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球形——天圓地方真相及中西認識辯偽(一)
原作者:芋頭微波
文章作者: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84974416888302
前文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球形,但是宇宙是啥樣的,還真就不知道了。當然信百度得永生的@謝田謝摘星?說它百度了,知道宇宙是啥樣的,那我們不會覺得奇怪。
╮(╯▽╰)╭
此文起源謝盜圖同志抹黑中醫(yī)、抹黑中華文化刷流量,被大家證據(jù)打臉后,不斷轉移話題慫開始,后來它說:僧一行雖然測算了子午線,但僧一行認為地方,大地是平的。
咔咔咔,我當時就笑得肚子疼,如果僧一行真的認為地方,大地是平的,那他測算個毛子午線???基本邏輯??!小學生的邏輯也不會那么混亂啊。
謝盜圖發(fā)現(xiàn)丟人了,紅著臉又轉移話題(完全不顧此前的邏輯障礙言論):“你竟然給我宣傳中國古代地圓說?哼!這是中國古人認為地是方的證據(jù)…(屁痢扒拉數(shù)千字)…看!還是洋大人古代天文學牛,甩中國幾條街”。“非中是洋”還有成就感了。
嘖嘖嘖。你知道偽科普們?yōu)楹文敲磁掠箢^嗎?
無它,芋頭一向拿邏輯、證據(jù)與事實說話,而且絕非謝盜圖之流的“百度”,或者竊取他人知識(如謝盜圖竊取江曉原)而以為己功。
那么我來給大家說說天圓地方的真正含義吧,也讓大眾了解一下中華古天文學的璀璨,遠非造假成性的洋人可比。
正文
天圓地方原指古代天文地理儀器——土圭
天圓地方,源自中華先賢“蓋天學派”于天文地理的觀察與測量,其原形當是測日影儀器:土圭。
土圭,如人高[1],上圓(柱)下方(體)。簡單一句,一根人高的木棒垂直插在方磚上。

別小看那么簡陋的設備,這可是可以測時間、量距離、定季節(jié)、分角度、正儀器。
當我初涉古代天文學時,讀到土圭應用的文獻記載,每每對古人之智慧嘆服不已:其用之絕、其智之巧、其思之妙、其心之精,非精巧絕妙的大智慧者不可得!
在沒有學習過的前提下,你想過只用一根木棒測算所處時間幾點嗎?你想過用只一根木棒測算出和遠處的石頭的距離嗎?你想過只用一根木棒知道時節(jié)嗎?你想過只用一根木棒測算腳下懸崖有多深嗎?
土圭大多應用的是勾股定理。土圭為股,日影為勾,斜射日光為弦,主要是通過測量日影變化來總結天文、地理、氣候、時位的相關規(guī)律。
這也必然推動了“幾何學基石”——勾股定理、幾何數(shù)學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考據(jù)真實文獻,幾何數(shù)學是中國最先發(fā)現(xiàn),在古代也一直領先世界,也正正源自于此。
“數(shù)之法,出于圓方。 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環(huán)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周髀·卷上》
題外話:今天竟然有人拿這句話來證明“古人認為大地是方形/平面的” —— 閱讀障礙,此之謂也。
《周髀》相關記載就能看出,中國不晚于東周就利用土圭及幾何數(shù)學來系統(tǒng)記錄天文、地理、氣候、時位的相關規(guī)律,并總結出成體系的相關知識和理論架構。

土圭記錄氣候變化,歸納總結規(guī)律、制定歷法指導農業(yè),這都需要長年累月,甚至是每日每時的記載,也需要多點多人超遠距同時實施(就算是同個地點,還要遠距多點測量統(tǒng)計,以求該地數(shù)據(jù)準確)。雖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這對靠天吃飯的農耕文明影響巨大,意義非凡,也是古代大規(guī)模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必然。
有需求、有動機、有實物、有文獻,證據(jù)鏈完整,毋庸置疑,這就是“天圓地方”的真正出處。

為何不一體式圓柱棒,要下面作方呢?
答:1.圓柱棒易倒,更不要說遇到風雨了;2.圓柱棒插土易歪,易深淺不定,嚴重影響測量準確性。所以圓柱小棒安插在方磚上,一可盡量保持土圭中心線垂直地平線;二可操作性規(guī)范化標準化測量儀器;三可移動到各地進行測量,同時最大程度保障準確性;通過幾何及數(shù)字的變化測算,總結規(guī)律,頒布天下,指導農事和地域劃分(主要作用,非全部)。
為何不用一體式方柱,而用上圓下方的款樣呢?
答:1.日光偏移時,方柱投影頂點的準確性,非圓頂可比;2.整體方柱加工制作難度遠遠大于圓柱棒配方磚;3.在滿足高度及穩(wěn)定性前提下,方柱耗材多且重,不便攜帶。
為何不用圓盤為底,而用方磚?
答:保證材質一定重量前提下,底部保證與地平線平整及穩(wěn)定性就行,圓方皆可。但是土磚制作方便,重量適中,易于底部平整加工,在古代是土圭底部不二選擇。土磚成方比成圓要方便太多了,所以土圭底用方而非圓。
土圭此后演變的測影臺、圭表、華表為何不完全沿襲“上圓下方”之制?
答:縱觀歷史和考古信息,中國的科學發(fā)展有一個特點:形而下,實用主義;形而上,相斥相容。古制在古時宜,在后世則未必佳。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漢代制出一體方形的圭表,精巧折疊,方便攜帶,這自然無需上圓下方。不斷精確的需求,讓土圭很多功能分化出去,為更多種類、更精良的儀器取代。今天天安門前的華表就沿襲了土圭的時間測量功能,這也無需上圓下方。

以上說那么多,就是告知大家,上圓下方的土圭在古代作用巨大!
意義非凡又作用巨大的物事,人們賦予人文色彩/哲學形而上的思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是故上為天,上圓稱天圓;下為地,下方稱地方。天圓地方由此而來!

芋頭按:上圖就是渾天派天文儀器渾儀之始祖——圓儀,是根據(jù)西漢汝陰侯夏侯灶墓出土文物復原。圓儀,“栻盤架”的赤道式天文觀測儀,從此我們可以看到“天圓地方”。

芋頭按:西漢汝陰侯夏侯灶墓出土的“六壬栻盤”,就是西漢·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法天地,象四時,順於仁義,分策定卦,旋式正棋”中的“旋式”,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式即栻也。旋,轉也。栻之形上圓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則轉天綱加地之辰,故云旋式”。在這里,大家也能看到“天圓地方”。
古代中國正統(tǒng)學術,從來不認為大地是方形的
古人不傻,怎么可能認為大地是方形的?
不晚于西周形成的蓋天派(現(xiàn)存唐仿周公測影臺可證),因主要工具土圭的大量應用,其“天圓地方”論大盛。外行人士囿于字面認識,自然有所疑問。
漢·《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就生動記載了春秋時期曾子一個有趣的故事[2]:
單居離問:“曾老師,‘天圓地方’是說天是圓形,大地是方形嗎?”
曾子回答:“當然不是。如果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那么大地四個角不就突出去了嗎?‘天圓地方’是指‘上圓下方’。天在上,地在下,所以‘上圓下方’亦可稱為‘天圓地方’。這更多是引申為天地之道,陰陽之理。
孔子和我講過‘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圓屬陽,方屬陰。所以亦可稱圓明方暗、圓外方內、圓吐方含、圓施陰化。圓方是代指陰陽,而非形狀。明白陰陽之精髓,就可知天地之道,興衰根本”。
這故事就是說,不晚于東周春秋時期,“天圓地方”是指【上圓下方的土圭,因為土圭是用來觀天察地,了解天地規(guī)律,所以后來引申為】形而上的意義:天地之道,陰陽之理。圓方在這里并非形狀之意,而是陰陽的代詞[3]。
不學無術還大嗓門是可怕的,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三國東吳的趙爽,在注解《周髀》“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一句時,就明確批駁那些望文生義的外行流俗之言:“物有圓方,數(shù)有奇偶。天動爲圓,其數(shù)奇;地靜爲方其數(shù)偶。此配隂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
古云:智欲圓而行欲方,如果這里的“方”解釋為方形,或者平面,這語文老師可以下課了,“天圓地方”亦同此理。
大地方形從來都不是古代對大地形狀的正統(tǒng)觀點。“天圓地方”是形而上的意義,從來也不是對天地形態(tài)的描述!
陰陽分兩儀,故古人稱天地亦分兩儀,天稱圓儀,地稱方儀。此象陰陽之道,人文哲學所稱也。
漢唐大量伏羲女媧圖,女媧持圓規(guī)象天,伏羲持矩尺象地。其言象天地之道,非言天地之形,常識也。
說地的詞匯有:“大方”、“方州”、“方局”、“方地”、“方祇”、“方載”、“方輿”……皆非言大地之形,起源莫不由陰陽學說、人文哲學而來。
唐·《開元占經(jīng)》引東漢·張衡《靈憲》:“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合化,堙鬱構精,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這里明顯是形而上的言“道”,而非形而下之論形。

如果看不懂這些高中學力就能看懂的基本古文常識,甚至以《淮南子》“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來證明古人認為大地方形,那真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失敗。
或許有杠精來杠:曾子不是天文學家,《周髀》等也從未明確說大地不是方形的。看看古幣就是外圓內方的,古人就是認為大地方形!
呵呵。首先,如果說用錢幣論證古人對大地形態(tài)的認識,那么白銀、金元怎么辦?方孔圓幣作為貨幣定制,是秦朝開始的。此前布幣、圜錢、刀幣、橋幣才是主流,真沒方孔兄啥事。難道先秦時認為大地如刀?如鏟?如橋?
其次,如果有人說人類都是三眼六耳九尾的,大家都會懶得理這種無稽之談。同理,古代天文地理學家對大地是否方形絕對是嗤之以鼻的,根本不屑于批駁。
那是不是就不能從文獻角度論證古代正統(tǒng)學術是否認為大地是方形的呢?
也不是。
雖然古代天文地理學家不屑于批駁大地方形論,但我們可以從側面證明古代正統(tǒng)學術都知道大地非方 —— 月食(古稱“月蝕”)。
1、中國不晚于漢代就知道月亮是不發(fā)光球形,月光是太陽的反射光。
“日猶火,月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明盡”。
——東漢·鄭玄《禮記正義》引《周脾》之言
“先師以為日似彈丸……月亦似彈丸,日照處則明,不照處則暗”。
——東漢·鄭玄《禮記正義》引西漢·京房之言。
“月為隂精,體自無光,藉日照之乃明……月初未正對日,故無光,缺。月半而與日相對,故光滿。十六日已後漸缺,亦漸不對日也”。
—— 隋·蕭吉《五行大義·卷四·第十六論七政》引西漢《春秋緯元命苞》言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涂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2、中國不晚于漢代就知道月食是地球遮擋陽光所發(fā)生的的天文現(xiàn)象。
“……轉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
——唐·《開元占經(jīng)》引東漢·張衡《靈憲》
“雖時加夜半,日月當子午,正隔於地,猶為暗氣所蝕,以天體大而地形小故也。暗虛之氣,如以鏡在日下,其光耀魄,乃見於陰中,常與日衡相對……當月月蝕”。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 卷十二志第四 天文上》
“當日之沖有暗虛。暗虛當月則月蝕”。
——隋·蕭吉《五行大義》
“與日對,如鏡居下,魄耀見陰,名曰暗虛,奄月則食”
——唐·魏徵《隋書·卷十八 志第十三》

由上,只需要高中學力就不難分辨是非。
是古不知地球遮擋月亮而發(fā)生月食,還是今不學無術之徒欺世盜名,一目了然。
是古人不見地球圓弧輪廓投影在月球上,還是妄人只曉低頭百度,不識抬頭望月,不言自明。
(未完,持續(xù))
《大地球形——天圓地方真相及中西認識辯偽》未完,下篇將告知中國古代天文地理學對天地形態(tài)認識的變遷、共存、交織、爭論、定論等等歷史哦。敬請靜候后文。
因為芋頭出品,都是經(jīng)過細致查證和周密思考的成品,所以經(jīng)常滯后熱點。
碼字不易,本文我用了大量業(yè)余時間查證和思考。
如覺得好,請擴散周知。
打賞與否,悉君之便,反正近十年數(shù)十篇文章也就百來圓打賞,哈哈
允悲~捂臉~
歡迎轉載!但做人不要方舟子,無論科普與否,轉載標明出處是基本學術道德。
在此鳴謝@璇璣2812?提供西漢《春秋緯元命苞》論述月光是太陽的反射光的線索
參考文獻
鄭穎,劉海鵬 “中國最古老的直尺—矩”《中國計量》雜志2018年第7期
中國文化小百科第062冊《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陳久金·楊怡??商務印書館
“石云里:夏侯灶墓二十八宿圓盤與圭表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古代天文學研究的空白” 如果國寶會說話 https://m.sohu.com/a/248806848_488371
石云里, 方林, and 韓朝. "西漢夏侯灶墓出土天文儀器新探."?自然科學史研究?01(2012):5-17.
引用文獻
[1]伊世同. "元代圭表復原探索."?自然科學史研究?02(1984):34-43.
[2]漢·《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 ? ?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p>
[3]【】內文字乃芋頭個人觀點,是芋頭對古代當時技術、物件、文獻等內容進行邏輯推演,以及學習著名易學家鄒學熹老師所論而得,此部分增刪不影響論據(jù)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