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雜記】在小港一窺“黃海冷水團”的面目
開學以來頭條文章和公眾號一直咕著,一直想寫點什么但是苦于沒有素材。直到前幾天跑了趟小港(沒錯,這里也是每羊的孩紙們?yōu)橥瓿婶~類學作業(yè)收集素材經常要跑的地方),寒冬已至,但是活鮮池里美麗的生物們卻并不顯寂寞,隨便拍拍,有空就寫一點,東拼西湊湊成了這篇流水賬,權當是黃海物種記錄企劃的一部分吧……
PS:阿瀾鑒定水平很差,如果說錯了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冬季黃海海畔的海鮮市場中,鲉形目魚類從來不會缺席。這兩個可愛的小家伙是裸平鲉/Sebastes nudus的幼魚,典型的冷水性魚類。隨著凜冬的腳步漸近,裸平鲉的數量也逐漸多了起來。偏底棲性的裸平鲉并不好動,因而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是趴在缸底一動不動。黃渤海所產的平鲉中,這一物種是我最喜歡的。

滿滿一缸的許氏平鲉/Sebastods schlegelii幼魚,黃渤海區(qū)最常見的平鲉(可能沒有之一),有時在潮間帶就能抓到苗子。島城市場上大名鼎鼎的“黑頭”指的也是本種,幼魚期大理石狀的斑紋還是很好看的,到了成魚就會變?yōu)閱握{的藍灰色,算不上好看但好吃。缸底還趴滿了一層斑頭六線魚/Hexagrammos agrammus,姿色相較于更加常見的大瀧六線魚要略勝一籌。

兩條朝鮮平鲉/Sebastes koreanus,亦是頗具代表性的冷水物種,鰓蓋上的黑點是其顯著的鑒別特征。雖然本種備受飼養(yǎng)海水原生魚的魚友青睞,但我個人卻總是欣賞不來……一條大瀧六線魚/Hexagrammos otakii試圖占據鏡頭的焦點但是未果,這一物種是黃海西岸最為常見的六線魚,因其體色偏黃而被島城居民冠名為“黃魚”(大黃魚小黃魚直呼內行),同樣是家常小雜魚。中間還有一只陶氏太陽海星/Solaster dawsoni, 黃海唯二兩種11腕的海星(另一種是輪海星,目前還沒見過),盡管是黃海冷水團下的偏深水物種但卻并沒有那么罕見,時不時就會出現(xiàn)在拖網漁獲物中。

除了平鲉“三兄弟”,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亦是小港碼頭水槽里的常客。鮮紅的體色,使得褐菖鲉相較于前面介紹的幾種平鲉要顯得更加華麗脫俗。褐菖鲉偏好棲息于巖礁地帶,島城居民俗稱“石狗公”,家燒、燉湯均極為鮮美。褐菖鲉和前面提到的幾種平鲉一樣,為棘毒魚類,若不慎被其頭棘及背鰭棘刺中便會引起劇痛,在處理時須萬般小心。


在小港偶爾也會看到棘綠鰭魚/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身影,多數情況下,棘綠鰭魚只配成堆出現(xiàn)在廉價的雜魚堆中或是被用來曬魚干,但偶爾出現(xiàn)在水槽中的活綠鰭魚卻是驚艷般的存在:通紅的體色,寬大的綠色胸鰭鑲著藍邊并點綴著藍色斑點……胸部三對靈活的游離鰭條,使棘綠鰭魚能夠在缸底緩緩爬行,華麗的外表加上有趣的習性,也難怪棘綠鰭魚會備受海水原生魚玩家的青睞。

小港的水槽中常常充滿著驚喜,比如這條松江鱸/Trachidermus fasciatus。盡管貴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其最著名的產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亦早已蹤跡難覓,但本種在北方海域尚較為常見。因其頭側鰓蓋膜上的兩對橙色紋帶酷似裸露的鰓,因而亦被稱作“四鰓鱸”。這條松江鱸的尾鰭及背鰭嚴重受傷,可能已經時無多日了。

隨著水溫的下降,一些黃海冷水團的標志性物種也會出現(xiàn)在小港的水槽中,比如這條細紋獅子魚/Liparis tanakae。獅子魚科的發(fā)家地遠在寒冷的白令海-阿留申一帶,這個家族中的物種素來喜寒畏熱,要么扎根于水溫較低的深層水域,要么選擇留在高緯度海域。在中國海域有分布記錄的6種獅子魚中,細紋獅子魚是唯一一種可以形成規(guī)?;a量的。近年來隨著黃渤海主要經濟魚類種群的衰退,原本不受待見的細紋獅子魚開始“大行其道”,在冬春季的黃海漁獲物中,細紋獅子魚常常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PS:此魚雖產量大,但由于其肉質含水量大,不堪食,故價格低廉,漁民常嘆其“多而無用”,故亦被戲稱為“大學生”……嗯,有被內涵到……

隨著冷水團一同到來的,還有黃鮟鱇/Lophius litulon。若是運氣足夠好,在小港的水槽中有機會看到黃鮟鱇活體。貪婪而兇猛的黃鮟鱇幾乎什么都吃,以至于解剖的時候常常會在其鼓鼓的胃袋中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獵物。在冬季,黃鮟鱇會出現(xiàn)在相對較淺的近海泥沙質海床上,這也使得咕嘟咕嘟的鮟鱇火鍋稱為島城居民“貓冬”的佳品。

除了平鲉、獅子魚和鮟鱇,各具特色的冷溫性鳚,亦是小港水槽中的一大亮點。這條蜷縮在水槽角落中的魚是網鳚/Dictyosoma burgeri,因其網狀的側線結構而得名。網鳚是典型的冷溫性魚類,常活躍于潮間帶巖礁區(qū)。黃渤海區(qū)的冷水性原生魚中,網鳚也是我的摯愛之一。


方氏錦鳚/Pholis fangi在島城市場上并不罕見,多出現(xiàn)在雜魚堆中,但以活體的形式批量出售我還是第一次見。島城居民將這種小魚形象的稱為“高粱葉”,售價極低,但這一其貌不揚的物種卻是中國特有種,其模式產地位于山東煙臺,僅記錄于黃渤海海域及東海北部。

混跡于褐菖鲉與斑頭六線魚中的吉氏綿鳚/Zoarces gilli,島城近海常見的冷溫性底棲魚類。過去本種一直被國內學者誤認為是“長綿鳚”,后被伍漢霖先生所糾正。因其那對厚實而滑稽的嘴唇酷似鯰魚,故在島城市場混得雅號“海鯰魚”,魚不可貌相,據稱其肉質還是不錯的。

除了用于出售的海鮮,小港的攤販們還常常會在水槽里飼養(yǎng)一些“寵物”,星點東方鲀/Takifugu niphobles即是其中較受歡迎的種類。星點東方鲀是山東近海最常見的鲀類之一,因其體內含河鲀毒素(TTX)且個體小,食用價值不高,又因其憨態(tài)可掬的相貌及艷麗的體色頗引人注目,小港每一家店鋪的水槽里幾乎都能看到星點東方鲀的身影。

因其體表獨特的黑白條紋,條石鯛/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體亦是小港水槽中的常見“觀賞魚”。上世紀90年代末,條石鯛在青島近海尚十分罕見,但近幾年來,這一暖溫性魚類在青島海域已隨處可見,其分布區(qū)正在逐漸向北擴張,這種現(xiàn)象除了與由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溫度升高有關,養(yǎng)殖逃逸和人工放流亦可能是這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
圖片在一處水槽的角落中,我發(fā)現(xiàn)了這條花尾唇指?/Goniistius zonatus。這一暖溫性物種直到2017年才在青島海域被首次記錄,且近年來相關記錄正呈上升趨勢。同條石鯛一樣,花尾唇指?分布北移的現(xiàn)象也可能是由海水溫度升高引起的,有關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這個水槽中綻放的幾朵格氏麗花海葵/Urticina grebelnyi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宛如一座靚麗的“海底花園”。格氏麗花??麨辄S海海域常見的冷水性???,常常被拖網捕獲。因其縮緊狀態(tài)酷似某不可描述的部位,故島城居民戲稱為“海腚根”,有時亦被用來食用,據稱可用來治療**(不說了,各位自行腦補)。

同缸還有這朵細指???Metridium sensile(或其近緣種),相較于格氏麗花??麄€頭略大,觸手更加婀娜多姿。

帶紋條鰨/Zebrias zebra,黃渤海區(qū)唯一分布的鰨科物種,可能是島城市場上最為艷麗的鰈形目魚類。體側的縱帶使得本種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以至于其屬名與種名直譯即為“斑馬”(斑馬,斑馬,你回到了你的家——哦不好意思走錯片場了),有些人甚至會因其艷麗的體色而“望而卻步”,事實上帶紋條鰨是相當優(yōu)質的食用魚類,清蒸油炸家燒皆宜。

俗稱“石夾子”的石鰈/Platichthys bicoloratus,可能是島城居民眼中最“家?!钡氖秤敏~類之一了。石鰈因其體側分布有骨板而得名,喜棲息于近海泥沙質海域,常常為底拖網所捕獲,在北方沿海亦有養(yǎng)殖。像圖中這種尺寸的石鰈一般用于干炸,而大一些的個體則常用于清蒸或紅燒。

產量巨大的斑尾刺蝦虎魚/Acantchogobius ommaturus是黃渤海區(qū)乃至全球體型最大的蝦虎魚之一,最大體長可達半米以上。斑尾刺蝦虎魚的生命周期僅一年左右,加上其繁殖能力強,使其對近海的過度捕撈具有較強的承受能力。島城有諺“十月沙逛賽羊湯”,即是說的此魚。此時正是食用斑尾刺蝦虎魚的最佳時機,市場上出售本種的攤位亦甚眾。

一條花斑色型的斑鰩/Okamejei kenojei,島城市場上最為常見的軟骨魚類。本種的不同色型曾一度被認為是不同的物種,直到近幾年的分子生物學證據才將有關關系厘清。

眾多瀕死的火槍烏賊/Loligo beka擠在一個盆中,由近海張網捕獲。在青島海域上,火槍烏賊是最為常見的小型頭足類之一,同時也是眾多魚類的重要餌料。島城居民俗稱“比管”,燉豆腐極鮮。

只有在小港這樣多當日往返的近海漁船停泊的地方,才能看到活體鷹爪蝦/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本種為青島近海底拖網的主要目標漁獲物,島城居民俗稱“蠣蝦”。同火槍烏賊一樣,生長周期短且繁殖量大的鷹爪蝦,亦是黃渤海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huán)。

一條巨大的中華蛸/Octopus sinensis,主要見于西北太平洋溫帶海域海域。長期以來,中華蛸曾一度被認為與大西洋海域分布的“真蛸”是同一物種,直到近年來基于形態(tài)學及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結果才將其拆分為獨立物種。中華蛸是青島近海分布的體型最大的蛸,幾乎每只都在2-3公斤左右。

在小港的卸貨區(qū),偶爾也能看到活的沙帶魚/Lepturacanthus savala。島城市面上能見到的三種帶魚中,唯有沙帶魚的胸鰭、背鰭為淡黃色,因而也被稱為“黃金刀”,因其肉質較好,故售價在三種帶魚中也最高。盡管沙帶魚為偏暖溫性的物種,但在冬季,青島近海的漁船亦會捕獲不少沙帶魚。下方還有一條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及一條瀕死的小黃魚/Larimichthys polyactis。



小港碼頭的卸貨平臺前,一艘滿載玉筋魚/Ammodytes personatus的漁船正在卸貨。玉筋魚在島城市場俗稱“面條魚”,多晾干佐餐用。隨著黃渤海近海過度捕撈的加劇,曾經的主要經濟魚類已難以形成魚汛,但玉筋魚卻迎來了出頭之日。這些不起眼的小型冷溫性魚類喜寒畏暖,正是黃海冷水團的存在,使得它們能夠在這里繁衍生息。而玉筋魚的存在,又為諸多掠食性物種提供了食物來源……
在黃海冷水團的作用下,這些生物間織成了一張無形的巨網,它們相互依賴,卻又相互制約——甚至我們中的多數人也沒有意識到,我們,也是這張網的一部分。
我們平日里總覺得“黃海冷水團”離我們很遠,似乎只有科研人員會關注它。但當我們涉足于島城市場,在海畔憑欄遙望,亦或是大嚼著碗里的魚肉時,驀然回首,黃海冷水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特別鳴謝@星野_朔夜 老師對本文寫作過程中的指導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