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2.3.50 巴枯寧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50、巴枯寧(公元1814—1876年)
? 俄國無政府主義者、陰謀家、馬克思主義的兇惡敵人。出身于俄國貴族家庭。于一八四〇年離開俄國,先后僑居德國、瑞士和法國。一八四九年因參加德國德累斯頓起義而判si刑。一八五一年被引渡回國,并于一八五七年被判處終身流放西伯利亞。在監(jiān)禁和流放中,巴枯寧曾悔過自首,數(shù)次乞求沙皇政府赦免,成為可恥的叛徒。一八六八年底,他混入了第一國際,秘密進行分裂破壞的派別活動,陰謀篡奪第一國際的領導權,于一八七二年被第一國際開除。
? 六十年代,巴枯寧曾長期生活在意大利的游民無產(chǎn)者中間,他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就是在這一期間形成的。從歷史根源上說,他除去受蒲魯東和圣西門的影響以外,主要是從德國青年黑格爾派施蒂納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書中抄襲了好多東西。他從極端的資產(chǎn)階級個人主義出發(fā),胡說什么“絕對自由”是整個人類發(fā)展的最高目的,并把自由和權力看作是截然對立的東西。因此,反對一切權力就成為他的全部謬論的基礎和核心。
? 巴枯寧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禍害不是資本主義制度,而在于國家本身。因此,他主張“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無條件地反對國家”[1]。他公開叫嚷:“我們仇視專政、執(zhí)政主義和權威主義的原則”[2]。他還認為,資本家的財產(chǎn)是國家賜予的,加上繼承權的確定,這些財富就愈積愈多。由此,他認為摧毀國家和廢除繼承權,是取得個人解放的先決條件。他拼命反對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的學說和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學說,主張放棄一切政治斗爭,拒絕政治運動。他不相信無產(chǎn)階級的力量,反對無產(chǎn)階級建立自己的政黨,竭力破壞無產(chǎn)階級的團結和革命活動。他所謂的“社會革命”,就是通過流氓無產(chǎn)者、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和小生產(chǎn)者的自發(fā)騷動和恐怖行動來實現(xiàn)“社會清算”,建立一個所謂“無政府狀態(tài)”的社會。他稱這個社會是以自由的原則為依據(jù)的自由聯(lián)邦。
?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巴枯寧進行了徹底的揭露和堅決的斗爭。馬克思對他的評價是:“如果說他在理論上一竅不通,那末他在干陰謀勾當方面卻是頗為能干的?!?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3]這是對巴枯寧的畫像,也是對一切野心家、陰謀家的畫像。
? 主要著作有《德意志專制帝國和社會革命》、《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tài)》等。
注:
[1] 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514頁。
[2] 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514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395-396頁。