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疫情來了?“返陽潮”將至,西方各國怎么樣了?
近兩天,第二波疫情的話題,討論的比較多,讓很多人的神經又緊繃了起來。其實,大可不必,原因有二:
第一、經過首輪疫情,大部分人感染過了,身體里生成了抗體,即使第二次感染癥狀也會比第一次輕得多,好得快。
第二、現在的醫(yī)療物資更充足,首輪疫情中缺少自測試劑、缺少布洛芬、缺少退燒藥的狀況不復存在,二次感染后可以得到充分的治療。
我們要做好與新冠共存的心理準備。
這里的“共存”是指:人類無法徹底消滅新冠病毒了,未來新冠會變成一種常見的流感病毒,一直潛伏在我們的身邊。
對于這點,老外認識的比較透徹。他們不再關心“下一波疫情何時到來”的問題了,生活完全回歸了正常。
日本人:沒有第九波疫情
比如日本,從2020年-2022年,先后出現過八波疫情高峰,累計感染人數超過了3000萬。
進入今年后,雖然每天都有新增的感染人數,但沒人再提“第九波疫情”,日本人已把新冠視作普通的流感了。
在東京淺草寺,停辦了三年的“嬰兒相撲賽”重新開張。日本家長們踏著春光,推著小車,帶著不到1歲的孩子前去參賽。上千人聚集在一起,欣賞“嬰兒相撲”。
游戲的規(guī)則很簡單,家長抱著孩子兩兩上臺“比試”。裁判會戴著鬼臉面具嚇唬嬰兒,哭聲大的嬰兒獲勝。日本人相信:這種傳統(tǒng)儀式對小孩的健康有好處,能“嚇退”病毒。
有電臺記者問家長:“怕不怕小孩感染?”
一位父親樂觀地回答:“有些擔心,畢竟小孩還小。但怕沒用,萬一感染了,配合醫(yī)生治療就行,躲是躲不掉的?!?/p>
旁邊的母親補充說:“因為怕感染就把小孩困在家里,不如讓她自由地成長?!?/p>
歐洲人:旅游熱提前到來
在歐洲,上千萬的家庭正規(guī)劃7月的度假路線。
每逢夏季,歐洲人習慣外帶著家人外出度假一段時間。但疫情期間,歐盟內部限制了人員流動,導致2020年和2021年無法出遠門,歐洲人在家門口搭了兩年的帳篷。
去年,3月歐盟解除了流動限制,4月被壓抑了兩年的人群蜂擁出門,著名的旅游景點擠滿了游客。
是不是和今年我們的情況有點像?云南、南京、杭州、成都等地出現人潮,南京3個月內接待了4000萬游客,五一假期酒店的房費單天被炒到了千元。
去年剛剛解除限制時,歐洲的情況一模一樣。
今年,歐洲人學聰明了,不再去著名的旅游景點了,巴黎、塞浦路斯、西班牙的航班熱度一般,反倒是鄉(xiāng)村游備受青睞,預約率創(chuàng)歷史新高。
據旅游專家分析:疫情期間,大家被隔離在家,意外發(fā)現了孤獨的好處。去年,出去玩一趟,又被人潮淹沒,體驗很差。今年才會出現鄉(xiāng)村游的熱潮。
說不定,明年厭倦了大城市的“特種兵們”會和歐洲人一樣,選擇前往鄉(xiāng)村。
美國人:更關心通脹
美國的情況,更是開放。壓根感覺不到一絲疫情存在的痕跡,新聞不報道、網上不討論、閑聊沒人提。
美國人現在最關心的是通脹問題,在為疫情期間濫發(fā)的美元擦屁股。
疫情前,4000美元就能招到員工,疫情后,要5000美元才有人應聘。通脹實在太厲害了,美國穩(wěn)定了20年的物價毀于一旦,以每月8%的速度增長。
套用美國朋友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新冠病毒只會讓感染者痛苦,而通脹讓所有人痛苦。”
新加坡人:新型毒株是普通流感
新加坡人或許是海外極少數還在關心疫情的人,畢竟他們的老祖宗是中國人,思維上和我們有某些共通性。
上周,新加坡社交媒體上突然冒出一條消息說:官方號召民眾重新戴上口罩,應對新型毒株。
一時舉城嘩然,新加坡人回歸正常生活一年多了,又讓重新戴上口罩,難道又要封鎖了嗎?
新加坡官方立刻辟謠說:子虛烏有!
官方根本沒有發(fā)布過“口罩令”并解釋說最新的變異株的毒性比“德爾塔”還要弱,已降至流感水平。免疫力差的人群注意下就行了,沒有采取其他措施。
新加坡的情況值得注意。我們也流出了“重新核酸檢測”的消息和新加坡“重新戴上口罩”的謠言非常類似,或許都是過度解讀、過度恐慌的結果。
我們的經濟正在強勁復蘇,一季度的GDP增速達4.5%,超出國際預期。餐飲業(yè)更是一馬當先,增速高達9.2%。
今年的經濟開局非常好,企業(yè)信心恢復了,外商紛紛來華考察了。按照這個勢頭發(fā)展下去,年內完成5%GDP增長目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全世界都在拼經濟的時候,不該再過度關注疫情。應該像其他國家一樣,把新冠當成流感,復陽了不要驚慌,正常休息、治療即可。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