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上半場:人生規(guī)劃七歲始
英國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挑選了來自倫敦上流階層富裕家庭、利物浦中產家庭、倫敦東區(qū)工人家庭、農村家庭和兒童福利院的11個7歲左右的孩子,每隔7年采訪1次,跟蹤他們的人生軌跡。紀錄片始錄于1964年,目前已拍到第9個7年。本文僅涉及7-28歲這一階段。
從這11個人的人生軌跡來看,情況或許有點悲觀:富人的孩子仍然身處上層社會,福利院的孩子仍受貧窮困擾。只有2人例外。一位是農民的孩子尼可成了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的教授,一位是中產家庭的孩子內爾大學一年級時從大學退學后靠國家救濟生活 。
在福利院的孩子還不知道什么是大學的時候,上流階層的孩子約翰、安德魯、查爾斯就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人生路徑:中學要去上哪一所公學,大學要去讀牛津或者劍橋,甚至他們說得出大學里學院的名字。成年后,他們如自己所愿讀了牛津或者劍橋。盡管他們的職業(yè)與父輩不同,但仍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他們身處的階層并非世襲,而是通過教育獲得。正如安德魯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么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得益于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所看到的世界,所形成的思想,所具有的責任意識與其它孩子大為不同。
約翰談到,自己熬夜拼命讀書,讀了無數的書,付出大量的努力才進的大學。過節(jié)也要打工,自己養(yǎng)活自己。并非別人以為的生來就擁有上好大學、有很多選擇的權力。
外人只看見富人的后代擔任法官,任職大公司,但僅僅掌握這些專業(yè)技能、獲得任職機構的認可,背后也必須付出很多努力。大多數人看到的所謂真相,其實只是表象。而真相是他們從小便有明晰的人生愿景,并愿意為此一直努力 。
約翰、安德魯7歲時就深信自己必然會沿著一條既定的道路走下去,于是一切似乎順理成章,用規(guī)劃引導人生的路徑,而不必尋找或者在意自己適合做什么。
和目標明確的上層階級的孩子相比,出身中產的孩子在成年后,仍然在探尋和摸索。他們也有對未來生活的思考,但不太清晰的目標令他們猶豫彷徨,在搖擺不定中尋尋覓覓走了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