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人哦
唉,清澈而愚蠢的小傻逼,你成功勾起了我裝逼的欲望。
不是差一步,是不屑進那一步。人類歷史本質(zhì)是生命的測度史,在這種測度結(jié)束之前人是不能稱之為人的,而這種測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在這種測度本身的生命能量耗盡之前,這種測度不可能人為的干預讓其停止,只能加速這種測度,從而加速這種測度的死亡,在這種測度本身的生命能量耗盡之前,人類的一切歷史的內(nèi)容只有三個字,即“人吃人”。由此,不難知道人要成為人必須在物種意義上實現(xiàn),以個體為單位的成為人,沒有意義,而大師就是這種,他沒有能力去承擔,最多是以宗教的佛,許以人相,施以心安,這是小道,只解決形式問題,而不解決現(xiàn)實問題。什么是現(xiàn)實問題?即,如何加速生命的全面量化過程,從而使其自然死亡,進而使得人成為真正的人的時間縮短。大師不知道這種測度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嗎?可他還是選擇以幻制幻,在這種測度下,這種以幻制幻不過構(gòu)成了以佛為名的假慈悲真茍且,在社會意義上這跟那人屁理想主義本質(zhì)上沒有區(qū)別。于他個人,也許在更長時間跨度可以為他尋得一種解釋,但作為人從來都是當下的,這假慈悲成就的涅槃也不過無膽鼠輩,偷心不死罷了。
而對此丁元英給出了他的答案,他基于自己這種認識而自我作為,引出得救之道,一方面這是禮物,而另一方面所謂得救之道本質(zhì)上就是‘加速生命的測度’的現(xiàn)實證明,這是慈悲,是承擔,是勇猛,是不進那一步以蕓蕓眾生的角度而對文明負責,而他不進的那一步才是究竟涅槃之大自在,進了那一步則是茍且,當然在大師那里叫做涅槃,而不進那一步于丁元英而言意味著承擔文明進化的孤獨和痛苦,人類的生命的時間尺度不過百年,而文明進化的尺度是以千和萬為單位計算的。他不知道會面對什么嗎?他知道,但他選擇面對和承擔。他知道即便在他生命結(jié)束之前看不到人成為真正的人的歷史性時刻的到來,即便他有進一步就有脫手可得的凈土,即便他知道就算他有所作為也只能加速千萬分之一,億萬分之一,他仍然選擇不退不進。正是因為這不退不進,生命的邊界于他而言便不存在了,所以才有,“生老病死都怕,但怕就不用死了嗎?”的究極拷問。他達到了生命的目的,不是死,而是以生命破生命,以生死破生死,這是生命的超越,所以對于芮小丹的那個電話,他的解釋是告別。丁元英實證了人必然成為人的歷史必然性,即生命不可被價值價值,不可被量化量化,不可被測度測度。
所謂慈悲,不是什么利他,而是加速這種生命的全面量化,這是現(xiàn)實的問題,就其內(nèi)容而言,是消滅“人”的,即所謂大愛不愛。道這種東西沒那么玄,只是在不同的認識中其命名和形態(tài)不同。一句話,人不能離社會而神,而道,而佛;就兩個字,現(xiàn)實。道,對于一切形式的生命不構(gòu)成問題,因為當作生命,沒有人是不得道的;而當作人,就構(gòu)成問題,即什么是人?講境界之前,先破了這個“人”再說吧。出家人,出家人,講的就是出家方為人,為的是真正的人,而出家之前呢?不過是某種社會性于某一人類個體上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從而構(gòu)成某種蠢物罷了。而出家為人也不過為自己的人,雖然好聽點兒叫人相圓滿,實際上為了這人也不過為了一個茍且偷生之涅槃,為這人有何意義?聞這道又何意義?這種孬人終南山一大把。小子有根性,但太拘于所謂的圣賢名言,先哲真知了。既然有根性,就別浪費,在開竅的階段,對于一切圣賢先哲需要一個態(tài)度,即,“我若不殺圣賢先哲,圣賢先哲必殺我,同理,我若不殺爹娘兄弟,爹娘兄弟必殺我?!睕]有這個態(tài)度只能從概念到概念,從形式到形式,陷入邏輯陷阱,原地打轉(zhuǎn),無有是處。畢竟苦樂無分,善惡無異,有區(qū)別的只是形態(tài)和內(nèi)容罷了。為善不增,為惡不減,凈污無二,對世間一切假道之名,就得“文字應(yīng)如刀,唇槍更舌劍。”
佛說四大,何謂四大?地水火風,地,即物質(zhì),有形有相,而對于一切物質(zhì)有基本的規(guī)律,即物質(zhì)總量不變,只改變形態(tài);水,無形有相,指的是生命,什么是生命?即物質(zhì)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以生死為界,因而生命必須生產(chǎn)生命,對于任意生命個體來說活一秒就死一秒,這也是“生命之河”的由來,并不是淺層意義上的對水的需要;火,無形而有光,萬物有光方成其相,而人類最大的光即太陽,有太陽就有時間,因此火指的是時間;風,無形無相,指的是分別,即存在性,任意個體的存在只能由另一個體的存在來表現(xiàn)。而這四大,正是文明成立的基礎(chǔ)。佛法,道藏說的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東西,其有歷史原因,即困于量化的片面性,而民智不開,因而有了障礙。對于任何理論,現(xiàn)實性是其成立的最基本的條件,同樣也是理解其精髓的基本條件。儒釋道三家,沒有一家不是具體且現(xiàn)實的,不過是后人不中用罷了,儒家以“仁”入世,其本質(zhì)就是基于這四個基本規(guī)律,進而透徹生命量化這一必然的現(xiàn)實的歷史過程,從而提出解決和發(fā)展之道,即所謂的“中庸”??上У氖菫楹笕怂狻6幏?jīng),開篇則是“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币粋€觀字,一個天字,就已然說盡了文明成立的前提和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這天顯然不是什么神仙的天,而是這生命量化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要問道是什么?這個問題是可以無限的問下去的,問了就必然陷入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陷阱不可自拔,最后不過耳食之輩,荼毒一生。這道,更不能悟,一悟就執(zhí),一執(zhí)就迷,是名執(zhí)迷不悟。換個思路,問問,這道成立的現(xiàn)實條件是什么?即文明成立的條件是什么?道不是什么死蠢之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結(jié)構(gòu)和運動形態(tài),是現(xiàn)實的,發(fā)展的,而在文明的角度,這道在其歷史性時期有唯一性,對目前的人類來說有史以來這唯一性沒有改變,即生命的全面量化,即這種量化必然結(jié)束的必然性,即“人”擺脫這種量化成為真正的人的必然性。
唉,清澈而愚蠢的人, 送你一句話:“參禪悟道假慈悲,無惡不作真修行?!笨煽煨┌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