外表現(xiàn)的建議看這篇)。
https://clubsnap.com/threads/minolta-auto-tele-rokkor-pf-100mm-f2-0-%C2%96-history-disassembly-cleaning-impressions.955508/——硬核的鏡頭拆解+簡單的近攝測試。之前我緩存過這個網(wǎng)站,但不知什么時候起這個網(wǎng)站的圖片加載不出來了,如果需要這些照片的話可以私信我。
大家不妨先看看上面鏈接的樣片,找一下它們的共通之處。為了深度體驗這款鏡頭(我手頭的這個是MC版的),這次我找哥們借了臺索尼a7m3,自己嘗試做了人生中第一次測評,同時這也是我玩攝影三年半以來第一次用數(shù)碼相機了(
由于第一條鏈接的文章基本上已經(jīng)把各方面的表現(xiàn)都測評過了,并且我這次用的機身分辨率不算高,這里我打算以強調(diào)這款鏡頭自身的特點為主,同時嘗試看看它的近攝表現(xiàn)如何,因此測評不會很全面,更不敢稱得上專業(yè),寫這篇專欄就權(quán)當(dāng)圖一樂了。(再次狗頭保命)

首先是極端高反差環(huán)境下的表現(xiàn),對焦距離約2米。布局方面,我特意在焦點的前景與后景布置了能反光并且是我能找到最合適的物品,至于身處焦內(nèi)的主角,則是我們羅德島出色的整合運動中堅干員阿(大霧)。




f2:亞克力牌恰好處在焦內(nèi),下面的塑料帶也勉強處在景深以內(nèi)。中心反差稍低但還尚可;離畫面中心較遠(yuǎn)處反差更低;不出所料邊角有明顯失光;只有很亮的高光邊緣處才有紫邊(例如前景貓條的反光處……等等,為啥是貓條?),不是很亮的話則是紅邊;同理,焦點后非常亮的高光則呈綠色,否則是藍色,這個現(xiàn)象應(yīng)該只是傳感器像素飽和導(dǎo)致的。
f2.8:整體畫面的反差有明顯提高,尤其是中心部分,例如塑料帶上跳鋼管舞(?)的阿,現(xiàn)在可以看出尾巴的粉紅色陰影處其實是由漫畫風(fēng)格的網(wǎng)點格子組成的了;焦外色散在此時變成了“前紅后藍”;暗角有明顯改善但仍有約1/3檔的失光。
f4:分辨率進一步提高;暗角基本完全消除。
f5.6:整體變化不大,但三角尺旁邊的藍色衣夾處反而變得模糊;畫面中心也是如此,這很可能是因為焦點發(fā)生了后移——一些大光圈鏡頭由于有球差,會導(dǎo)致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
f8:f5.6當(dāng)中原本變模糊的細(xì)節(jié)又迅速變得清晰,通過三角尺的刻度來判斷,應(yīng)該是焦點回歸了。進入景深的高光處已經(jīng)只有很少的軸向色差了,而仍在焦外的部分雖仍有這樣的色差,但相比之前也收斂了不少。
f11:整體反差比f8的又更好了一些;現(xiàn)在即便是在焦外也難以找到色差了,焦內(nèi)的也有進一步改善。
f16:由于衍射,中心分辨率開始有極輕微的降低。
f22:整體反差相比f16有明顯降低。
接下來是弱光下的近攝與背景虛化,對焦距離為最近的1.2 m。在我拍完這組照片并在電腦上檢查之后我才意識到,這種情況下想要使用峰值對焦精準(zhǔn)找到焦點實在太難了。不過這次的重點是焦外的表現(xiàn),就不要在意這些細(xì)節(jié)了(B站專欄似乎也會壓畫質(zhì))……總之接下來有請哥們的徠卡M2友情上鏡——








f2:此時景深極淺,再加上機身與傳感器平面并不完全平行,故只有機身速度盤的滾花網(wǎng)紋和過片撥桿軸是最清晰的,反差居然還不低;位置稍微靠后一丁點的過片撥桿和左側(cè)背帶扣則勉強處在景深以內(nèi);明顯的暗角在此處倒恰好能為照片的氛圍加分;虛化處的光斑圓潤且柔和,在這個場景下看不出旋焦,但畫面邊緣的光斑仍會變成輕微的橢圓甚至凸月狀,收光圈能改善光斑形狀(可惜此場景沒能展示最邊角處的光斑)。
f2.8:原本最為清晰的速度盤開始失焦,過片扳手和左側(cè)背帶扣倒是更清晰了,說明焦點后移在f2.8就已經(jīng)開始了;反差有提高,焦外光斑變得更圓,過渡還算柔和自然。
f4:虛化處的光斑可以看到光圈的七邊形了(極端環(huán)境下只要將f2.8再收半檔就恰好能察覺出來),光斑邊緣開始硬朗起來,甚至足以產(chǎn)生軸向色差了;焦點繼續(xù)后移。
f5.6:雖然左下的牛皮肩帶清晰了不少,但這更像是因為焦點后移導(dǎo)致的;M2的前面板依然是虛的。
f8:焦點逐漸回歸。另外請無視逐漸明顯的CMOS灰塵
f11:邊緣反差與f8的差別不大。
f16:現(xiàn)在的景深終于剛好夠到M2的前面板了,但衍射導(dǎo)致邊緣分辨率有所降低。
f22:對比f16,整體反差都在降低,且邊緣的更嚴(yán)重一些。

講到這里,是否已經(jīng)足夠讓大家解毒了?不像佳能和堅無敵的100/f2,美能達的這款對色散的控制確實不太行??陀^來說,60年代初的大光圈鏡頭有如此表現(xiàn)倒也無可厚非,況且那時候彩色膠片還是很昂貴的,大家拍得更多的是黑白膠片,研發(fā)這款鏡頭的時候大概率沒有特別關(guān)心色差的消除吧。然而正所謂瑕不掩瑜,既然是一枚大光圈中長焦鏡頭,我們就不能忽視美能達Auto/MC 100/f2為我們帶來的焦外表現(xiàn),其柔和自然的程度甚至讓我聯(lián)想到了美能達的“鷹眼”58/f1.2(這還是中長焦!二者都全開光圈的話100/f2的景深只有“鷹眼”的一半)。焦外的審美是見仁見智的,但對于不習(xí)慣旋焦的人來說,這樣的散景無疑是他們更想要追求的。唯一可惜的是光圈葉片數(shù)不夠多,并且最近對焦距離只有1.2 m,想要近攝的話還得外加附件。
回過頭來想想,這樣的色差在黑白攝影的焦外當(dāng)中不但不顯突兀,會不會還有助于影調(diào)的過渡?這枚鏡頭在當(dāng)年也許就是為弱光下的黑白攝影而生的,而現(xiàn)在想要將它運用到彩色攝影(尤其是人像攝影)的話,恐怕需要攝影師擁有相當(dāng)深厚的取景功底和對光線的理解,才能盡量避免色差帶來的違和感了。
另外,逆光下使用美能達手動鏡頭一般都容易有炫光,這款也不例外,這時候遮光罩就十分重要了。這款鏡頭的原配遮光罩D62NA同樣極其罕見,非要鐘情于古董金屬遮光罩的話,佳能給EX95/3.5鏡頭配的T-65遮光罩就可以作為圓筒形D62NA的完美平替,尺寸幾乎一模一樣。

最后讓我非常吃驚的是,上面這篇文章還提到了這款鏡頭的Auto版和部分MC版居然是有輻射的!奇怪的是鏡片普遍沒有發(fā)黃的跡象。我的這顆MC版鏡片就完全沒有發(fā)黃,但后組僅有0.42 μSv/h的輻射,前組則幾乎沒有。難道這款鏡頭運用了釷玻璃,使得其成本會更加高昂?或者說,自從禁止使用輻射玻璃的規(guī)定頒布之后,這款鏡頭就無法繼續(xù)生產(chǎn)了?60多年過去了,如果沒有文獻記載這些歷史,它們就只能繼續(xù)成為懸念了吧。
順便,讀者如果也有這款鏡頭的話,不妨也可以測一下輻射,正所謂有輻同享(諧音??鄯郑?。

總結(jié)一下,難以消除的明顯軸向色差以及近攝時明顯的焦點后移是這款鏡頭的主要缺點。這款鏡頭也并不能以超高的銳度奪人眼球,但它的焦外舒服自然,也算對得起這么大的光圈了;鏡頭小巧輕便,搭配美能達的SR/SRT機身的話,造型絕對無與倫比。非要拿來創(chuàng)作的話——弱光下全開光圈,你就能得到奶油般的虛化與氛圍感;將光圈收到f2.8則可以讓更加規(guī)矩的焦外成像與還不錯的分辨率處于恰到好處的平衡點;f4~f8之下的分辨率不差,但一定要注意補償f5.6附近時的焦點后移,在近攝時這點尤其不能忽略;除非用于黑白攝影,否則不太建議在高反差場景運用此鏡;剩下的就要看你和模特的造化了——這款個性十足的鏡頭注定不會那么容易駕馭得來。
當(dāng)然,如果只是想要一枚光學(xué)素質(zhì)優(yōu)異的100mm鏡頭的話無論是性價比還是畫質(zhì),像是這款鏡頭的后來版本——美能達的MC/MD 100/f2.5都會是比這好很多的選擇(基本上就是將軸向色差大幅抑制,同時焦外會再引入旋焦,不過虛化依然是很柔和的;MC/MD這兩個版本的測評建議在這里找:https://phillipreeve.net/blog/lenses/minolta-mcmd/)。除非你能像我一樣收一枚外觀戰(zhàn)損但功能和鏡片完好的,否則完全不必為了追求這樣的光學(xué)表現(xiàn)而為此破費大幾千,畢竟它的收藏價值顯然要大于實用價值。最后,放射性讓這款鏡頭的歷史淵源變得更加神秘莫測,即便在手動時代,美能達也只有早期的“鷹眼”和28/f2.5是有輻射的(第一個測評鏈接有提到,85/f1.7并沒有輻射),但除非你打算今后都抱著它睡覺,否則與其擔(dān)心這樣的輻射強度,不如想想怎么勸日本別排核廢水吧。
最后分享一些我用這款鏡頭拍攝的照片(不定期更新):







Minolta Auto/MC Tele Rokkor-PF 100mm F2鏡頭基本參數(shù):
最小光圈——f22
鏡片——6片5組
濾鏡口徑——62 mm
最近對焦距離——1.2 m / 4 ft
尺寸(外徑×長度)——66 mm × 63 mm
重量——425 g
光圈葉片數(shù)——7
參考資料:
Kinoptik光學(xué)結(jié)構(gòu):https://www.digicamclub.de/showthread.php?t=23684&page=4
佳能光學(xué)結(jié)構(gòu):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681594?oq=Canon+%22Hiroshi+Ito%22+lens
美能達光學(xué)結(jié)構(gòu):
https://lens.ws/minolta-lens-perfect-data/
古村光學(xué)結(jié)構(gòu):https://chan.nds.hk/blog/?p=11590
美能達鏡頭信息匯總:http://minolta.eazypix.de/lense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