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動漫里的這些情節(jié)在日本高中都是真實存在的

《灌籃高手》《黑子的籃球》里,全國大賽的火爆氣氛是真實的么?
《棒球英豪》《王牌投手》里的甲子園那么激昂沸騰么?
《足球風云》《足球小將》那樣,記者們真的會去專門采訪高中生球員?他們的校園比賽堪比中超?

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能否成功,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它能否持續(xù)為學生們提供足夠寬廣的發(fā)展空間和足夠正規(guī)的展現平臺,為何說日本強在教育,只要我們走進他們的校園看一看,即便語言不通,你也馬上能領略一二。
以日本的高中社團為例,他們的社團活動從正規(guī)性和參與者的積極性來說,是帶有半職業(yè)傾向的:社團通常由部長組織管理,在特定的時間,以學校閑置教室或運動場地為專用場所進行活動。每個社團都有一名教師做顧問,一些球類社團學校還會聘請專人做教練,然后由教練和顧問帶領社團去參加組織極其正規(guī)的全國性大賽。即是說,幾乎每個社團項目都是有正規(guī)大賽可參加的,是可以讓每個社團集體及個人擁有明確的理想和奮斗目標的。在大賽中,如果社團表現突出,意志頑強,還會登上像北京《京華時報》這樣普及率極高的社會一流報刊,一些表現特別出眾的部員,報紙雜志甚至會為他們開設采訪專欄。在學校里,這些有特長的學生都好像校園明星一樣,不僅被異性爭相追捧,還會成為當地社區(qū)居民心目中的英雄:在賽后,你會發(fā)現街道的鄰居熟人很多都在聊你的球隊、你的表現,就連你的父母也會被大伙拉住,左夸右贊,贊嘆他們“你們真是生了個了不起的孩子”。






日本高中社團的盛大氣象是國人們很難想象的。雖說我們在日本校園影視作品中,常能看到某個高中棒球隊的投手被一大群三四十歲的社會記者圍著采訪,死纏爛打、刨根問底;學校的鞋柜里總是裝滿異性寫的情書;動不動就會有外校的學生守在校門口,等著管他要簽名,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不禁會想:這是不是也太假、太夸張了,不就是一幫高中小孩打棒球么,至于的么。不過日本的校園情況往往就是這樣的,很多時候甚至比影視劇中所描寫的還要火爆。在日本高中社團,學生們的訓練非常努力,老師和教練也格外投入,不過他們能辦得如此成功,更多還要歸功于背后有著一個強大的教育體制在支撐他們,保護著學生們的舞臺,他們也正是因為有了如此正規(guī)的平臺,師生們才有著如此高的熱情,不僅訓練有質量,技藝水準高,社會也是對此極為關注的。像很早時就有國內媒體報出,說一場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決賽的上座率竟比中超廣州恒大的主場比賽還要高。
關于這場比賽,后來經媒體進一步調查得知,這項高中足球賽事的組織水平是完全在中超之上的:賽事官網包括各支參賽隊伍的詳細介紹,以及賽事海報、視頻宣傳、官方指定產品銷售等。日本很多高中校隊的球員人數,普遍超過百人。全隊去東京不光是參賽,更是為了體驗、學習、感受大賽氣氛,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每逢比賽,球員的親友團都會趕到現場加油助威。每年在國立競技場進行的決賽中,現場總是座無虛席,氣氛絕不亞于世界杯決賽。日本的各級電視媒體都會對比賽全程直播,航拍畫面堪比歐冠。而奪冠后的高中球隊,更是受到了當地全城市民的夾道歡慶。
日本的高中足球是這樣的,在籃球方面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你親眼目睹了他們高中的籃球賽現場,你便知道那些日本籃球動漫《灌籃高手》、《黑子的籃球》或是《零秒出手》(另有山下智久主演的同名電視?。┑哪欠N大賽形式和火爆氣氛是從哪來的了:?







日本每年有三個全國高中籃球比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7月底8月初的“InterHigh”,即《灌籃高手》中的全國大賽。其實這項大會不是只有籃球一個,它還包括棒球、柔道、田徑等項目,籃球只是一個分支。這項大會任何高校球隊都可以參加,但必須要從地區(qū)大賽打起才能獲得縣大賽的資格。此外,就是《灌籃高手》續(xù)集中神奈川聯隊參加的“秋之國體”,其實本名為“國民體育大會”。在里面仍是高中球員出賽,但他們代表的并不是自己的學校,而是自己所在的縣。
最后,每年的重頭戲為冬季杯,全稱是“全國高校選拔賽”,在每年冬天12月到次年1月舉行。近十幾年,日本的體育頻道“J-SPORTS”一直對于該項賽事進行全程的錄影轉播并且配合宣傳,比賽過后甚至還會販售DVD。
記者在日本留學的歲月里,有幸和日本醫(yī)科大學籃球部一起訓練。在記者眼里,日本的訓練有些死板,他們會將一兩套戰(zhàn)術不厭其煩地練習數月,但隊員中卻沒有任何一位有偷懶或怠慢的表現。在他們看來,每次的練習都是實戰(zhàn)的預演,每次的練習都需要精益求精。另外,在記者與日本醫(yī)科大學籃球部訓練的過程中,除了有序的訓練和干凈的場館外,運動氣氛也著實令人震驚:幾乎每一個部的學生都有數十位學生參加,這邊籃球隊員在場上奔跑,那邊排球部的學生就以幾記精彩的扣殺吸引全場眼球,而角落里的羽毛球隊也同樣不甘示弱,全隊的吶喊聲足以震撼整個體育館。這樣的訓練環(huán)境和氣氛,真的是不好意思偷懶。每次訓練,記者最為喜歡的就是最后15分鐘的交流環(huán)節(jié),所有隊員坐成一個圈,從一年級開始,自愿分享對今天訓練的感觸和建議。起初,記者因為日語不好沒敢發(fā)言,但后來慢慢也試著表達了看法,并得到了包括隊長在內很多隊員的贊同。如此團隊至上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
再有在棒球方面,其火熱程度則更加了得:現在許多日本選手之所以能閃耀于美國職業(yè)棒球大聯盟(簡稱MLB),都是與他們完善的高中棒球聯賽系統分不開的。甲子園高中棒球聯賽,是日本現存棒球活動中歷史最悠久的。由于球隊會代表該縣參賽,其受歡迎程度絲毫不會亞于職業(yè)棒球(這與美國人對大學美式足球比賽的狂熱相近)。如今不少職棒球員都是曾在甲子園比拼角逐過的。
夏季甲子園,每年都是在7月上旬進行的,由于酷日當頭,像高中棒球聯賽中的選手和啦啦隊員因中暑被送往醫(yī)院這種新聞都是家常便飯,但是即便如此,仍是阻止不了人們對比賽的熱情。就像人氣棒球動漫《棒球英豪》、《四葉游戲》、《王牌投手》和《鉆石王牌》中所描述的,對于選手們來說,大伙都是以甲子園為目標賭上自己3年的高中生活的,他們因為棒球而與隊友、教練、親人和朋友所產生的情誼,讓所有人都感同身受。也正因如此,他們不會輕言放棄。日本的學生正是從這些體育運動中,充分領悟著“拼搏精神”的?!疽陨腺Y料參考自《華商報》體育新聞欄目《一場日本高中足球賽上座率竟超恒大》?!?/p>
除了正式大賽,另一個檢驗社團訓練成果、展現團隊精神的大型活動就要屬一年一度的文化祭了。日本高中每年的文化祭都是對外開放的,開放時間一般在1-3天。屆時,學生們會分別以社團和班級為單位,齊心協力布置各自的會場,策劃排練各自的節(jié)目。以班級為單位所組織的活動最常見的有女仆咖啡屋、鬼屋和占卜屋,像會場中所用的服裝道具大多都是同學們事先一起親手制作出來的。另外,各個社團也會在當天拿出自己準備已久的節(jié)目,比如輕音部會有演唱會,演藝部有話劇,聲樂部也有現場演奏。另外像美術部、漫畫部和文學部等,則會擺出自己的畫集、文集或者合編雜志在各自的社團專用教室或者操場的專屬攤位販售。










高中文化祭對當地的居民來說就像個盛大的節(jié)日,在文化祭當天,家長們多會關了自己的店,在門口打上臨時休業(yè)的牌子,或者跟公司請假,穿上整整齊齊的服裝,背著DV、相機興致沖沖地前去觀看文化祭表演。在文化祭過后,新聞部的同學們還會就這次活動做出專門的校報特刊,特刊基本對每個班級、社團所出的節(jié)目都會做出點評,比如哪個社團的作品集賣得最好,哪個節(jié)目沸騰了全場,哪個班的布置做得惟妙惟肖、別出心裁,哪個女生的穿著特別漂亮,與平日反差極大。文化祭中每一件趣事、每一個精彩節(jié)目都會以校報形式圖文并茂地報道出來,那些極富創(chuàng)意的策劃人以及出彩表演者的名字又會被地方媒體(包括地方報和地方新聞)反復提及。
日本高中的豐富集體活動:




日本的高中,社團活動普照了每一個學生,基本每個人都有社團、有自己的同好歸宿,學生們的團結和干勁兒釀造了相當積極的氛圍,按說通常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特立獨行,認為什么活動都不參加是一種很酷的行為,而積極參與是那種“很事兒”、很沒主見的人干的事,從而看不起那些積極響應者,然而在日本,那種不參與集體活動的人,他們的校園氛圍傳遞給他們的信息并不是“酷”和“特別”,而是你這個人不合群、沒有特長、沒有愛好,所以當那些無社團者被人問及“你是什么部”的時候,他們便面色羞愧地低聲答道自己是“回家部”的。
這是日本教育系統的“內質”,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它的“外表”。走進日本校園后,我們發(fā)現他們與國內高中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的校服,不論是春夏裝還是秋冬裝,從外套、毛衣、襯衫、領帶、女裙、男褲、女襪、鞋子,到所用的書包都是統一的。連上體育課時所用的運動裝、體操服和游泳課時所用的泳衣也是如此。而且他們的統一服裝都是有公認的設計美感的,哪怕在不必去學校的日子里,大伙也愿意穿學校的衣服出門。一點跟中國的學生簡直完全相反……(雖然文章完整版我也評點了國內學生的校服,但在很多平臺都因此無法過審,所以在這里我也刪節(jié)了,包括上面分析我們教育體制的東西也有大量刪減,對完整版感興趣的同學,到我微公號看吧:axinyc)




















結語:
通過對歷年中國、日本、美國、英國教育系統的觀察,以我的觀念看來,我認為教書育人還是應該以人為本、從心出發(fā),拿高中的分科為例,也許我們最不該做的就是拿科目來分人,把所有人都劈成文理兩類,然后安排進不同的“工廠”里去強行加工他們,而是應該以人來分科目,根據人的十五種能力(參考下表),理出適合每一種能力的專業(yè),繼而再根據學生自身的脾氣秉性和興趣愛好把自己規(guī)劃進去。
人的十五種能力:
1、歸納能力:這方面能力較強的人適合做律師、教師、領導者。
2、分析能力:這方面能力較強的人適合做領導、程序設計師、能做重大決策的人。
3、數字敏感能力:適合做有關數字行業(yè)的工作。
4、使用小型工具的能力:適合做小型工具師、鐘表師、工藝美術師、很多人手巧,什么東西看一看就會操作。
5、觀察能力:觀察力強的人,適合做科學家、星體研究者、考古學家。
6、設計圖記憶能力:適合做與圖表有關,與設計圖紙有關的工作。
7、音樂方面能力:音樂家、歌手。
8、數字記憶能力:能夠同時做好幾件事。
9、數字思考能力:適合電腦程序設計師、保險業(yè)精算師。
10、語言和文字能力:適合秘書、作家、編輯、銷售。
11、遠見能力:適合當政治家,社會學家。
12、顏色感知能力:適合當畫家。
13、圖表能力:處理大批公文、圖表的時候,有的人茫然不知所措,有的人能一下子提綱攜領,處理的井井有條。
14、創(chuàng)意思維能力:與前人不同、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的人。
15、結構視覺化能力:適合三維空間,動漫。
在日本,許多運動明星、漫畫家、作家和插花大師都是從高中社團啟程的,多數人的興趣愛好也是由社團培養(yǎng)起來的,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此看來,我認為如果改變不了高考的應試大格局,那不如潛移默化地將社團發(fā)展起來,并將社團表現納入升學條件,在考試成績方面松開幾分,網開一面,以社團和更多的集體文化活動來豐富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分享意識,提高他們的分辨能力和審美情趣,使未來新時代的人們多一分選擇和出路,同時也是以此為過渡期,使我們逐漸向更適合中國的新教育系統靠攏,跨出突破性改革的重要一步。
作者:阿馨
如喜歡,大伙三連支持一波!
記得加上關注噢,阿馨是小眾作者,忘加的話,以后可能就找不到我了
閱讀阿馨更多文章,請查閱我的B站專欄↓?
https://space.bilibili.com/8216460/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