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之魚:使用英文的目的 & 觀點輸出技巧
使用英文的目的
許多人對不使用母語進行交流的行為懷有厭惡情緒,這很自然,對應母語自信、不崇洋媚外等等常常聽到的觀點,歸屬感分明。
使用英文的場合應該盡量貼近實際需求,而不是個人虛榮。拽洋文這個單詞的存在說明追求個人虛榮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不符合實用需求的還有:喜歡英文的發(fā)音、因為剛剛的時間完全沉浸在英文環(huán)境里而尚未走出來、帶有輕蔑性的保密目的(認為英文會限制一部分人瀏覽的欲望)、經(jīng)常性地暫時想要成為洋人(熱愛西方文化)、喜歡英文書寫在A4白紙上后的排版美感、配圖文字用英文顯得“高級”(對于不熟悉的事物人們往往覺得雅致,而習以為常的事物覺得土氣)……
下面列出一些具有實際需求的場景:
(*適合大眾的讀物,盡可能不使用任何非母語;)
面向世界的讀物,盡可能只使用當前公認的世界語言;
無國界的事業(yè),比如科學,不同國籍的科學家們進行各種形式交流時使用世界語言(英語)。不是每一個新潮的英語單詞都有各自母語對應翻譯的(具有廣為流傳性質(zhì)的翻譯,一般需要時間),所以在同國籍的科學家們進行前沿交流的場合下,往往需要使用英語單詞,導致母語夾雜英語的現(xiàn)象;
希望通過對于英文的使用,鍛煉自己的英文熟練度,這種鍛煉應該具備私密性或者匿名性,具備私密性的比如日記本,具備匿名性的比如互聯(lián)網(wǎng)(我想引入扮演匿名性的概念,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好友可能和生活中好友有交集,所以可以將互聯(lián)網(wǎng)上虛擬的信息映射到扮演者,即現(xiàn)實世界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投影,而不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個體);
用一些大佬(或者行業(yè))慣用英文單詞的母語本土化發(fā)音,去讓話語顯得更有份量(當然,這只是臨時性的偽裝),讓聽者聽進去當前的觀點,勾起他們的注意力和引發(fā)他們回憶起在某場大佬的講座聽見過發(fā)音,帶來更多的認同度,這是很技巧性的東西,不是那么“干凈”的做法,但是應該是有助于更好的個人發(fā)展的。讓具備天賦而不具備表達技巧的人才埋沒于同行評議是可悲的(當然光有表達技巧也很容易造成位不配才);
……
總之,使用英文應該為了更暢通的交流、更高效的信息傳遞和更配位的未來(才配其位)。

觀點輸出技巧
講明白道理并不能讓合理的觀點傳遞,人們傾向于相信過去所相信的東西。而且被對方說服這件事情本身可能意味著承認自身的愚蠢,這對于一些自尊比較強烈的人而言可能是困難的。
想讓觀點傳遞,可以先認同一部分他人的觀點,比如表示:“我理解你為何這樣想,但其實還以那樣想?!?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你支持了對方的部分非主要論點之后,對方才會開始聆聽你在說什么,不然在急躁和膠著的氛圍下永遠只能是兩個自說自話爭吵吼叫著的怒漢。
可能對于自尊心確實過于旺盛的人而言,承認對方的部分觀點正確而否認部分自身的觀點是困難的,那么強硬的聲張觀點,哪怕合理,也只能遭遇到更猛烈的反駁,這是常見的,除非對方具備有清晰的頭腦而且他的非合理觀點只是一時的犯錯,并具備輕松承認自身錯誤的氣度。
總之,學會承認錯誤,并非承認他人凌駕于己,而是通向更深層次交換信息的秘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