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評鑒-于禁 字文則

于禁 字文則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巨平(今中國山東省泰安)人。黃巾之亂時,于禁由鮑信招募討伐黃巾軍。后來鮑信向曹操獻出兗州,于禁轉為王朗部下。王朗薦于禁為大將,曹操召見后拜軍司馬。公元197年,于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后來張繡再次反叛,曹軍陣營遭遇突然襲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zhàn)且退。在路上,于禁發(fā)現(xiàn)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于禁一聽,便追討這些同為自己人的青州兵。有些青州兵不敵,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但于禁說:“現(xiàn)在敵人在后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于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于智者,怕什么?”于是,于禁先筑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后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曹操聽了,認為于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贊賞,并封于禁為益壽亭侯。公元198年,于禁破張繡于穰,擒呂布于下邳。199年,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于射犬。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討。于禁急攻昌豨,昌豨與于禁是舊交,便向于禁投降。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曰:“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zhí)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jié)。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jié)!”自臨與昌豨決別,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軍在淳于,聞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 ?br>建安廿四年(219年),關羽攻樊城,于禁與龐德一起救援曹仁,時漢水暴漲,水淹七軍皆全沒。于禁和眾將登高坡望水,沒有可以回避的地方,關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隨即投降,被關押在荊州江陵。而龐德則大罵關羽,寧死不降被處斬。
后來關羽被孫權擊破,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吳國,曹丕即位,孫權稱臣。公元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回魏國之后,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胡須和頭發(fā)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憔悴。曹丕表面上對于禁表示安慰,而當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zhàn)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令于禁慚愧對主上,不久抑郁得病死去,謚號為厲侯。
統(tǒng)帥 B
(于禁統(tǒng)御師旅,奉令無犯,每臨戰(zhàn)攻,無堅不陷。淯水之難,禁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jié),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武力 B
(于禁常為先登,奮強突固。官渡之戰(zhàn),魏武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zhàn),氣益奮。)
軍謀 C+
(于禁當敵制決,靡有遺失。故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后拒。惜乎突逢霖雨,為關羽所擒,竟弗克其終。)
智略 C
(于禁最號毅重,然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謚,宜哉。)
內政 C
(于禁奉法行令,能治亂伍。時宛城之敗,軍亂,禁徐整行隊,道見十馀人被創(chuàng)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苯钇浔娫唬骸扒嘀荼瑢俨芄?,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shù)之以罪。)
魅力 C-
(于禁為國家宿將,以威懾眾,持軍嚴整,亦當時之杰。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及至晚年,敗數(shù)萬眾,生降于敵,不免為人所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