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梳理的秦末戰(zhàn)爭時間線
說明:本文以《資治通鑒》為軸,參考《史記》和個人理解修改和增添。
《秦楚之際月表》和史記本傳沖突之處甚多,以史記本傳為準。
因為《史記》中很多事件沒有記載具體時間,只能參考一個大致時間范圍,因此本文很多內(nèi)容摻雜了對《史記》內(nèi)容的個人見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qū)指出。
(秦楚之際采用顓頊歷,一年以十月為歲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攻占蘄縣,派葛嬰向東進攻,自身向西一路攻占铚縣、酂縣、苦縣、柘縣、譙縣、陳縣,陳勝在陳縣稱王,建立張楚政權(quán);天下紛起響應(yīng)。

孔鮒得知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率1000名魯?shù)厝迳疥惪h支援陳勝。
陳勝以吳廣為假王,監(jiān)諸將向西攻打滎陽;派武臣、邵騷、張耳、陳馀率三千多人攻打趙地;派鄧宗攻打九江郡,派周市向北攻打魏地;派周文向西攻打直接攻打關(guān)中;派宋留攻打南陽;以上蔡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葛嬰到東城,立襄強為楚王,聽說陳勝已立為王,殺死襄強返回陳縣報告,陳勝誅殺葛嬰。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河,到趙地,收當?shù)睾缽娭鴶?shù)萬,武臣自號武信君,攻下趙地十余座城池,又向東攻打范陽,采用蒯徹的計策,不戰(zhàn)而下燕趙三十余城。

八月,周文率數(shù)十萬大軍破函谷關(guān),攻到戲地,少府章邯率驪山刑徒組成軍隊大敗周文,周文向后撤退退出函谷關(guān),屯兵曹陽。
武臣自立為趙王,派韓廣攻打燕地,李良攻打常山,張黡攻打上黨。
秦嘉、董緶、朱雞石、鄭布、丁疾等人紛紛在東??ひ粠鹆x,圍秦東海郡守慶于郯城。
番陽令吳芮起義,自號"番君",起義后很快就控制了廬江郡,閩中郡的君長騶無諸、騶搖都來投奔他,吳芮派英布進軍九江郡,自己和梅鋗進軍衡山郡。
九月,劉邦在沛縣起義,被沛縣父老立為沛公,讓蕭何、曹參收沛縣及周圍子弟,得兩三千人;劉邦攻陷胡陵、方與。
項梁殺會稽太守殷通,率八千人在吳縣起義。
田儋殺狄縣令,在狄縣起義,自立為齊王,擊退了打到狄縣的周市,率兵攻略齊地。
韓廣自立為燕王。
陳勝立故魏公子咎為魏王,周市為魏相。
陳勝派召平進攻廣陵一帶。
秦二世二年十月,秦四川郡監(jiān)平率兵圍劉邦于豐邑,劉邦大破秦軍,令雍齒守豐邑。
章邯再次大破周文,周文逃到繩池;十余日后章邯追上來又大破周文,周文自刎,這一路張楚軍覆滅。
田臧等矯王令以誅吳廣,陳勝任命田臧為楚令尹,使為上將;田臧派諸將李歸等圍攻滎陽,自率精兵向西迎戰(zhàn)秦軍,大敗身死;章邯進兵攻打滎陽城下的李歸等人,大破之,李歸等人戰(zhàn)死,章邯又率軍大破許縣的楚將伍逢,另派人大破郟縣的楚將鄧說,鄧說兵敗逃到陳縣,被陳勝殺死。
武臣派李良攻打太原郡,到石邑,秦軍駐守井陘口,攻打不下,秦守將偽造秦二世書信來招降李良。
十一月,劉邦進攻薛縣,大破秦四川郡守,郡守逃到戚縣被劉邦軍左司馬殺死。
李良率軍突襲邯鄲,殺死武臣和邵騷,張耳和陳馀逃走。
秦二世派長史司馬欣、董翳率軍支援章邯,章邯率軍大破楚上柱國蔡賜,斬殺蔡賜;又攻打陳縣西的張賀軍,陳勝親自出戰(zhàn),大敗,張賀戰(zhàn)死,秦軍攻占陳縣。
十二月,陳勝退到汝陰,又退到下城父,被其車夫賈莊殺死,賈莊拿著陳勝的頭投降章邯。
南陽的楚將宋留投降秦軍,被秦二世車裂。
章邯將部隊分散開來,攻打張楚各地殘部。
周市說雍齒反沛歸魏,劉邦大怒,率軍攻打豐邑,攻打不下,劉邦病倒,率軍返回沛縣;同時派曹參、周勃收復(fù)了同樣反沛歸魏的胡陵和方與。
張耳和陳馀收集被打散的趙兵,得到數(shù)萬人,攻打李良,李良兵敗,歸附章邯。
一月,張楚涓人將軍呂臣組建蒼頭軍,在新陽重新起兵,攻下陳縣,殺死賈莊,重新以陳縣為楚都,將陳勝葬于碭縣,謚號隱王。
張耳、陳馀立歇為趙王,都信都。
秦嘉和東陽寧君立景駒為楚王,率兵進軍方與,派公孫慶出使齊國邀請其共同出兵,齊王田儋殺公孫慶。
楚王景駒在留縣,劉邦前往留縣投奔景駒以借兵,在路上遇到了張良,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章邯部將司馬枿率軍攻占相縣,到了碭縣,劉邦和東陽寧君一起出兵迎戰(zhàn)司馬枿,兵敗撤回留縣。
二月,秦軍再次攻破陳縣,呂臣敗走,徼兵復(fù)聚,和打穿了九江郡的英布相遇,二人一起攻打秦軍,在青波大破秦軍,再次收復(fù)陳縣。
劉邦再次和司馬枿在碭東交戰(zhàn),大破之,司馬枿逃走,劉邦攻打碭縣,用了三天攻下,還順帶派曹參和周勃攻下了狐父、祁、芒、相、愛戚、東緡等地,收兵六千人,灌嬰等人也加入劉邦軍,劉邦本部兵力達到九千人。
召平聽說陳勝已經(jīng)兵敗身亡,于是渡江矯陳王令,拜項梁為楚上柱國,項梁率八千人渡江。
三月,劉邦攻破下邑,又向西擊敗章邯,攻下虞、蒙二縣,阻止了章邯繼續(xù)東進;劉邦回軍再次攻打豐邑,依然攻不下來。
東陽少年殺縣令,相聚得二萬人,欲立東陽令史陳嬰為王,陳嬰拒絕,率眾人投奔項梁。
英布、呂臣和蒲將軍率軍東進,聽聞項梁已經(jīng)渡江,率部投奔,項梁軍隊達到六七萬人的規(guī)模,進軍下邳。
四月,景駒、秦嘉駐軍在彭城東,想要抵御項梁,項梁率軍攻打秦嘉,秦嘉大敗,逃往胡陵,項梁追擊再次大敗秦嘉,秦嘉戰(zhàn)死,其軍投降項梁,景駒逃往梁地身死。
項梁派項羽攻打襄城,襄城堅守,不能攻下。
章邯率軍進軍栗縣,項梁派朱雞石、馀樊君迎戰(zhàn)秦軍,大敗,馀樊君戰(zhàn)死,朱雞石逃到胡陵,項梁率兵進入薛郡,誅殺朱雞石。
劉邦率百余騎往見項梁,項梁給了劉邦兵五千人,五大夫?qū)⑹?。劉邦率軍第三次攻打豐邑,終于攻下,雍齒投奔魏國,劉邦又攻破了嚙桑。
五月,項羽攻破襄城,為報復(fù)將城中將士和百姓全部坑殺。
項梁在薛縣召開會議,劉邦也前去參加,會上范增勸說項梁立楚王室后裔。
章邯率軍攻打在臨濟的魏王,魏王派周市向齊、楚兩國求救,齊王田儋和楚將項他前往救援。
六月,項梁立熊心為楚懷王,陳嬰為上柱國,封五縣,定都盱眙,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項梁立成為韓王,以張良為司徒,率千余人向西到韓地(即潁川郡)打游擊。
章邯大破齊楚魏聯(lián)軍,殺齊王田儋和魏相周市,魏王咎為了保護民眾投降,自焚而死,魏王咎的弟弟豹逃到楚國,楚懷王給予魏豹數(shù)千人,復(fù)攻魏地;田儋的弟弟田榮收齊國敗軍,向東逃到東阿,章邯追擊將他包圍;齊人聽說田儋戰(zhàn)死,立故齊王建之弟田假為齊王,田角為齊相,田角弟弟田間為將來抗距諸侯。
七月,項梁率軍攻打亢父,聽說田榮被秦軍包圍,率軍北上救援,在東阿大敗章邯,章邯向西逃跑;田榮率軍向東返回齊國,項梁率軍追擊敗北的秦軍,派項羽、劉邦攻破了城陽,項羽和劉邦追到濮陽東,再次大破章邯,章邯逃入濮陽,引黃河水環(huán)城而守。項羽和劉邦掉頭攻破了鄄城、都關(guān),又去攻定陶,沒能攻下。
豹大攻魏地,拿下二十多座城池。
八月,田榮攻打驅(qū)逐齊王田假,田假逃往楚國,田角逃往趙國,田間之前救援趙國(從這里可以推斷出在八月之前,趙國已經(jīng)在和秦長城軍團交戰(zhàn)了,而且處于劣勢),因此留在趙國不敢回齊國,田榮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自己為齊相,田橫為將,平定齊地。
秦二世出動大軍支援章邯(關(guān)中卒發(fā)東擊盜者無已),章邯聲勢復(fù)振(此時章邯統(tǒng)領(lǐng)的已經(jīng)是秦朝的正規(guī)軍,其中還有部分是從河內(nèi)郡過來的另一支秦長城軍),項梁派使者前往趙國、齊國要求他們一同攻打章邯,被田榮拒絕。
秦二世將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下獄,馮去疾、馮劫自殺;趙高殺李斯,夷其三族,秦廷事無大小皆決于趙高。
項梁親自率軍攻破定陶,派項羽、劉邦南攻雍丘,大破秦軍,斬殺李由,又攻外黃,不下。
楚懷王立豹為魏王。
章邯率二十多萬秦軍突襲定陶,大破楚軍,斬殺項梁;章邯認為楚軍不足憂,乃向北渡河攻打趙國。
九月,章邯大破趙軍,攻占邯鄲,將民眾遷徙到河內(nèi),夷其城郭。張耳和趙王歇被從井陘口出擊的秦長城軍團大破之,逃到巨鹿城內(nèi),被王離包圍,陳馀北收常山兵數(shù)萬人,駐軍在巨鹿北;章邯駐軍在巨鹿南棘原,修筑甬道給王離軍供糧。趙國數(shù)次向楚國求救。
項羽和劉邦攻外黃不下,又去攻陳留;聽說項梁已經(jīng)兵敗身死,士卒們驚恐不已,項羽、劉邦于是和呂臣率軍東返,呂臣軍駐扎在彭城東,項羽軍駐扎在彭城西,劉邦軍駐扎在碭縣。
楚懷王迅速接手楚國軍政大權(quán),將都城從盱眙遷到前線的彭城,合并呂臣、項羽的軍隊,自己統(tǒng)領(lǐng);以劉邦為碭郡長,封其為武安侯,統(tǒng)領(lǐng)碭郡的軍隊;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楚懷王實際上奪取了項羽、呂臣二人的兵權(quán),代表其有意壓制楚國高層中的項家嫡系和陳勝舊部,同時,楚懷王成功的整合了楚國各部,使得章邯預(yù)計的項梁死后楚國會陷入內(nèi)亂的算盤落空。)
楚懷王開始了最后決定反秦戰(zhàn)爭勝負的三路征伐計劃:派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統(tǒng)英布、蒲將軍、陳嬰、桓楚、呂臣等楚軍精銳將領(lǐng)率兵五萬多人北上救趙(北路軍,為楚軍主力);派武安侯劉邦率一萬余人西進,收陳勝、項梁散卒直攻秦朝腹地(中路軍,為楚軍偏師);派柱國共敖率兵南下,經(jīng)已經(jīng)被吳芮拿下的衡山郡進攻南郡,拿下楚國舊都江陵(南路軍,楚軍另一支偏師)。楚懷王和諸將約定,誰先入關(guān)中,就讓誰在關(guān)中當王。
(楚懷王三路大軍征伐圖,從秦二世二年九月到漢王元年十月的一年時間)


中路軍因為都是劉邦本部,最早出發(fā),劉邦在成武大破秦東郡郡尉。
?
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北上進軍成陽,時王離派長城軍主力包圍巨鹿,自己率偏師駐守成陽南隔斷楚軍北上的救援通道,結(jié)果王離被劉邦大敗,駐守在杠里的秦軍也被劉邦擊破,這時宋義軍也出發(fā)北上進攻王離,再次將其大破,王離敗逃巨鹿,宋義軍攻占了安陽(此處安陽個人認為是在今梁山縣一帶),在安陽停留了46天不向前進攻。
十一月,陳馀派張黡、陳澤率五千人先攻打秦軍,結(jié)果全軍覆沒;這個時候,齊國援軍(田榮前面說是不救趙,結(jié)果還是派兵去了)和臧茶率領(lǐng)的燕國援軍都已經(jīng)趕到,張耳的兒子張敖也從北方帶來代地兵數(shù)萬人,但是援軍都作壁上觀,沒有敢攻打秦軍的。
月末,項羽殺宋義,取得了楚北路軍的指揮權(quán),楚懷王承認了這一事實,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齊將田都背叛田榮,助項羽救趙。
十二月,劉邦率軍到栗縣,合并了魏剛武侯的軍隊,大約四千人;劉邦又和魏將皇欣、武滿軍一起攻打秦軍,破之。
(這里資治通鑒沒說破秦軍地點,個人猜測是在雎陽一帶)
故齊王建的孫子田安率軍從濟北郡出發(fā),從項羽救趙(項羽有了田安、田都的加入,其總兵力應(yīng)該達到了七八萬人左右);項羽率軍從平原津渡過黃河,派英布、蒲將軍先率二萬人渡過漳水,破壞了秦軍的甬道,項羽隨后率全軍渡過漳水,渡河后將船全沉了,鍋全砸了,廬舍全燒了,全軍只持三日糧,猛攻秦軍,經(jīng)歷九戰(zhàn)大破章邯,章邯引兵退卻,之前一直按兵不動的諸侯軍見章邯軍退了,和楚軍一起一擁而上合攻王離,王離軍團全軍覆沒,王離被俘,蘇角戰(zhàn)死,涉間自焚而死,巨鹿宣告解圍,項羽因贏得此戰(zhàn)奇跡般的勝利獲得了巨大的威望,成為了諸侯聯(lián)軍的領(lǐng)袖。
張耳奪陳馀兵權(quán),隨項羽行動。
一月,趙王歇返回趙都信都,陳馀和麾下數(shù)百人跑到河上澤中漁獵。
章邯率剩下的二十多萬秦軍退到棘原,項羽率諸侯聯(lián)軍進軍漳水南岸和章邯對峙。
二月,劉邦和彭越一起攻打昌邑,打不下,劉邦讓彭越繼續(xù)攻打,自己率兵西進,到高陽,收酈食其,以酈食其為內(nèi)應(yīng)攻下了陳留,得到大量積粟。
三月,劉邦在開封大破秦將趙賁,圍趙賁于開封城中,不能攻克;劉邦又向西在曲遇大破秦將楊熊,楊熊逃到滎陽,被秦二世派使者殺死。
四月,劉邦南下和韓王成及張良匯合,在張良的幫助下攻陷了整個潁川郡。
五月,趙將司馬卬從上黨郡走軹關(guān)陘入河內(nèi),欲渡河,劉邦聽說后,出轘轅關(guān)派人北上攻占平陰,斷絕黃河南岸的渡口,同時率軍和秦軍在洛陽東交戰(zhàn),兵敗,秦將趙賁來追,結(jié)果被劉邦反戈一擊,在尸鄉(xiāng)北大破趙賁,秦軍不敢再追,劉邦向南退出轘轅關(guān),張良引兵跟隨劉邦,劉邦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自己與張良南下南陽。
章邯秘密派始成到項羽那里去,想要訂立和約,但是項羽沒有接受,派蒲將軍率軍渡過三戶津,從背后進攻章邯,章邯兵敗退后。
六月,劉邦在犨縣東大破秦南陽郡守齮,齮敗逃宛城,劉邦攻陷陽城、博望、雉縣,想繞開宛城繼續(xù)西進,被張良勸回;劉邦趁夜突襲宛城,將其包圍。
司馬卬繞路攻陷了河內(nèi)諸地,蒲將軍也抄到了洹水南,章邯后路已被截斷;項羽率軍全軍出擊,在污水大敗章邯,章邯敗退殷墟。
七月,秦南陽郡守齮投降劉邦,劉邦封其為殷侯,封陳恢一千戶作為采邑,率軍西進一路往風披靡,抵達丹水時,李鰓、王陵歸降劉邦;劉邦返回攻打胡陽,遇到了北上進入南陽郡的吳芮部將梅鋗,和他一起攻下了析縣、酈縣,至此劉邦占領(lǐng)了南陽郡,軍隊人數(shù)達到五萬多人。
劉邦派寧昌出使秦廷。
章邯率二十萬秦軍向項羽的諸侯聯(lián)軍投降,兩人在殷墟會面締結(jié)盟約,項羽封章邯為雍王,留在楚軍之中,任命長史司馬欣為上將軍,率領(lǐng)秦軍作為先鋒。
八月,劉邦攻破武關(guān),進軍關(guān)中;并派酈商攻打旬關(guān),進攻漢中。
項羽在河內(nèi)郡整軍,張耳派申陽先行渡過黃河,洛陽一帶的秦軍已經(jīng)毫無斗志,很快就投降了申陽,申陽平定河南。
趙高在咸陽發(fā)動政變,殺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
九月,秦王子嬰發(fā)動政變,殺趙高,夷其三族,派兵距守峣關(guān),劉邦派人在山上增加旗幟以作為疑兵,再派酈食其、陸賈前往游說秦軍將領(lǐng),秦軍守將愿意講和;劉邦穩(wěn)住峣關(guān)守軍后,率軍繞過峣關(guān),越過蕢山,在藍田南大敗秦軍,峣關(guān)守將投降,劉邦繼續(xù)在藍田北大敗秦將內(nèi)史保,消滅了秦朝最后的生力軍。
酈商攻破旬關(guān),秦漢中郡守投降,酈商占領(lǐng)漢中。
項羽南渡黃河。
漢王元年,十月,劉邦軍隊到了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項羽在新安將秦軍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秦軍中的樓煩騎兵和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人的親衛(wèi)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