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東南陽城、沁水二縣新石器時代遺址調(diào)查簡報
晉東南陽城、沁水二縣新石器時代遺址調(diào)查簡報
《文物季刊》 1996年02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4年 10月至 11月,為配合《文物地圖集·山西卷》的編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省境東南部晉城市轄區(qū)的陵川 陽城。沁水三縣進行了考古調(diào)查。此次調(diào)查除對原發(fā)現(xiàn)的各時期遺址和墓葬 30余處進行了復查外,又新發(fā)現(xiàn)了從舊石器晚期到唐宋各時期的遺址和墓葬區(qū)五十余處。其中舊石器地點和遺址9處,新石器遺址12處,夏商時期遺址8處,東周時期遺址和墓葬14處,漢以后的遺址和墓葬12處 本文僅介紹新石器時代遺址,其它另文概述
一 ?遺址概況
三縣區(qū)中的陵川暫無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期遺址 陽城、沁水二縣的新石器遺址主要集中分布在區(qū)內(nèi)的沁河及其支流蘆葦河和龍渠河兩岸臺地上 圖一),共有 14處,現(xiàn)分別介紹
1.大寧遺址
大寧村位于陽城縣城北部15公里處,遺址就坐落在村子東南 200米處的臺地上,該臺地南部300米為蘆葦河,高于現(xiàn)在河床約20米
遺址范圍約200K 200米,面積4萬平方米左右 陶片發(fā)現(xiàn)于表土層下的黑壚土中,比較碎小,同時發(fā)現(xiàn)的還有部分小石片。時代約略早于仰韶文化 為了進一步詳細了解該遺存的文化性質(zhì)及其時代,我們于1994年9月在遺址南部邊緣開 買 5米探方 4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試掘但試掘效果不理想,四個探方僅出有半袋碎陶片,且多不成形四個探方的地層堆積情況基本相似∶表土層較厚,約50厘米左右 第二層為淺黃色土,厚度10-30厘米,土質(zhì)干硬,包含有少量夏時期的陶片,有楔形點紋口沿的罐方唇口鬲 第三層為黑壚土,厚度 30-60厘米,土質(zhì)硬密 成碎塊狀,包含物稀少,僅有少量碎陶片 第四層仍為黑壚土,較三層色更黑,質(zhì)更硬密,厚度80厘米左右,出土陶片更少,三四層出土陶片同采集陶片均屬同一時期,將在后面敘述
2.陽凌遺址
芹池鄉(xiāng)陽凌村位于陽城縣城西北部約20公里處。遺址處于村東部磚廠取土的臺地上。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90米,遺址東側(cè)為變電站,南部為公路和蘆葦河
該遺址文化堆積不甚豐富,發(fā)現(xiàn)有廟底溝二期的罐口沿,另有少量東周時期的陶片,
3.賈寨遺址
羊泉鄉(xiāng)賈寨村位于陽城縣城西北部約25公里處,村子處在蘆葦河與另一條小河的交匯地帶 遺址被村莊分為東西二部分 東部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遺址所在地形原為坡地,現(xiàn)在為三個小階地文化堆積較為豐富,陶片有尖底瓶彩陶盆缽、夾砂罐 甕等,屬典型的廟底溝仰韶文化遺存 西部面積較小,約6千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5米,暴露有灰坑陶片以仰韶晚期和廟底溝二期的為主,
4西河遺址
西河鄉(xiāng)西河村源名西溝)位于陽城縣城西北約10公里處遺址處在村東北部公路北側(cè)的臺地上,其南部為西溝河,范圍東西長150米,南北寬約100米,文化層厚度2米左右 斷面上發(fā)現(xiàn)有灰坑 陶片以仰韶晚期的居多.有紅陶、灰陶和黑陶 陶器的紋飾有弦紋、籃紋 錐刺紋,器類有敞口缽 侈口鼓腹罐、斂口弦紋甕尖底瓶等
5中寨遺址
西河鄉(xiāng)中寨村位于陽城縣城西北約 12 公里處。遺址坐落在村東約200米處的臺地上,其西南為西溝河遺址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100米,暴露的文化層厚約1.5米
文化堆積不甚豐富,陶片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器壁很薄紋飾有繩紋、籃紋。由于陶片碎小,器形不詳遺址所處時代為龍山時期
6中鄉(xiāng)遺址
鄭莊鄉(xiāng)中鄉(xiāng)村位于沁水縣城東約30余公里處,東距端氏鎮(zhèn)約10公里遺址在村西部約200米處沁河北岸的臺地上。由于磚廠取土的破壞,遺址所剩面積不大,僅存一千余平方米 文化層厚度有25米左右,主要為仰韶中、晚期和龍山時期遺存。從陶片看,仰韶時期的以紅陶為主,有斂口盆。喇叭口尖底瓶、鼓腹罐等。龍山時期的以灰陶為主,有侈口罐鼎足籃紋陶片
據(jù)磚廠工人反映,出土的完整器也較多,有紅陶罐紅陶盆等看來這里也有可能是一處仰韶墓地
7.八里坪遺址
由中鄉(xiāng)村沿沁河北上5公里左右到達鄭莊鄉(xiāng)八里坪村,該村西距沁水縣城 25公里遺址就處在村東北約500米處的臺地上,最初發(fā)現(xiàn)于1982年,面積很大,文化層厚1.5一2米,據(jù)說當時發(fā)現(xiàn)有灰坑,房址墓葬等各種遺跡,采集遺物有石器 陶器 ?陶器以灰陶為主 有部分灰褐陶和黑陶。器表多有紋飾,以堆紋、籃紋、繩紋為多,器類有深腹罐盆鬲等 時代約從廟底溝二期至龍山時期
8東大遺址
由八里坪村繼續(xù)沿沁河北上5公里即到達鄭莊鄉(xiāng)東大村 村東約200米處的地帶當?shù)厝朔Q“大溝”遺址就位于這一區(qū)域.遺址所處地帶為沁河北岸臺地,面積約有六七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 堆積豐富,灰坑,灰層隨處可見,地面陶片也很多,時代包括了仰韶早中、晚三期和夏商時期
9.鄭莊遺址
出東大村沿沁河西行7公里到達鄭莊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鄭莊村,鄭莊西距沁水縣城約20 公里 遺址坐落在村東 300余米處沁河北岸的臺地上,南北長500余米,東西寬200米,面積10萬平方米左右,文化層厚2米左右堆積較為豐富 斷面上有灰坑 房址等遺跡現(xiàn)象,如燒土塊、墻壁塊 采集陶片以泥質(zhì)紅陶為主,有線紋尖底瓶、彩陶缽、斂口盆圈足碗、鼓腹罐等,時代約當仰韶中晚期
10.神腰遺址
由鄭莊村沿沁河繼續(xù)北上約5公里到達鄭莊鄉(xiāng)南郎村,村南即為神腰遺址所在地該遺址1982年被立為縣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現(xiàn)存范圍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80余米 文化層厚2米左右。
遺址內(nèi)涵較為單純,主要為龍山文化遺存。我們在斷面上發(fā)現(xiàn)白灰面房址一座 破壞較為嚴重,暴露的居住面共有三層,厚薄不均,每層厚 2厘米左右,最薄處 1厘米,與白灰居住面相連的有紅燒土硬結(jié)面,是為灶坑所留 采集陶片以籃紋灰陶為主,有侈口小罐、盤、小口壺
11.北灣遺址
王必鄉(xiāng)北灣村位于沁水縣東北約30公里處,坐落在沁河支流龍渠河北岸的臺地上. 遺址處在村南100米的南圪+達臺地上,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4米 斷面上發(fā)現(xiàn)灰坑 陶窯等遺跡 采集陶片以泥質(zhì)紅陶為主,另有夾砂紅褐陶器表紋飾有繩紋,線紋、籃紋 器類有尖底瓶、缽 罐等。時代約當仰韶中晚期。12王峪遺址
王必鄉(xiāng)王峪村位于沁水縣城北 30余公里處,東距王必鄉(xiāng)約10公里。遺址處在村南100余米處龍渠河北岸的臺地上,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50米,面積較小,文化層厚2 米左右,堆積不甚豐富,陶片均為灰陶,器表紋飾以籃紋為多,器類有斂口甕.罐碗等時代為龍山
13南王觀遺址
杏峪鄉(xiāng)梁莊村位于沁水縣城西南方向 8 公里處,南王觀是梁莊的一個自然村,村西的一塊臺地就是遺址所在地 遺址范圍不大,東西和南北各為100米左右,文化層厚1米左右,斷面上有灰坑 遺存堆積不豐富,采集陶片多為灰陶,有少量黑陶 器表紋飾有方格紋、繩紋 器類有鬲、豆、罐等 時代為龍山
14杏峪遺址
杏峪鄉(xiāng)杏峪村位于沁水縣城西南 12公里處 村南有杏河流過。遺址處于公路北側(cè)的臺地上,當?shù)厝朔Q“北坡”。遺址現(xiàn)存面積約五六千平方米,已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從公路北側(cè)的斷面看,發(fā)現(xiàn)有灰坑 陶窯 房址、灶面等遺跡現(xiàn)象。采集陶片較少,均為灰陶,有龍山時期的鬲、罐,整個遺存時代也當龍山。
二 ?遺物介紹
根據(jù)研究分析,我們將所有遺址采集的陶片共分為六期進行介紹
第一期 略早于仰韶早期 ?本期僅有町店大寧遺址
總缽看來這時期陶器基本全為泥質(zhì)陶,即使有個別夾砂陶,所夾砂粒也非常細小,陶器的色澤多不純正,以橙黃色紅色為多,少量灰色、灰褐色陶器燒制火候低,陶質(zhì)酥松,在水中刷洗能將陶土刷下,燒制已采用了窯外滲碳工藝 從器類看,有缽 碗、罐、壺鼎
圈足碗 數(shù)量較多,能復原者一件 其它均為底部和口部殘片 形制多為圓唇、敞口、弧腹,矮圈足微凹,器壁很薄大寧0=5,灰陶,口沿部分內(nèi)側(cè)有寬 0.5厘米 外側(cè)寬 2厘米的桔黃色帶,這是窯外滲碳工藝所致,器底留有碎草末印痕。口徑 22底徑6高約 5厘米,壁厚03厘米(圖二,1)大寧0°3灰黃陶,圈足底部有草末印痕 底徑 8厘米(圖二,4)大寧06,橙黃陶,矮圈足平底 底徑 9 厘米(圖二,5),大寧T?2.灰陶,矮圈足平底,器壁最薄處僅0.2厘米 底徑12厘米(圖二,6)。大寧T④ 23,紅陶,素面 口部近直口徑約25厘米(圖二,2),大寧T④∶20.橙黃陶,素面,尖唇,敞口,口徑21厘米(圖二,3),同此件標本基本相同者還有五件,不排除有缽之口沿
平底缽 一件(大寧 T恤)18),灰褐陶,底徑7.6厘米 圖二,7)
折腹缽 一件(大寧 T恤) 13),紅陶尖唇,敞口,折腹下殘??诓枯^厚,為0.6厘米,折腹以下壁薄僅02-0.3厘米,口徑21 厘米圖二,14)
淺腹碗 一件(大寧 T? ∶ 6),外黃內(nèi)灰 尖圓唇,敞口,淺腹,平底略顯假圈足。口徑12.5底徑9.5高約3厘米(圖二,9)罐 僅發(fā)現(xiàn)底部殘片,數(shù)量僅次于碗 缽類 有泥質(zhì)和夾砂陶兩種 均為平底 大寧 0 1,夾砂褐陶 底徑9殘高 3厘米(圖二,11).大寧T?∶1,泥質(zhì)陶,內(nèi)紅外褐,平底底徑12厘米圖二,10)大寧T④8,泥質(zhì)紅陶,薄壁,底徑9殘高2.5厘米(圖二,12)大寧T?∶10夾砂褐陶底徑12厘米圖二,13)
盆 數(shù)量少,均為口沿殘片,泥質(zhì)陶,色不純 大寧 T④ ∶ 11,紅胎褐皮陶,敞口、方唇外折(圖三,1)大寧T霉)15,胎呈灰色,表呈灰褐色 敞口,方唇外折,沿面微凹(圖三,2)同此件相似者還有三件 大寧T④19,紅陶 敞口,方唇外折,沿面微凹,腹壁斜直(圖三,5)
壺 僅發(fā)現(xiàn)三件同壺有關的殘片 大寧 T4 ④ ∶ 5,泥質(zhì)陶,內(nèi)壁灰黃色,外呈橙黃色器底轉(zhuǎn)角處較為圓緩,底徑9殘高45底厚0.3厘米(圖二,8)大寧T④2,泥質(zhì)橙黃陶,壺腹部有橋形耳(圖三,6) 大寧0° 4,泥質(zhì)橙黃陶,雞冠耳殘片圖三,3)
鼎足一件 T4④ ∶12.夾砂褐陶 殘斷的圓錐足,足根部直徑1.6厘米(圖三,4)
第二期 仰韶早期。該期遺址僅有鄭莊鄉(xiāng)東大遺址,該遺址文化堆積豐富,包含有仰韶早中、晚各期,其中早期的陶器以泥質(zhì)紅陶和橙黃陶為主,次有夾砂紅褐陶這時期陶器燒制火候高于前期,質(zhì)地也不像其那樣酥松;采集陶片的器類有敞口紅寬帶缽、錐刺紋碗、侈口罐、盆等。
直口缽 東大0 3,泥質(zhì)橙黃陶,素面方唇,直口,口徑32殘高10厘米(圖四,1)
圈足碗 東大 0 4,夾細砂紅陶,上下均已殘破 器表飾戳印指甲紋(圖四,3)斂口缽 東大05,夾砂灰陶,方唇,斂口,鼓腹 口徑 12 殘高 6厘米(圖四,2)鼓腹罐 東大06,夾砂灰褐陶 方唇,口微侈,肩部飾弦紋??趶?16 殘高 5厘米圖四,4)
第三期 仰韶中期,包含該期遺存的遺址相對較多,堆積較為豐富的有羊泉賈寨 鄭莊中鄉(xiāng)、鄭莊遺址
本期陶器同廟底溝仰韶文化遺存的陶器基本相同 以泥質(zhì)橙黃陶 夾砂紅褐陶為主,有少量紅陶和灰褐陶 陶器燒制火候較高,質(zhì)地脆硬。器表紋飾有線紋、弦紋彩陶為紅底黑彩,常見的紋飾有弧線,花瓣勾蓮紋
器類有尖底瓶、缽、盆罐甕
尖底瓶 數(shù)量較多,均為殘片 多為泥質(zhì)紅陶或橙黃陶,形制為雙唇口,腹表多飾線紋,底部夾角較小,賈寨09,口徑48厘米(圖四,6) 賈寨0 10 雙唇口不如前者明顯 口徑 4厘米(圖四,5),中鄉(xiāng) 05,底角尖銳,能看到盤筑的泥條 殘高 8厘米(圖四,7)
斂口盆 鄭莊 0 3,泥質(zhì)橙黃陶 圓唇內(nèi)折 ?口徑35殘高 5厘米 圖四,8)
侈口罐 復原一件(中鄉(xiāng) 01),泥質(zhì)橙黃陶 素面施陶衣。尖唇,折沿,束頸,鼓腹,平底口徑9.5底徑8.4高11.4厘米(圖四,9)
夾砂罐 數(shù)量較多。燒制火候略低,質(zhì)地較疏松。色澤不純,多為紅褐或灰褐色形制一般為侈口折沿鼓腹平底,肩部多飾弦紋 鄭莊01,圓唇,折沿內(nèi)凹,口徑24殘高11厘米(圖四,10) 鄭莊02,方凸唇,肩部滿飾不規(guī)整的凹弦紋。口徑14殘高7.5厘米(圖四,11),
彩陶片 數(shù)量少,特別碎小,賈寨 0 8,紅陶黑彩圖四,12)
第四期 仰韶晚期,含有該期遺存的遺址有西河賈寨 鄭莊 中鄉(xiāng)、北灣。
本期陶器同前期相比,無論在陶質(zhì)陶色還是在裝飾造型上都有較為明顯的變化 從陶質(zhì)看,泥質(zhì)陶不再占有絕對優(yōu)勢,而是同夾砂陶基本平分,從陶色看,泥質(zhì)陶不再呈純紅色或橙黃色,而多呈淺黃色,且多不純正,此外還出現(xiàn)少量泥質(zhì)灰陶;夾砂陶同前期相比,紅褐灰褐色陶下降,較為純凈的灰陶增多,從裝飾看,素面陶器大大減少,紋飾較為常見,有橫籃紋 戳點紋、附加堆紋等 從器形看,類別變化不大,但造型變化大,如尖底瓶缽 盆 從制作技術及工藝看,沒有前期精致,器型相對粗糙、笨重,常見的有喇叭口尖底瓶。折腹缽 淺腹盆、鼓腹罐、斂口甕等。
尖底瓶數(shù)且致多,均為我片。一破為沁順泌歐陽喇叭口,整你愛腫,依郎頭們火,器表飾極紋1鄉(xiāng)03方源。頸郎有維紋—月口徑口殘雨10空米(圖五,1)東火01.化的雙原口。初現(xiàn)的口喇叭口口徑7。8殘高#米(國五,2)東火02四原,1。外似喇叭口口徑S.通米(四五,3)世05.灰陽,農(nóng)都致少殘前血米(圖丘。5)11鄉(xiāng)04.定船近四。外底分貼四飾,內(nèi)底火凸起。為泥系筑液跡。殘前S值米(圖五,)
直口缽 西河 0∶ 1,夾砂紅陶 ,器表粗 糙。圓唇 ,深腹較斜直??趶?18、殘高 7. 5厘 米 (圖五 , 7)。 斂口缽 賈寨 0∶ 1,泥質(zhì)橙黃陶 ,素面 磨光 ,慢輪修整。圓唇 ,深腹??趶?10、殘高 8 厘米 (圖五 , 8)。中鄉(xiāng) 0∶ 2,夾細砂灰褐陶。圓 唇 ,口微斂 ,弧腹 ,有雞冠耳一對??趶?20、殘 高 8厘米 (圖五 , 9)。 折腹缽 數(shù)量略多。 西河 0∶ 2,泥質(zhì)橙 黃陶。尖唇 ,口微斂 ,淺腹??诓繗埩粲屑t帶、 紅圓點??趶?18、殘高 4. 4厘米 (圖五 , 6)。北 灣 0∶ 3,夾細砂灰黑陶。圓唇 ,直口。口徑 23、 殘高 6厘米 (圖五 , 10)。鄭莊 0∶ 4,淺黃陶飾 黑彩 ,折腹缽口部殘片 (圖五 , 11)。 夾砂鼓腹罐 數(shù)量較多 ,形制相近。西河 0∶ 4,灰褐陶。方唇 ,侈口 ,折沿。 口徑 15、殘 高 4厘米 (圖五 , 13)。中鄉(xiāng) 0∶ 7,灰陶。尖唇 , 侈口 ,折沿??趶?24、殘高 6厘米 (圖五 , 14)。 賈寨 0∶ 6,灰黑陶。圓唇 ,侈口 ,卷沿 ,肩部飾 稀疏橫籃紋。 口徑 18、殘高 6厘米 (圖五 , 12)。斂口甕 發(fā)現(xiàn)較少。 西河 0∶ 3,泥質(zhì)灰 陶 ,器表磨光 ,慢輪修整。圓唇上有凹弦紋 ,口 外飾十余條凹弦紋??趶?34、殘高 8厘米 (圖 五 , 15)。 賈寨 0∶ 2,泥質(zhì)淺黃陶 ,胎呈灰色 , 方唇。 口徑 20、殘高 5厘米 (圖五 , 16)。 直壁缸 1件 (中鄉(xiāng) 0∶ 6) ,夾砂紅陶。方唇,口微斂 唇外貼齒狀堆紋一周,器表飾橫籃紋圖五,17)
第五期 廟底溝二期,本期遺存主要發(fā)現(xiàn)于賈寨北灣以及神腰遺址
此期陶器多為夾砂灰陶,器形笨重,制作不如仰韶時期精細器表一般有裝飾,主要紋飾為附加堆紋和籃紋,其次為有齒狀紋發(fā)現(xiàn)的器類主要有深腹罐淺腹盆等
深腹罐 數(shù)量較多。一般為夾砂灰陶.器表飾堆紋和籃紋。形制多為方唇、侈口、鼓腹平底 賈寨 0 3.尖唇 頸部和上腹部各飾堆紋一周,器表飾斜籃紋口徑24殘高12厘米(圖六,1)賈寨0°5.齒狀方唇,腹部微鼓,口徑37殘高7.5厘米(圖六,4)北灣0 2.齒狀方唇,頸下殘留有三條堆紋口徑40殘高7.5厘米(圖六,3),北灣0∶1,夾
砂黃陶 齒狀方唇,斜折沿,腹微鼓.口徑 35 殘高12厘米(圖六,2)神腰 0 1,夾砂灰黑陶 齒狀方唇,侈口,斜折沿 口徑 11 殘高10 厘米(圖六,5),賈寨07,齒狀方唇,卷沿,腹壁微鼓 器表飾稀疏不清的橫籃紋??趶?9殘高 8厘米(圖六,6)
淺腹盆 2件,賈寨04,灰陶夾有砂和石英 方唇,敞口,斜寬沿,斜腹,器表飾堆紋一周和橫籃紋??趶?8殘高8厘米(圖六,7)北灣0*4,泥質(zhì)灰陶方唇,敞口,弧腹器表飾橫籃紋??趶?2殘高6厘米(圖六,8)
第六期 龍山時期。該期遺存主要發(fā)現(xiàn)于中鄉(xiāng)和神腰遺址。
本期采集陶片很少,主要為泥質(zhì)灰陶和夾砂灰陶,有少量泥質(zhì)黑陶,同前期相比,器表紋飾減少,素面陶器較多,器形也較輕巧器類主要為深腹罐、盆、杯豆鼎等
深腹罐 數(shù)量相對較多,多為泥質(zhì)灰陶,素面磨光形制較接近,一般為尖唇 侈口、折沿 鼓腹、平底 中鄉(xiāng) 0 9,口徑 24殘高 8厘米(圖六,9) 中鄉(xiāng) 0· 10,口徑 24殘高7厘米(圖六,11),
圓腹盆 1件(中鄉(xiāng) 0 8),泥質(zhì)灰黃陶,素面 尖唇,侈口,折沿,口徑24殘高8.5厘米(圖六,10)
豆 ?1件(神腰 02),磨光黑皮陶 尖唇,近平沿,淺盤,底座殘 口徑 21盤深 2.4 厘米 圖六,12)
杯 ?1件(神腰 0 3),蛋殼黑皮陶 尖唇,敞口,凸棱下殘??趶?8殘高6厘米(圖六,13)
鼎 ?僅發(fā)現(xiàn)鼎足一件(中鄉(xiāng) 0= 11),夾砂灰黃陶,舌形足上附堆紋 足高10.5厘米(圖六,14)
三 ?一點認識
本次調(diào)查盡管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遺址數(shù)量不多,但仍能從中得到一些初步的認識∶從時代序列看,我們所分六期基本上涵蓋了目前山西新石器考古學文化的序列,迄今為止,山西最早的新石器考古遺存是翼城棗園H1遺存①,這類遺存略早于仰韶文化早期,它的陶器燒制火候低,質(zhì)地疏松,器壁很薄,色澤單純,器類較少。無論從哪方面看它都同新發(fā)現(xiàn)的大寧遺址的陶器相似 因此 兩者在時代上約當同期 第二至六期的陶器同我們所認識的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和廟底溝二期及龍山文化的陶器沒有區(qū)別,因此,可以說從大的文化序列看,這一地區(qū)的新石器考古學文化是完整的,從文化性質(zhì)看,各期歸屬于各自的文化系統(tǒng)是沒有疑問的;但具缽屬于某個文化的某個類型或某一期別,由于材料太零碎尚無法肯定
長期以來,晉東南的新石器考古工作做得較少,尤其是晉城轄區(qū)的幾個縣還是空白這次調(diào)查不僅填補了這一空白,而且還取得了較大的收獲,為我們將來在這一地區(qū)展開正式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執(zhí)筆 宋建忠 ?石金鳴 ?楊林中 繪圖 暢紅霞 宋建忠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